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国玉

作品数:110 被引量:693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33篇专利
  • 1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26篇建筑科学
  • 23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矿业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65篇冻土
  • 32篇冻土区
  • 31篇多年冻土
  • 22篇路基
  • 19篇多年冻土区
  • 17篇青藏
  • 15篇冻融
  • 15篇铁路
  • 14篇青藏铁路
  • 13篇黄土
  • 12篇土路
  • 11篇冻融循环
  • 11篇油管
  • 11篇油管道
  • 9篇油污染
  • 9篇石油污染
  • 9篇土路基
  • 8篇原油
  • 8篇原油管道
  • 7篇冻胀

机构

  • 110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学研究院
  • 17篇中国科学院大...
  • 15篇西安理工大学
  • 12篇兰州理工大学
  • 5篇南京工业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吉林大学
  • 2篇中交第一公路...
  • 2篇中国石油
  • 2篇莫斯科国立罗...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哈尔滨学院
  • 1篇青海省交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110篇李国玉
  • 43篇马巍
  • 37篇穆彦虎
  • 20篇李宁
  • 14篇毛云程
  • 14篇王飞
  • 12篇俞祁浩
  • 12篇陈世杰
  • 10篇金会军
  • 9篇李宁
  • 8篇全晓娟
  • 7篇毕贵权
  • 7篇牛富俊
  • 6篇李兴柏
  • 6篇赵淑萍
  • 5篇喻文兵
  • 5篇郭磊
  • 4篇盛煜
  • 4篇刘永智
  • 4篇石磊

传媒

  • 26篇冰川冻土
  • 7篇岩石力学与工...
  • 6篇岩土力学
  • 3篇岩土工程学报
  • 3篇防灾减灾工程...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金属矿山
  • 1篇甘肃科学学报
  • 1篇土木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公路学报
  • 1篇水利与建筑工...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公路交通科技...
  • 1篇黑龙江大学工...
  • 1篇第一届全国“...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 1篇中国土木工程...
  • 1篇2011全国...

年份

  • 1篇2021
  • 8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14篇2016
  • 5篇2015
  • 12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14篇2011
  • 4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8
  • 8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1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在力学加载过程中利用CT扫描技术定量测量冻土试样体积变形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力学加载过程中利用CT扫描定量测量冻土试样体积变形的方法,是将制备好的冻土试样装入冻土三轴仪中一起放置在CT机床上并进行扫描定位,按照试验要求设定力学加载参数对冻土试样进行力学加载,到某一力学状态时对试...
陈世杰马巍李国玉
文献传递
用于土体降温的冷冻板及温度控制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土体降温的冷冻板及温度控制系统,它是由冷冻板、温度检测装置、控制器、电子膨胀阀、制冷系统、蒸发器、储液槽构成。制冷系统对蒸发器内的制冷剂制冷;蒸发器与储液槽中的冷冻液进行热交换,使冷冻液温度降低;低温冷...
赵淑萍马巍李国玉沈颖刘继民
文献传递
高温冻土区开放新型复合护坡路堤热稳定性研究
在全球升温和人类工程活动下,高温冻土区块碎石护坡路基需要补强措施。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补强措施——新型复合护坡结构。本文考虑青藏高原的气温特征和冷暖季风速差异的影响,基于非Darcy定律利用有限体积法对开放新型复合护坡...
李国玉李宁牛富俊喻文兵石磊毕贵权
关键词:青藏铁路高温冻土块碎石遮阳板
文献传递
季节冻土区黄土路基水分与温度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20
2014年
为研究季节冻土区压实黄土路基变形的影响因素,通过现场监测得到路基水分场与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路基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天然地面以上路堤土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水分场及温度场变化剧烈,而天然地面以下土体温度场及水分场变化较平缓,季节性不强.路堤最大冻深约1 m,经历强烈的冻融循环和干湿交替过程,含水率变化量为5%-29%.冻融循环作用在路肩处产生的变形较大,而干湿循环作用在路基中心处产生的变形较大,且后者引起的变形大于前者.
毛云程李国玉张青龙张坤穆彦虎
关键词:季节冻土区冻融循环干湿循环黄土路基
一种管道清扫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清扫装置,包括主体框架以及均设在主体框架上的行走机构、旋转刀头组件和垃圾回收装置,特别地还包括设在主体框架上的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喷出的冷气能够使沉积污渍变冷变脆易于清除,显著提高了切割效率并且切割效果好...
李国玉曹亚鹏周志伟吴晓红吴刚
文献传递
青藏直流线路冻土地基监测研究被引量:17
2012年
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是继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等之后,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建设的另一种新结构的冻土工程.系统地分析了青藏直流线冻土工程与其它工程的差异,并就该工程冻土基础温度、水分、应力和应变监测系统的建立和观测要素,以及初步观测结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对2011年全年观测数据分析发现,整个监测系统可以准确、及时反映输电线路冻土基础的不同性状和特征,可以反映影响塔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初步观测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段,监测塔式基础底部总体处于冻结状态、塔基基本稳定,但个别监测塔基地温增温幅度、上限融化深度较大,沉降变形呈现增加趋势.鉴于工程完工和荷载作用的时效性,塔基稳定性应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为正确评价塔基稳定性,需要对塔基回填土的冻融、水热变化和塔基变形等重要过程进行长期监测研究.
俞祁浩温智丁燕生王国尚李国玉张建明
热管措施下锥柱式桩基础传热过程及降温效果预测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针对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塔基热稳定性问题,建立空气-热管-土体耦合传热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开展锥柱式基础传热过程及热管冷却降温效果的模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冷季热管工作期间,其周围地温梯度明显较大且呈"纺锤形"分布.同时,由于锥柱式基础及其底座为热的良导体,热管产生的冷量通过锥柱式基础及其底座快速向基础底部传递,使得基础下部形成大范围低温冻土,这对主要考虑融沉病害的锥柱式基础而言十分有利.暖季热管停止工作期间,浅层地温主要受环境温度影响,锥柱式基础附近融化深度大于天然地表下,二者差值约35 cm.通过热管剖面及无热管作用中间剖面地温对比,发现单一塔腿在4根热管措施作用下,锥柱式基础周围多年冻土地温分布较为均匀,可避免冻土地基的显著不均匀沉降变形.热管周围土体快速降温过程主要集中在前5 a,之后受气候变暖影响桩基础及天然地表以下上限深度不断增加,多年冻土地温缓慢升高.50 a气温升高2.6℃背景下,锥柱式基础下部多年冻土仍保持冻结状态,能够满足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对于冻土地基热稳定性要求.
穆彦虎李国玉俞祁浩马巍张青龙郭磊陈赵育
关键词:冻土地基热管传热过程冷却降温
多年冻土区加宽路基温度场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分别针对8.5 m宽的具有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的路基拓宽改建成17.0 m宽的具有沥青路面的路基温度场分布特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路基加宽后会加剧原冻土路基的多年冻土退化,使多年冻土上限下降速度加快。混凝土路面的路基加宽后形成的新路基温度场的对称性较好,在新路基下部形成关于新路基中心轴线对称分布的融化盘;而沥青路面的路基加宽后的新路基温度场对称性较差,在新路基下形成倾斜的融化盘。沥青路面的路基加宽后,其加宽部分路基中心处冻土上限高于原路基中心处,随着时间的增长,两者差距越来越小;但随着加宽时间的推迟,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沥青路面的路基加宽后形成倾斜的融化盘易使路基产生横向不均匀沉降,形成纵向裂缝,这种现象应引起重视。
张青龙张坤李国玉
关键词:多年冻土区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加宽路基
硫酸钠盐渍土未冻水含量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土体中的未冻水含量影响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也是评价冻土中水分迁移的重要指标.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含有不同浓度硫酸钠溶液的兰州黄土的未冻水含量进行测试,并分析了温度、含盐量对未冻水含量的影响.同时,测试了不同含盐量下黄土的液塑限及液塑限含水率下土体的冻结温度,计算了不同含盐量下的未冻水含量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给出了不同含盐量下幂函数方程wu=at-b中的参数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5、-10、-15和-20℃条件下未冻水含量随含盐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了4个温度下不同含盐量区间的未冻水-含盐量拟合公式.
马敏邴慧李国玉
关键词:硫酸钠盐渍土液塑限核磁共振
冻土工程与环境研究的新进展——第八届国际冻土工程会议回顾被引量:3
2009年
2009年10月在西安召开第八届国际冻土工程会议,就冻土地区工程设计与建设、季节冻土区工程冻害防治、冻土物理力学特性、模型发展及其应用、寒区气候、环境及冷生变化、多年冻土水文学、寒区水资源和土地应用等主要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报告了近年来冻土工程与环境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进展.从冻土工程设计、施工和评价、普通冻土研究、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冻土模型发展及应用、气候变化及冰冻圈环境等方面对该次会议交流的成果进行了总结.与会研究者认为今后的研究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工程措施机理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寒区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以及环境变化与冻土工程措施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牛富俊李国玉赵淑萍张淑娟赵永国
关键词:冻土工程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