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光政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韧带
  • 6篇前交叉韧带
  • 6篇交叉韧带
  • 3篇股骨
  • 2篇移植物
  • 2篇韧带样
  • 2篇三维重建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隧道
  • 2篇股骨隧道
  • 2篇关节
  • 2篇关节镜
  • 2篇干细胞
  • 1篇单束重建
  • 1篇英文
  • 1篇真皮
  • 1篇真皮基质
  • 1篇韧带重建
  • 1篇入路
  • 1篇体层摄影

机构

  • 6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7篇张春礼
  • 7篇李光政
  • 6篇韩先伟
  • 5篇王迎春
  • 5篇徐虎
  • 3篇孙芳菲
  • 3篇李小建
  • 2篇赵阳
  • 2篇裴国献
  • 1篇朱庆生
  • 1篇熊川
  • 1篇赵阳

传媒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联合应用生长因子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韧带样细胞分化被引量:2
2013年
背景:利用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成韧带样细胞并促其分泌胶原蛋白是构建组织工程化韧带的关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转化为韧带样细胞,并研究此种韧带样细胞的生物特性。方法:自幼兔四肢骨抽取骨髓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培养、增殖。采用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和25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间质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分为空白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观察生长因子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生长、形态的影响,使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使用天狼腥红染色法定量对比骨髓间质干细胞分泌胶原蛋白量。把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使用BrdU荧光染色标记,然后移植到脱细胞真皮基质上,观察细胞增殖分布情况,并与空白组对照。结果与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组,细胞形态优于空白组及单一因子组,细胞增殖率、胶原分泌量也较高。脱细胞真皮基质上,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细胞增殖分布情况明显优于空白组。提示联合使用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刺激兔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促使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转化为韧带样细胞,对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孙芳菲张春礼李小建韩先伟李光政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脱细胞真皮基质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定位新方法的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定位方法,以期为临床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中的股骨骨隧道的定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9名志愿者,男50名,女19名;年龄14~57岁,平均29.1岁。采用双源CT及其工作站建立膝关节股骨外髁内侧壁三维模型,圈画ACL股骨止点足迹、标记Blumensaat线、定位股骨远端与股骨滑车相交点(O点)。根据ACL股骨足迹形态,分为单束重建与双束重建。分别测量O点至ACL.股骨止点中心点的距离及其连线与B|umensaat线的央角(∠1),O点至ACL前内侧柬中心点的距离及其连线与Blumensaat线的夹角(∠2),O点至ACL后外侧束中点的距离及其连线与Blumensaat线的夹角(∠3)。按照上述方法初步对10例ACL损伤患者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在ACL重建术中进行股骨骨隧道的建立,术后再次利用双源CT扫描,评估术前定位与术后骨隧道位置的一致性。结果志愿者中适合单束重建37膝,O点至ACL股骨止点印迹中心的距离平均为1.24cm,/1平均为43.4°。适合双束重建32膝,O点至前内侧柬印迹中心的距离平均为0.90cm,∠2平均为44.5°;0点至后外侧束印迹中心的距离平均为1.48cm,∠3平均为47.9°。10例ACL重建患者术后双源CT扫描发现该定位方法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良好的可重复性。结论本研究基于双源CT所开发的股骨止点定位新方法能够精确定位ACL股骨足迹,根据足迹可在术前规划中选择单束或双束重建ACL,对ACL重建术中的关节镜下股骨骨隧道定位及实现个体化股骨骨隧道的解剖重建有一定指导意义。
韩先伟李光政徐虎王迎春孙芳菲李小建赵阳张春礼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股骨
双源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后移植物及其走形与骨隧道定位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利用双源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术后移植物,并评价移植物走形与骨隧道定位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l1月收治的76例(男33例,女43例;平均年龄为33.4岁)ACi。单束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进行双源Crr三维重建。根据患者ACL移植物与骨隧道的位置分为3组:撞击组22例(ACL移植物与髁间窝存在撞击),偏后组2l例(胫骨隧道位置偏后),满意组33例(胫骨隧道及ACL移植物位置满意)。测量并比较3组患者股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Fx、Fv)和胫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x、Ty)。结果76例患者均成功重建r隧道及移植物图像。撞击组患者的Fx、Fv平均分别为22.6%±1.2%、22.4%4-1.1%,Tx、Tv平均分别为53.6%±2.O%、34.7%±1.7%;偏后组患者的Fx、Fv平均分别为22.4%±1.O%、23.7%±1.4%,Tx、Tv平均分别为56.8%±0.8%、50.9%±1.3%;满意组患者的Fx、Fv平均分别为21.7%±1.O%、23.3%±1.1%,Tx、Ty平均分别为55.4%±1.6%、43.0%±1.9%。3组患者的Fx、Fv比较差异均尢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rx、rr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后组、满意组的.rx均高于撞击组,偏后组Ty〉满意组Ty〉撞击组Tv,以上组别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舣源CT能够清晰重建术后骨隧道及ACL移植物的图像,临床上可用于评估骨隧道定位与移植物走形的关系,从而指导术者改进手术。
李光政韩先伟张春礼徐虎王迎春赵阳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移植物
基于3D-CT的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及功能性预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基于3D-CT辅助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股骨止点的解剖性和功能性预后。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月,完成采用3D-CT辅助下ACL自体肌腱移植重建术16例,平均(32±11)岁,平均病程(41.4±46.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7±3.5)个月。术后用3D-CT观察患者股骨隧道位置,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术后3D-CT观察到股骨隧道位置良好,按照四格表测量方法,隧道中心与生理性AM和PL束连线中点接近。术前Lysholm评分总分为(66.9±6.4)分,手术后Lysholm评分总分提高至(83.5±5.3)分,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差异有显著性(t=8.25,P<0.001)。结论 3D-CT辅助可准确判定ACL重建手术的解剖性,指导医生实施解剖重建,有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功能性预后。
徐虎张春礼王迎春韩先伟李光政赵阳裴国献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关节镜术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重建中两种建立股骨隧道方法的比较(英文)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对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手术中,经胫骨隧道与髌下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的长度、角度进行比较。[方法]在140例ACL移植重建患者中,70例采用经胫骨隧道、70例经前内入路建立股骨隧道,术中记录股骨隧道长度,术后行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检查,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夹角,并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胫骨隧道组及经前内入路组股骨隧道长度分别为(50.67±5.00)mm、(37.97±4.45)mm,后者股骨隧道长度短于前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冠状面股骨隧道角度两者分别为68.20°±6.92°;矢状面为45.45°±7.47°、32.81°±9.45°,无论在冠状面及矢状面,前内入路组股骨隧道角度均小于胫骨隧道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关节镜下ACL移植重建手术中,采用前内入路制备的股骨隧道,长度短、角度小。它可以减小"雨刮效应"和"蹦极效应"发生的可能,最终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徐虎张春礼李光政熊川王迎春朱庆生裴国献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
双源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物新技术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移植物的技术方法。方法:对30例ACL损伤后移植重建术后患者进行DSCT扫描,利用软件三维重建ACL移植物的三维图像,对图像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设定的参数和方法,30例患者的ACL移植物均获得三维重现,其中24例获得清晰的移植物图像,6例移植物图像略模糊。结论:DSCT可以重建出移植术后ACL移植物的三维图像,对临床检验、评估重建技术、修正重建方法、实现解剖重建有重大价值。
李光政韩先伟徐虎王迎春张春礼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移植物体层摄影技术
生长因子TGF-β1和bFGF促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向韧带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2013年
目的:采用生长因子TGF-β1和bFGF诱导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转化为韧带样细胞,并研究此种韧带样细胞的生物特性。方法:自幼兔四肢骨抽取骨髓分离纯化MSCs并培养、增殖;采用特定浓度TGF-β1(10ng/ml)和bFGF(25ng/mL)对MSCs进行诱导分化,观察生长因子对MSCs生长、形态的影响,使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使用天狼腥红染色法定量对比MSCs分泌胶原蛋白量。单纯培养和单一因子诱导组作为对照。结果:TGF-β1和bFGF联合使用组,细胞形态优于空白组及单一因子组,细胞增殖率、胶原分泌量也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联合使用生长因子TGF-β1和bFGF刺激兔MSCs,能够促使兔MSCs定向转化为韧带样细胞,对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孙芳菲张春礼李小建韩先伟李光政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细胞前交叉韧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