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琳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微球
  • 2篇细胞
  • 2篇细胞集落
  • 2篇粒细胞
  • 2篇冷冻
  • 2篇缓释
  • 2篇缓释微球
  • 2篇活性
  • 2篇集落
  • 2篇集落刺激因子
  • 1篇蛋白活性
  • 1篇药物
  • 1篇药物筛选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原癌基因
  • 1篇生物活性
  • 1篇体外
  • 1篇体外释放

机构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4篇朱琳
  • 3篇吴飞
  • 3篇金拓
  • 1篇李大伟
  • 1篇徐维果
  • 1篇王晓燕

传媒

  • 3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药物生物技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经扩散法载门冬胰岛素的相转化微针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024年
基于聚乙烯醇(PVA)的相转化微针可利用溶胀形成的孔隙载药,在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送上具有潜力。然而,经传统预混法制备的载药微针中的药物在微针根部和中心也有分布,造成药物在释放过程中的扩散距离较长,且难以穿透水凝胶网状基质,限制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因此,该研究采用扩散法载药,并优化了PVA溶液与辅料(羧甲纤维素钠和葡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以提高载药量、释药率和表皮渗透性。结果显示,当PVA溶液与辅料溶液的质量比为3∶1、固形物含量为17.8%时,微针的溶胀性能较高且机械性能强,可有效递送药物至真皮层。以门冬胰岛素为模型药物时,相比传统预混法(透皮率不到25%),扩散法载药微针的透皮率可达31.0%~34.6%,体外释放率最高达93%。该研究中以扩散法制备的载药微针可提高亲水性大分子药物的释放率和生物利用度,为透皮给药系统的研发提供新策略。
朱琳张伟捷张雨星吴飞金拓
关键词:扩散法门冬胰岛素体外释放体外透皮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缓释微球的研制被引量:1
2021年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存在半衰期短(约1 h)、易失活和不易透过胃肠道黏膜的特点,几乎不能口服,其注射剂也需要每日多次给药,患者顺应性较差。聚乙二醇(PEG)化、蛋白质的脂化及常规微球制备方法都对蛋白构象和生物活性有一定破坏,同时存在严重突释和蛋白聚集体形成导致的不完全释放问题。本研究选择GM-CSF为模型蛋白,通过本实验室发明的双水相冷冻相分离方法首先将蛋白制备成葡聚糖(DEX)颗粒预制剂,进而通过s/o/w法制备了DEX颗粒复合PLGA微球。担载GM-CSF的DEX颗粒制成的PLGA微球在d1突释载药量的19%~23%,40 d内连续缓慢释放至载药量的83%~90%,释出的GM-CSF对人红系白血病(TF-1)细胞的增殖活性保持在90%以上。用w/o/w复乳法制得的担载GM-CSF的PLGA微球在d1突释载药量的30%,23 d内缓慢释放至载药量的53%,前6 d释出的GM-CSF的细胞增殖活性为60%,之后下降至50%。2种方法制备的微球的体外释放曲线证明PLGA微球本身在释放过程中可平稳缓释GM-CSF,GM-CSF-DEX颗粒在微球体系中可有效保护GM-CSF的生物活性,同时实现4周以上的平稳缓释。
于如月邹茜茜朱琳吴飞金拓
关键词: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缓释微球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缓释微球的研制被引量:1
2023年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半衰期短、易水解,临床应用时需多次注射,患者顺应性差。本研究分别通过高分子双水相乳液和双水相冷冻相分离法制备1-葡聚糖(DEX)颗粒预制剂,再通过S/O/W型乳化法制备多糖颗粒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以提高1稳定性。结果显示,制备的2种1-DEX-PLGA缓释微球均粒度分布均一,包封率>70%,且能实现40 d内连续缓慢释放,最终释放量为75%~80%,并可使小鼠髓性白血病淋巴细胞株(NSF-60细胞)的增殖活性保持在85%以上。该研究表明,2种方法制备的1-DEX-PLGA缓释微球均可有效保护1活性,实现4周以上的平稳缓释,为制备蛋白缓释微球制剂提供了数据参考。
张宇桐朱琳吴飞金拓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缓释微球蛋白活性
基于c-myc启动子的抗肿瘤药物筛选系统的建立被引量:2
2009年
建立基于c-myc启动子,以β-半乳糖苷酶报告基因(β-galactosidase reporter gene)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筛选系统。构建含有c-myc启动子和β-半乳糖苷酶报告基因的重组质粒,转染U2OS细胞,获取稳定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细胞株并使用常用抗肿瘤药物对其筛选特异性与筛选机制进行鉴定。细胞水平常用化疗药物的筛选验证实验表明,部分临床化疗药物如阿霉素在这一系统中能显著下调c-myc启动子的活性和c-myc mRNA的量,同时证实阿霉素对c-myc启动子的作用位点在+66位以前的P2启动子。因而通过建立基于c-myc启动子的抗肿瘤药物筛选系统,不但可以有效筛选能够抑制c-myc表达的抗肿瘤药物,也可以研究这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朱琳王晓燕徐维果李大伟
关键词:C-MYC原癌基因药物筛选阿霉素化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