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至刚
- 作品数:35 被引量:91H指数:6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媒体报告和报告媒体
- 2014年
- 所谓“社会责任”,不止是媒体的自我设定,还是媒体与社会各界交往互动时的关系准则。在某种程度上,社会责任报告既是对此前的总结,更是就未来向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做出的公开承诺。
- 朱至刚
- 关键词:媒体社会责任报告交往互动社会公众管理部门
- 新闻传播学研究稳步发展的一年——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被引量:2
- 2005年
- 陈力丹朱至刚
-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思维方式
- 1895年至1903年间康有为的传播活动
- 朱至刚
- 关键词:范式误解
- 下篇:新媒体时代的代表“履职之道”
- 2015年
- 《人民政坛》:您认为人大代表履职除了通过传统方法之外,为什么还需建立新媒体这样的新平台?朱至刚:人大代表就是代表人民,而人民本身就是一个集体的概念,人民可以分为不同的地域和职业,不同的族群和利益共同体,人民需要一个公正、有效、及时的渠道来表达不同的声音。而这就是人大代表的职责所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成为了全民最有效的表达意见的渠道之一。由于新媒体具有信息发布成本低、受众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征,相对于传统的媒体环境,新媒体空间里弱势群体的声音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播。
- 朱至刚连水兴黄素玉邱开养陈若萱卢国祥
-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媒体环境新媒体传播网民规模信息发布者
- 2015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2015年新闻学、传播学和新闻传播史三个板块的研究都因应社会情势呈现出较为突出的外部驱动和现实导向特征,这体现在媒体融合话题的持续强势、互联网规制议题凸显、政治传播话题紧跟快转、抗战时期新闻传播史研究伴随政治周期突显等方面。与此同时,新闻业务研究、"新报刊史"研究以及中外传播思想史研究等领域均有所深入;关于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发展的讨论仍维持一定热度。
- 陈力丹陈辉朱至刚
- 关键词:新闻学传播学新闻传播史新闻业务网络名誉侵权
- 记者被打,谁的暴力?
- 2008年
- 主持人:记者被打,已经不是新闻。大家以前经常看到的,是记者们在揭露性报道中被打。但是,在以贴近民生、关注百姓生活为己任的一些民生新闻的采防中记者遭到普通百姓的哄打,就引起了我们不同的思考。
- 赵金杜鹃陈楠郭镇之朱至刚
- 关键词:记者暴力民生新闻揭露性报道普通百姓百姓生活
- 新闻传播学研究稳步发展的一年——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被引量:6
- 2005年
- 本文从新闻理论研究等六个方面, 全面分析了中国大陆过去一年新闻传播学的新发展和新动向。作者认为, 专门化与深入化是2004 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主要特点, 这使得该领域研究向深入发展, 同时呈现出较强的横向拓展态势。
- 陈力丹朱至刚
-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新闻学新闻理论
- 试论危机公关中的传统媒体——以地方政府的应对为观察角度
- 2012年
- 本文所说的“传统媒体”,是与“新媒体”相对应的概念,大体上包括具有正式刊号、编制,被赋予新闻采集、发布权限的报纸、新闻杂志、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近年来,学界和业界在研讨危机事态的生成、应对机制的时候,对新媒体在其间所起到的作用剖析甚多。然而,在探讨地方政府应当如何运作才能妥善应对危机事态方面,对传统媒体却又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就现阶段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对社会的影响状况显示,在危机公关中,解决如何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已迫在眉睫。
- 朱至刚
- 关键词:传统媒体地方政府新闻采集新闻杂志广播电台
- 近代报刊与士林格局——以戊戌湖南“新旧”分野为例被引量:5
- 2013年
- 在戊戌时期,士绅阶层在维新建设中至关重要。在士林中的既有地位高下,决定着参与者选择的优先次序。从事报业等文化建设,能给当事人带来的收益主要是名望而非经济收益,而且对名望的提升度亦有上限。但当学堂、学会、报刊渐次开办,连贯一气后,却又在士林中形成了新的人脉体系和交往网络,对既有的交往秩序、利益分配形成了潜在却强劲的冲击,进而引起了"新"与"旧"、"前辈"与"后辈"之间的纠葛。湖南的维新建设属公共事业,举凡湘绅,都有资格来干预。所以,在士林的交往规则中,两派之间的争执并无明显的是非曲直,只能是以势相抗,愈演愈烈,最后两败俱伤,从整体上折损了湖南绅界影响公共事务的资格与能力。在此过程中,《湘报》既是"新派"掌握的斗争利器,又是促使矛盾不断升级、再无回旋的诱因。
- 朱至刚
- 关键词:《湘报》
- 从立场到图景:试论“中国报刊史”的书写缘起和逻辑被引量:2
- 2014年
- 本文以国人自著本国报刊史的高潮,为何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起点,探讨作为叙事文本的"中国报刊史"的书写缘起与逻辑。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情景的体察,笔者认为,在当时"中国"不仅是叙述范围,更是书写立场,其根本预设就是中国及其报业本身不仅具有值得认知的特殊之处,而且自成脉络。基于这样的预设,这些文本才会大多以"营业"和"精神"两条路线的冲突为逻辑主线,通过对"精神"的填充,来呈现在后世看来有所偏向,却是自洽的整体图景。
- 朱至刚张海磊
- 关键词:缘起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