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小方

作品数:9 被引量:10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岩溶
  • 3篇土壤
  • 2篇形态分析
  • 2篇岩溶区
  • 2篇叶片显微结构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牧草
  • 2篇檵木
  • 2篇不同土地利用
  • 2篇不同土地利用...
  • 1篇岩溶泉
  • 1篇岩溶山区
  • 1篇岩溶生态
  • 1篇岩溶生态系统
  • 1篇岩溶石漠化
  • 1篇演替
  • 1篇演替阶段
  • 1篇养分动态
  • 1篇页岩
  • 1篇油品质

机构

  • 8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管理...

作者

  • 9篇李小方
  • 8篇曹建华
  • 6篇徐祥明
  • 5篇莫彬
  • 3篇杨慧
  • 2篇覃灵华
  • 2篇申宏岗
  • 2篇周玉婵
  • 1篇陶毅明
  • 1篇梁仕金

传媒

  • 3篇中国岩溶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2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岩溶环境下牧草光合速率日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在晴天条件下,研究了菊苣、类玉米、木豆3种牧草在岩溶区和红壤区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菊苣在岩溶区和红壤区的日均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2.40μmol/(m2.s)和11.60μmol/(m2.s),类玉米为27.98μmol/(m2.s)和18.99μmol/(m2.s),木豆为17.01μmol/(m2.s)和13.98μmol/(m2.s);岩溶区和红壤区,类玉米的日均蒸腾速率都小于菊苣和木豆,类玉米属于高光合、低蒸腾型,相比较而言,菊苣和木豆则属于低光合、高蒸腾型,就水分利用效率来说,岩溶区和红壤区的类玉米都显著高于菊苣、木豆;岩溶区3种牧草的日均光合速率为19.13μmol/(m2.s),红壤区为14.86μmol/(m2.s);岩溶区的日均蒸腾速率为7.45 mol/(m2.s),红壤区为5.65 mol/(m2.s);岩溶区日均水分利用效率低于红壤区。
徐祥明曹建华李小方莫彬陶毅明覃灵华
关键词:岩溶区牧草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
GC-MS技术对比研究两种土壤上蒜头果果油品质被引量:3
2006年
通过GC-MS技术对比研究了酸性和中性土壤上蒜头果果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两种土壤上蒜头果果油中神经酸含量相当,但出油率中性土壤上略高于酸性土壤.初步分析了这些差异与立地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李小方曹建华徐祥明
关键词:蒜头果神经酸GC-MS
桂林毛村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牧草养分动态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通过进行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牧草田间对比试验,测定植被在生长季内(6-8月)的养分动态变化,并结合N/P化学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岩溶区牧草的养分限制状况。结果表明:(1)在生长季节的6-8月,岩溶区4种牧草N、P养分浓度都具有显著的随月份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从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所测定的4种牧草养分结果来看,岩溶区牧草的N素平均值为22.79mg/g,非岩溶区牧草的N素略小于岩溶区,为22.15mg/g;岩溶区的P素平均值为6.03mg/g,非岩溶区牧草的P素小于岩溶区,为5.35mg/g。(2)无论是岩溶区还是非岩溶区,牧草的N/P与N的相关性最大,相当系数都大于0.6,与非岩溶区不同的是,岩溶区牧草的N/P与Ca的相关性也很大,而非岩溶区的则较小。(3)岩溶区牧草植物体Ca、Mg总含量分别是非岩溶区的2和1.5倍。不同种类的牧草对Ca、Mg的吸收和累积能力有较大的差异,本研究中的类玉米其钙含量远远小于其它3种牧草的钙含量。
徐祥明曹建华莫彬李小方覃灵华
关键词:岩溶区牧草
富钙偏碱的岩溶土壤对檵木叶片显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对桂林毛村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檵木叶片显微结构和钙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檵木叶片在宽度和厚度、气孔分布频率、上表皮细胞大小和栅栏组织厚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岩溶区檵木叶片呈现出旱生结构特征;叶片钙形态分布的主要差异在于酸溶态和残渣态,岩溶区檵木叶片钙含量高达29679.75mg/kg,残渣态钙含量是非岩溶区的31.2倍.推测残渣态主要沉积在细胞壁和胞间层基质中,加固了细胞壁,并限制了细胞分裂.
李小方曹建华杨慧徐祥明莫彬
关键词:岩溶显微结构形态分析
水化学对水体着生微型生物群落组成与丰度的影响——以桂林毛村表层岩溶泉、砂页岩裂隙泉为例被引量:5
2008年
用载玻片作人工基质,放置在桂林毛村岩溶生态试验场碳酸盐岩分布区表层岩溶泉水和砂页岩区裂隙泉水中,开展着生微型生物群落结构研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毛村表层岩溶泉水中pH、游离CO2、固定CO2、K+、Na+、Ca2+、Mg2+、Cl-、HCO3-、NO3-和SO42-浓度均较砂页岩区裂隙泉水的高;砂页岩区水体中着生生物群落的种数和总个体密度均比岩溶区的低;富钙、偏碱性的岩溶泉水体中形成的着生藻类群落结构以硅藻门为主,而砂页岩区裂隙泉水的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则以绿藻门为主。岩溶泉水体的这种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形成与岩溶泉水的富钙、偏碱性有很大的关系。
周玉婵曹建华李小方
关键词:表层岩溶泉
岩溶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质量退化的预警指标评价被引量:20
2007年
通过分析石漠化演替进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探讨土壤质量变化与石漠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石漠化的演替进程中,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微生物量和腐殖质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质量的变化与石漠化的发展阶段具有方向一致性和阶段同步性的特点。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岩溶石漠化进程中各演替阶段的土壤质量指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从中筛选出石漠化进程土壤质量退化的预警性指标。
莫彬曹建华徐祥明申宏岗杨慧李小方
关键词:石漠化岩溶土壤质量
岩溶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动态的影响被引量:41
2006年
对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内三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草地和耕地)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土壤溶解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月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上覆植被类型不同,其凋落物数量、质量及分解行为不同,有机质的输入量及质量也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差异,土壤有机碳的大小也存在较大差别。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年平均值来看,林地土壤溶解有机碳分别比草地和耕地高25%、48%;从3月到8月,三者均随气温的上升呈增加的趋势,林地和耕地在8月均达到最大值,而草地则在10月达到最大值;林地和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高于耕地81%和45%,林地和草地在10月达到最大值。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差异较大,这说明岩溶生态系统中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大小有较大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也各不相同,这表明土壤活性碳受众多因素的制约而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关系,进一步的机理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莫彬曹建华徐祥明申宏岗杨慧李小方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土壤微生物量碳岩溶
岩溶区与非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Zn元素形态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本文采用连续提取法,对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农田和林地两种土地利用形式下土壤中Zn元素形态进行了分级提取。测定结果表明,土壤中Zn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占总量68.5%~85.0%)存在。此外,岩溶区农田、林地石灰土中Zn元素相对活泼态,即离子交换态(包括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松结有机结合态)的含量均比非岩溶区对应的要低,而相对稳定态,即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包括部分硫化物态)的含量均比非岩溶区相对应的要高,残渣态含量与相对稳定态具有相同的趋势。这意味着岩溶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对土壤Zn的迁移、富集、形态转换具有明显的影,向。长期耕种下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均会出现缺Zn状况,岩溶区情况更为严重。而适宜的土壤改良措施,可望提高土壤有效Zn形态的含量。
李小方曹建华周玉婵梁仕金
岩溶环境中土壤-植物系统钙元素形态分析及其生态意义
岩溶生态系统是指受岩溶环境制约的生态系统。全球碳酸盐岩的分布面积达陆地面积的12 ﹪,我国岩溶面积占我国土地面积的1/3 ,因此,岩溶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对于岩溶生态系统的研究,已经进入...
李小方
关键词:岩溶生态系统檵木叶片显微结构生物可给性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