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丰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小麦
  • 2篇播种
  • 2篇播种期
  • 1篇氮磷肥
  • 1篇氮磷配施
  • 1篇冬小麦
  • 1篇形态性状
  • 1篇性状
  • 1篇豫东平原
  • 1篇郑麦9023
  • 1篇生理性状
  • 1篇试验点
  • 1篇配施
  • 1篇全球气候
  • 1篇全球气候变暖
  • 1篇周麦18
  • 1篇籽粒
  • 1篇籽粒灌浆
  • 1篇籽粒灌浆特性
  • 1篇磷肥

机构

  • 5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郑州师范学院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作者

  • 5篇李丰
  • 2篇贺德先
  • 2篇卢红芳
  • 1篇张均
  • 1篇朱伟
  • 1篇王晨阳
  • 1篇臧贺藏
  • 1篇赵秀峰

传媒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试验点氮磷肥配比对郑麦9023粉质与拉伸参数的影响
2010年
为了明确氮磷肥配施对不同地域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在河南安阳、夏邑、漯河、南阳和信阳5个试验点研究了不同氮磷配比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粉质和拉伸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地点、施氮量及其互作对小麦粉质和拉伸参数的影响较大,其中试验地点对所有粉质和拉伸参数的影响均达1%极显著水平,施氮量对形成时间、延伸度和拉伸比例影响达5%显著水平,而施磷量、氮磷互作对粉质与拉伸参数的影响均不显著。研究还表明,当施氮量一定时,增施适量磷肥能改善郑麦9023粉质质量。在5个试验点中,安阳点的粉质与拉伸参数最为理想。从不同氮磷配比看,以高氮(N 240 kg.hm-2)与中磷(P2O560 kg.hm-2)配施条件下郑麦9023的加工品质最优。
李丰王晨阳贺德先
关键词:氮磷配施粉质参数
播种期对周麦18号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2007~2008年度对不同播种期条件下的周麦18号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周麦18号籽粒灌浆和粒重有显著影响,籽粒灌浆持续期T、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max、渐增期持续时间T1、缓增期持续时间T3均随着播种期推迟而降低;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快増期持续时间T2、快増期灌浆速率R2、缓增期灌浆速率R3则随着播种期推迟而先升高后降低。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影响周麦18号粒重的灌浆参数主要是平均灌浆速率R和最大灌浆速率Rmax,此外,不同阶段的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时间对粒重也有较大影响。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本试验条件下,于10月12~17日播种,有利于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获得较高产量。
李丰周宏美赵秀峰卢红芳
关键词:播种期灌浆特性
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小麦播种期调整研究
本研究于2007~2009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试验园区和夏邑县农技中心进行,供试材料为半冬性品种周麦18号、郑麦004和弱春性品种郑麦9023、豫农949,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播种期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产量...
李丰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冬小麦
文献传递
豫东平原区当前小麦品种选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进建议被引量:5
2009年
为引导豫东平原区小麦品种的合理利用,促进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于2006—2008年对商丘市等地的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种植者对所推广应用的品种了解不够、对当地流行病害和常发自然灾害认识不足、过分依赖品种的抗逆性,片面追求小麦的高产和新异,随意地选用品种,粗放地进行管理,是豫东平原区当前小麦品种选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高产稳产品种为主导,以优质专用品种为重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协同实施良种良法的改进建议。
朱伟李玉兰李丰闫向泉张志
关键词:豫东平原小麦
冬小麦初生根与次生根形态、生理性状差异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采用分根移位方法,以郑麦9023、郑麦004、周麦16号、洛旱2号、兰考矮早8和豫麦18号为试验材料,对初生根和次生根的形态及生理性状进行研究,以明确初生根和次生根的功能差异,为河南省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单株初生根数呈降低趋势,单株次生根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单株初生根、次生根干质量均在灌浆中期达到峰值;初生根活力、全氮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次生根全氮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在返青期达到峰值,而次生根活力于拔节期达最大值。小麦初生根、次生根在形态及生理性状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生育前期,初生根生长占优势,其根数和干质量均显著高于次生根,而次生根生理性状占优势,其根系活力、全氮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初生根;生育中后期,主要以次生根生长为主,其根数和干质量均显著高于初生根,而初生根生理性状逐渐占优势,其全氮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次生根,且初生根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不同生育阶段有针对性地调控二者的发育和功能,维持生育中后期初生根、次生根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初生根与次生根的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是进一步增加产量的关键途径。
臧贺藏臧贺藏张均张均李丰卢红芳
关键词:初生根次生根形态性状生理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