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兆周

作品数:90 被引量:115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3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5篇农业科学
  • 12篇化学工程
  • 11篇理学
  • 8篇医药卫生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5篇分子
  • 19篇分子印迹
  • 12篇印迹聚合物
  • 12篇食品
  • 10篇聚合法
  • 9篇模板分子
  • 8篇分子印迹聚合...
  • 7篇酶联
  • 7篇酶联免疫
  • 7篇传感
  • 6篇悬浮聚合法
  • 6篇萃取
  • 6篇免疫
  • 6篇金丝桃
  • 6篇金丝桃素
  • 6篇固相
  • 6篇固相萃取
  • 6篇固相萃取柱
  • 6篇分子印迹固相...
  • 6篇感器

机构

  • 80篇河南科技大学
  • 10篇河南省农业科...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石河子大学
  • 1篇贵阳学院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江南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郑州牧业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近...
  • 1篇中国航天员科...
  • 1篇中国检验检疫...
  • 1篇洛阳市质量技...
  • 1篇上海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宜测科技...
  • 1篇安阳学院

作者

  • 88篇李兆周
  • 57篇陈秀金
  • 48篇李道敏
  • 38篇高红丽
  • 34篇侯玉泽
  • 34篇王耀
  • 33篇李松彪
  • 33篇曹力
  • 19篇吕璞
  • 16篇李智丽
  • 12篇张腊梅
  • 11篇张敏
  • 9篇李志康
  • 9篇任国艳
  • 8篇胡骁飞
  • 8篇张成博
  • 7篇刘世磊
  • 6篇李文荣
  • 6篇梁剑平
  • 6篇殷勇

传媒

  • 8篇食品与发酵工...
  • 7篇食品科学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黑龙江畜牧兽...
  • 2篇化学试剂
  • 2篇化工进展
  • 2篇核农学报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2篇食品安全质量...
  • 2篇黑龙江畜牧兽...
  • 1篇化学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食品与机械
  • 1篇有机化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养禽与禽病防...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年份

  • 9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9篇2017
  • 7篇2016
  • 11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03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曲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高通量筛选被引量:2
2011年
以黑曲霉GSICC 60108为出发菌株,经紫外和电子束诱变处理后,采用纤维素-刚果红平板初筛和新建立的高通量微孔板法进行复筛以获得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结果表明:试验得到1株稳定高产的纤维素酶菌株黑曲霉EBR-106;所建立的复筛方法的标准曲线在葡萄糖质量浓度为0~10mg/m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75),孔间和板间酶活力值的变异系数均在5%以下,重现性和稳定性均能够满足高通量复筛的需要;经过对所得菌株固态发酵条件优化后发现,当碳源为稻草粉和麸皮的混合物,氮源为2.5%硫酸铵添加量为1.5%时的玉米浆作为生长促进剂,加水量为35mL/(100g)的培养基产酶效果最好.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其分泌纤维素滤纸酶活力为378.11FPU/mL.
李兆周王学红陈化靓梁剑平
关键词:黑曲霉纤维素酶
一种戊唑醇新型半抗原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戊唑醇新型半抗原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戊唑醇新型半抗原的结构式为:<Image file="DEST_PATH_IMAGE002.GIF" he="91" imgContent="drawing" imgFo...
陈秀金李兆周王耀高红丽李智丽曹力李道敏胥传来
文献传递
氧化还原引发制备乙氧酰胺苯甲酯分子印迹微球及其表征被引量:5
2015年
以乙氧酰胺苯甲酯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在过氧化苯甲酰和N,N-二甲基苯胺的引发作用下,制备了乙氧酰胺苯甲酯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优化的致孔溶剂为乙腈,模板、单体和交联剂的摩尔比为1∶6∶2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模板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的浓度,结合静态平衡吸附实验、吸附动力学实验和选择性评价,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所得微球的静态吸附量为15.0μmol·g-1,印迹因子为4.93。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表征聚合物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微球的形貌规则,印迹效应显著,热稳定性较好。本研究所采用的氧化还原引发方法具有制备简便、成本低以及特异性好等优点,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引发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李兆周李智丽陈秀金李道敏高红丽曹力侯玉泽李松彪牛晓慧赵振威赵晓波陈慧陈凤阁
关键词:氧化还原引发乙氧酰胺苯甲酯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有机胂类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有机胂类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采用反相乳液‑悬浮聚合的方法,将功能单体与磁性微粒超声分散制成反相乳液,在聚合前用功能单体对磁性微粒进行包裹,将此反相乳液作为悬浮聚合的分散相,对模板分子进行印迹,使聚合物包裹于磁...
李兆周张曦雯李道敏李少觐刘二伟陈秀金王耀高红丽曹力李松彪侯玉泽吕璞金东亮
文献传递
盐酸可乐定人工抗原及其鼠源多抗的制备
2021年
以盐酸可乐定(Clonidine hydrochloride,CLO)的衍生物盐酸阿可乐定(Apraclonidine hydrochloride,ACLO)为半抗原,采用重氮化法合成人工抗原,免疫小鼠制备高敏感性、特异性的CLO鼠源多抗并进行鉴定,为CLO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基础。将ACLO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和鸡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偶联,合成免疫原CLO-BSA和包被原CLO-OVA,经紫外扫描和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偶联效果后,免疫BALB/c小鼠,并对获得的鼠源多抗采用间接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鉴定其特性。结果显示,免疫的4只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均达到1∶25600以上,其中2号小鼠的抗体敏感性最高,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为7.026 ng/mL,与其他几种常见瘦肉精类药物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1%,特异性良好。表明成功合成免疫原性良好的CLO人工抗原,并获得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CLO鼠源多抗,为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
王耀曹金博曹夕丹李铁梅邢云瑞孟继秋庞杏豪孙亚宁陈秀金李兆周胡骁飞
关键词:盐酸可乐定人工抗原多抗ELISA
基于石墨烯-壳聚糖复合膜修饰电极的麻保沙星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2022年
用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经电化学还原后,再在修饰电极表面固载麻保沙星抗体,构建一种高灵敏的麻保沙星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氧化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膜的表面形貌。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对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在最适条件下,麻保沙星在2.0~40.0 ng/mL浓度范围内与电极峰值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8 ng/mL。对猪肉样和牛奶样进行添加回收,回收率达到84.40%~96.36%。因此,该研究所建立的免疫传感器准确、稳定且灵敏,可用于动物性食品中麻保沙星残留的快速检测。
仇彩霞陈秀金付祖耀李兆周李兆周董艺帆王耀高栋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壳聚糖麻保沙星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差分脉冲伏安法
乙氧酰胺苯甲酯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小柱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一种乙氧酰胺苯甲酯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制备方法及应用,以乙氧酰胺苯甲酯为模板分子,将其溶解于致孔剂中,加入功能单体,于低温下进行预聚合;而后加入交联剂和引发剂,再加入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得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所得聚合...
李兆周侯玉泽张成博李道敏曹力高红丽陈秀金李智丽李松彪吕璞张腊梅王芳雍雪萍俞嘉伟唐淑阁王爽
文献传递
一种检测乙氧酰胺苯甲酯的免疫试剂盒、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乙氧酰胺苯甲酯的免疫试剂盒、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免疫学检测领域,所述试剂盒包括包被有乙氧酰胺苯甲酯抗原的酶标板、乙氧酰胺苯甲酯单克隆抗体液、酶标或荧光标记的羊抗鼠二抗抗体、乙氧酰胺苯甲酯标准品溶液、洗涤...
李兆周陈秀金王耀樊振江高红丽李道敏李松彪曹力吕璞金东亮张为民
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在酶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3年
Fe_(3)O_(4)纳米粒子(Fe_(3)O_(4)nanoparticles, Fe_(3)O_(4)NPs)具有高比表面积、超顺磁性、易改性和低毒等优点,在固定化酶和仿生催化等领域日益受到重视。综述了Fe_(3)O_(4)NPs在固定化酶和模拟酶领域的应用,论述了Fe_(3)O_(4)纳米酶、Fe_(3)O_(4)固定化酶以及Fe_(3)O_(4)印迹模拟酶的制备方法和优缺点,探讨了Fe_(3)O_(4)印迹模拟酶在农用化学品和抗菌药物催化降解、光诱导有机物催化降解、电化学传感信号放大及肿瘤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Fe_(3)O_(4)NPs在酶催化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Fe_(3)O_(4)NPs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日趋复杂,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措施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石婧怡李兆周王耀陈秀金牛华伟李芳高红丽
关键词:固定化酶模拟酶催化
分子印迹技术在食品药物残留检测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分子印迹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分子识别技术,其制备的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专一吸附能力。近年来,分子印迹在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文章依据我国农业部文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牧发[2002]235号)内规定的药物,对分子印迹技术在动物源食品药物残留检测中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展望。
张成博侯玉泽张晓卫李兆周李道敏李松彪
关键词:分子印迹药物残留检测食品安全模板分子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