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一兵

作品数:153 被引量:631H指数:16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33篇会议论文
  • 31篇专利
  • 4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6篇交通运输工程
  • 37篇机械工程
  • 17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政治法律
  • 2篇兵器科学与技...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57篇通事
  • 57篇交通事故
  • 41篇汽车
  • 25篇碰撞
  • 23篇吸能
  • 21篇车辆
  • 17篇道路交通
  • 14篇计算机
  • 14篇车速
  • 13篇交通安全
  • 12篇汽车领域
  • 12篇风挡
  • 12篇风挡玻璃
  • 11篇驾驶
  • 9篇多孔
  • 9篇纳米
  • 9篇纳米多孔
  • 8篇仿真
  • 7篇交通事故现场
  • 7篇交通事故再现

机构

  • 153篇清华大学
  • 8篇北京航空航天...
  • 6篇装甲兵工程学...
  • 4篇吉林大学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伯明翰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公安...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北京市公安局
  • 2篇哥伦比亚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 1篇交通运输部

作者

  • 153篇李一兵
  • 45篇袁泉
  • 20篇孙岳霆
  • 19篇许骏
  • 17篇许骏
  • 17篇徐晓庆
  • 17篇鲁光泉
  • 16篇李鹏辉
  • 13篇陈曦
  • 13篇刘博涵
  • 11篇刘成
  • 10篇胡孟夏
  • 9篇刘文超
  • 9篇黄世霖
  • 7篇王岩
  • 7篇胡远志
  • 7篇郭锐
  • 6篇张文会
  • 6篇朱梦一
  • 5篇王岩

传媒

  • 24篇汽车工程
  • 11篇公路交通科技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5篇汽车技术
  • 5篇交通运输工程...
  • 5篇汽车安全与节...
  • 4篇中国公路学报
  • 3篇机械工程学报
  • 3篇计算机仿真
  • 2篇农业机械学报
  • 2篇计算机工程
  • 2篇实验技术与管...
  • 2篇中国司法鉴定
  • 2篇2004汽车...
  • 2篇2006北京...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机械工程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计算机应用
  • 1篇兵工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13篇2012
  • 15篇2011
  • 9篇2010
  • 14篇2009
  • 9篇2008
  • 8篇2007
  • 13篇2006
  • 8篇2005
  • 4篇2004
  • 9篇2003
  • 5篇2002
  • 4篇2001
  • 2篇1998
1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于交通事故勘察车辆的车载式无线视频交互传输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交通事故勘察车辆的车载式无线视频交互传输系统,包括交通事故勘察车车载终端,将采集事故现场的视频图像模拟信并转换为视频图像数字信号;无线传输设备,将数字信号通过3G无线网络向外界发送;指挥中心服务器端...
李一兵王一帜袁泉
文献传递
PVB/SGP夹层玻璃的头模块冲击实验研究
基于行人头模块冲击试验平台,在不同冲击速度(23km/h-30km/h)下开展了PVB和SGP夹层玻璃的头模块冲击实验。通过头模块内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得到了冲击过程中头模块的加速度-时间曲线和加速度-位移曲线,结合高速摄...
徐成亮徐汀泥孙岳霆袁野刘博涵李一兵
关键词:PVB夹层玻璃
汽车碰撞自行车交通事故的速度估算
对汽车碰撞自行车的交通事故进行分类,研究此类事故的特点及再现分析时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依照骑车人及自行车各自的碰撞后运动可分别估算碰撞速度,根据人体和自行车的路面摩擦系数及抛出高度不同而导致碰撞后两者存在着位移差提出了相...
袁泉祝军李一兵
关键词:汽车自行车交通事故不确定度
文献传递
汽车撞行人和骑自行车人事故特征参数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汽车碰撞行人事故与汽车碰撞骑自行车人事故的某些特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基于综合人-车-路-环境的交通事故信息模型,对事故再现研究室近年来承担的北京市行人事故和自行车事故鉴定案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目的和统计样本的实际情况,选取典型的特征参数,将两类事故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得出了行人事故和自行车事故的一些相似的发生规律和各自不同的特点,并对统计结果在事故再现及交通安全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袁泉李一兵梅冰松
关键词:交通事故汽车碰撞行人骑自行车人事故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序列图象运动分析系统的研究被引量:4
1996年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序列图象运动分析系统已日趋成熟。它与摄影测量学理论相结合成为较完善的非接触动态测量系统。这种为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在微机上即可进行运动过程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工程测量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也是汽车碰撞试验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介绍了微机序列图象运动分析系统,并讨论了定量分析中的解析算法,最后用实例介绍了在汽车碰撞试验中序列图象运动分析方法的实施。
朱西产张金换李一兵黄存军黄世霖
关键词:计算机汽车碰撞多媒体
充液式吸能转向管柱和具有该充液式吸能转向管柱的车辆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液式吸能转向管柱和具有所述充液式吸能转向管柱的车辆。所述充液式吸能转向管柱包括:下管柱;上管柱,所述上管柱的一部分设在所述下管柱内,所述上管柱和所述下管柱限定出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填充有吸能物质,所述吸...
李一兵孙岳霆徐晓庆李鹏辉
文献传递
头模块低速冲击下PVB夹层风挡玻璃的吸能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为获得汽车事故中人体头部冲击下风挡玻璃的吸能特性,开展一系列头模块与PVB夹层风挡玻璃在不同冲击速度(6.6~11.2 m/s)、冲击角度(60°~90°)及冲击方向下的参数化冲击试验.利用加速度传感器得到头模块在冲击过程中的加速度-时间历程曲线并分析头模块在冲击过程中的动态响应;结合高速摄像机图像分析风挡玻璃在受冲击过程中的裂纹扩展过程,研究风挡玻璃的破损形态,并与真实交通事故案例中的风挡玻璃破损形态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定义最大接触力、最大塑性凹陷量、头部损伤指标(Head injury criteria,HIC)、头模块损失动能、动能吸收比等吸能评价指标,系统研究了冲击速度、不同冲击方向下的冲击角度对于风挡玻璃吸能特性的影响.结果为风挡玻璃的吸能特性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试验数据和重要的理论基础.
刘博涵王岩徐晓庆张文会许骏李一兵
关键词:风挡玻璃吸能特性
汽车聚乙烯醇缩丁醛夹层风挡玻璃冲击响应研究综述被引量:7
2011年
聚乙烯醇缩丁醛(Polyvinyl butyral,PVB)夹层风挡玻璃是汽车碰撞安全性及行人保护的重要部件,同时也蕴含丰富的汽车碰撞事故信息。因此,对其力学性能,尤其是冲击特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汽车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针对聚乙烯醇缩丁醛夹层玻璃材料的准静态试验、动态冲击试验和高速摄影/摄像试验的基本方法;基于不同材料的力学模型和理论研究以及主要使用的数值模拟手段和思路,归纳目前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聚乙烯醇缩丁醛夹层玻璃在准静态呈线弹性力学特性但在动态冲击下呈现非线性特性,且为率相关材料;同时指出现有的汽车风挡玻璃材料和结构设计不足以为行人头部提供有效的保护。总结并提出本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许骏李一兵葛东云陈曦姚学锋朱梦一刘博涵孙岳霆
关键词:冲击响应行人保护
前轮转角和车轮制动状态对汽车轨迹模拟的影响被引量:1
2003年
对于碰撞后失去动力的汽车,建立其运动轨迹的计算机模型需要碰撞后汽车的初始速度和前轮转角、制动情况等初始值作为轨迹模型的输入参数,以便观察碰撞发生后的汽车运动情况。分析了碰撞后汽车车轮的受力情况,给出不同初始值情况下的轨迹模拟模型。分析结果得出,车轮在自由状态下,前轮的转角对汽车的运动距离有较大影响;当前轮转角为零时,汽车的质心运动几乎为一条直线;当车轮未完全抱死且前轮转角不为零时,汽车的质心运动为一条曲线。
胡远志李一兵张伟
关键词:车轮制动状态
认知分心对车辆跟驰过程操控安全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为了研究车辆跟驰过程中驾驶人认知分心与驾驶安全的关系,采用驾驶模拟器构建城市道路车辆跟驰场景,并设计3种难度等级的认知分心次任务,采集35名被试驾驶人在试验过程中的方向盘转角、油门开度、制动踏板力等操作参数,以及车辆位置、速度、加速度等车辆运动参数。采用重复测量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不同等级认知分心对上述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横向操控方面,随着认知分心程度增高,方向盘回转率增大,但车辆横向位置标准差减小,表明驾驶人处于认知分心时,采取频繁修正方向盘的补偿方式,降低车辆横向位置波动,过度补偿车辆横向安全性,且该补偿行为与认知分心程度正相关;在纵向操控方面,认知分心时,油门开度、制动踏板位置方差增大,且制动踏板位置均值增大,同时车头间距及时距未观察到显著性变化,表明认知分心时驾驶人采取频繁操作油门、制动踏板,增大制动幅度等方式进行补偿,使车头间距及车头时距等表征车辆纵向跟车安全性参数处于正常驾驶水平,但加速度标准差增大,表明跟车稳定性降低。研究结果为涉及分心的人车交互装置优化设计及考虑分心状态的驾驶人状态管理系统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李鹏辉廖呈玮郑志晓王颖李一兵
关键词:交通工程驾驶模拟器驾驶安全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