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万隆

作品数:11 被引量:192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小麦
  • 5篇基因
  • 2篇雄性不育
  • 2篇杂交
  • 2篇染色
  • 2篇小偃6号
  • 2篇克隆
  • 2篇基因组
  • 2篇不育
  • 1篇导入小麦
  • 1篇新麦草
  • 1篇雄性不育系
  • 1篇育种
  • 1篇杂交育种
  • 1篇杂种
  • 1篇杂种优势
  • 1篇植物
  • 1篇植物抗病
  • 1篇植物抗病基因
  • 1篇探针

机构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北农业大学

作者

  • 10篇李万隆
  • 3篇刘大钧
  • 3篇陈佩度
  • 2篇黄寿松
  • 2篇齐莉莉
  • 2篇柴守诚
  • 2篇李振声
  • 1篇秦跟基
  • 1篇王鹏科
  • 1篇王秀娥
  • 1篇邢莉萍
  • 1篇徐洁
  • 1篇王华忠
  • 1篇刘金元

传媒

  • 2篇Journa...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作物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国外农学(麦...

年份

  • 1篇2006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基因组专化重复序列的克隆及其特征分析
李万隆
小偃6号小麦旗叶直立基因的染色体定位被引量:4
1992年
本文首次对小麦旗叶姿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单体、端体的F_1及F_2分析表明:中国春2D染色体上至少有两个旗叶下披基因,即位于2DL上的P_1和2DS上的P_2,前者表达能力很强,后者则较弱,与小偃6号旗叶直立基因共存时分别表现为显性和隐性;小偃6号的旗叶直立基因E也位于2D染色体上,同(P_1+P_2)共存时表现为隐性,仅与P_2共存时则表现为显性。文章还就这些基因的染色体操作等进行了讨论。
李万隆李振声穆素梅
关键词:旗叶基因定位小麦
用物种专化DNA重复序列作分子标记检测导入小麦的大赖草染色质被引量:2
1997年
pLrNAU344,pLrNAU426和pLrNAU647是我们新近从大赖草中克隆到的3个物种专化DNA重复序列。它们都大量存在于赖草属,而小麦中却很少。Southern杂交证明,pLrNAU426和pLrNAU647对导入小麦的8条不同的大赖草染色体(其中3条携带有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和两条染色体臂都有检测效果,据此可用其作为赖草属染色质的分子标记进一步研究和利用。
柴守诚刘大钧陈佩度齐莉莉李万隆
关键词:DNA重复序列分子标记大赖草小麦
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保持系的选育研究被引量:44
1991年
将蓝粒小麦中携带有蓝色胚乳基因和育性恢复基因的4E 染色体,附加到小麦核型雄性不育系上,选育出蓝标型小麦雄性不育、保持系。该体系浅蓝粒种子长出植株自交结实,粒色分离为深蓝、浅蓝和白粒。其中,白粒种子长出植株,全部为雄性不育,为普通小麦品种所恢复,杂种优势显著;浅蓝粒种子植株则自交结实,粒色仍分离为深蓝、浅蓝和白粒,可作为雄性不育的保持系;深蓝粒种子植株自交结实,粒色深蓝不分离。白粒、浅蓝粒和深蓝粒种子植株,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构型,分别为21Ⅱ、21Ⅱ十1Ⅰ和22Ⅱ.
黄寿松李万隆徐洁薛昌璞
关键词:小麦雄性不育系保持系蓝粒小麦
小麦核型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0
1993年
本文综述了小麦核型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发展历史、遗传机理、杂优利用途径等;就其繁育制种体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阐述了核不育研究的新进展和杂优利用新途径;展望了核雄性不育的应用前景。
王鹏科黄寿松李万隆
关键词:小麦雄性不育杂交育种杂种优势
植物抗病基因结构特征及其类似序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1
1999年
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一直为植物遗传学家和病理学家所关注。克隆的抗病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在一些区段高度保守, 如 N B S、 L R R、激酶、 L Z等。这些保守序列, 不仅有助于对抗病基因的分类及其作用机理的理解, 而且为抗病基因克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根据这些保守序列合成 P C R 引物, 在许多植物中已扩增出大量的抗病基因类似序列 ( R G A)。遗传作图表明 R G A 与抗病性密切相关。对 R G A 与 R 基因的关系及 R G A 的基因组分布一并进行了讨论。
秦跟基李万隆陈佩度
关键词:抗病基因核苷酸结合位点
小麦品种小偃6号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研究被引量:12
1990年
本文报道了小麦品种小偃6号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小偃6号及其亲缘品种与中国春小麦杂交,杂种F_1染色体配对资料表明:小偃6号及其父本小偃96与中国春在染色体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八倍体小偃麦小偃693与小偃6号和小偃96杂种F_1减数分裂中期出现19″+2′′′+5′的染色体构型,说明小偃6号和小偃96至少含有两个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片段。将小偃6号与中国春双端体系列杂交,杂种F_1中1AL、2AS、5AS、6AS和7BS端着丝点染色体配对频率极显著地低于(中国春×小偃6号)F_1的平均染色体臂配对频率(90.1%),从而将小偃6号中的异源片段局限于这5个染色体臂内;同时发现:1AL、2DS、4DS、6AL及3B(t″s+t′L)端体中的端着丝点染色体参与了杂种F_1中多价体的形成,或与此有关,故认为小偃6号与中国春至少有两个相互易位的差异,涉及到染色体1A、2D、3B、4D和6A。文章还对小偃6号异源易位的起源和鉴定等进行了讨论。
李万隆李振声穆素梅
关键词:小麦八倍体小偃麦染色体
新麦草属两物种的C-分带研究被引量:15
1998年
对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两物种新麦草(Psathyrostachysjuncea)和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huashanica)进行根尖染色体C-分带,获得清晰的C-分带带型,并对二者带型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二者C-分带带型有较大差异。P.juncea的C-分带带纹较P.huashanica丰富,P.huashanica所有染色体均显较强端带。通过二者带型比较,对华山新麦草是否仍应保留在新麦草属提出质疑,并提出了将新麦草和华山新麦草的基因组分别标为Nj和Nh以示区别的建议。
王秀娥李万隆刘大钧
关键词:新麦草基因组小麦
簇毛麦低拷贝cDNA序列的克隆和鉴定
1999年
从簇毛麦叶片中提取总RNA,进一步分离mRNA。以m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cDNA,两端经T4DNA多聚酶修平后加EcoRⅠ接头分子,连接于质粒pGEM-7Zf(+)的EcoRⅠ克隆位点,转化大肠杆菌JM103菌株建立了cDNA文库。用PCR扩增重组质粒的cDNA插入序列,用32P标记后分别与HindⅢ或XbaⅠ酶切的小麦-黑麦附加系DNA进行Southern杂交。根据其杂交结果,目前已鉴定出4个不同的低拷贝探针。CHV121和CHV129与黑麦的3R附加系有特征性杂交带,因此,属第三同源群探针。CHV104和CHV124与黑麦3R、7R附加系有特征性杂交带,因此属第3、第7同源群探针。另外,与簇毛麦RNA的North-ern杂交分析表明,CHV104和CHV121对应的基因分别编码分子量约为2.3和2.8kb的mRNA。
柴守诚刘大钧陈佩度齐莉莉李万隆刘金元
关键词:CDNA探针SOUTHERN杂交
利用瞬间表达技术分析小麦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苷酶基因的抗病性功能被引量:5
2006年
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苷酶基因是植物抗病反应过程中的两类重要的病程相关蛋白(PR)基因。为了快速准确地评价此类基因组成性表达后的抗病效果及在分子育种上的应用价值,利用瞬间表达技术分别在感病小麦品种离体叶片表皮细胞中过量表达1个小麦几丁质酶基因Cht4和2个小麦-β1,3葡聚糖苷酶基因G lb3s2和G lb3s6,并以GUS基因的共表达标识阳性转化细胞。基因枪轰击后高密度接种白粉病菌孢子,40h后观察转化阳性表皮细胞及其表面孢子的发育,并以阳性转化细胞中白粉病菌成功侵入的细胞所占比例(侵入频率)为指标分析目标基因的表达对白粉病菌入侵及吸器形成产生的影响(对照为单独导入GUS基因的表皮细胞)。结果表明,小麦几丁质酶基因Cht4(侵入频率为18.3%,对照为25.04%)和小麦-β1,3葡聚糖苷酶基因G lb3s2(侵入频率为19.63%,对照为24.63%)在感病小麦品种叶片表皮细胞中的瞬间表达,对白粉病菌侵入和吸器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表达细胞对白粉病菌的抗性。
王华忠邢莉萍李万隆陈佩度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几丁质酶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