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慧欣

作品数:9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教育
  • 3篇班级
  • 2篇社会
  • 2篇民主
  • 2篇教育民主
  • 2篇教育民主化
  • 1篇大学管理
  • 1篇导师
  • 1篇导师制
  • 1篇行政化
  • 1篇治校
  • 1篇人性
  • 1篇人性假设
  • 1篇社会地位
  • 1篇社会分层
  • 1篇社会化
  • 1篇天使
  • 1篇同伴交往
  • 1篇培养青年
  • 1篇青年

机构

  • 5篇清华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朱慧欣
  • 1篇刘丽洁
  • 1篇吕超

传媒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教学与管理(...
  • 1篇高教探索
  • 1篇现代教育论丛
  • 1篇河北工程技术...
  • 1篇黑龙江教育(...
  • 1篇高校教育管理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8
  • 1篇2004
  • 2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教育民主化进程中“教授治校”的内涵及实现因素被引量:1
2012年
在我国教育民主化过程中,高校实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是大势所趋。"教育民主化"与"教授治校"是形殊质同的统一体。教育民主化视野中"教授治校"的内涵及外延是:教授治校是"体",而非"用";教授治校亦是教师治校或共同治校;治校的理想是学术自治,行政其中。教育民主化背景下"教授治校"的实现因素:学术法制化;学校构建以院系级决策为主体的权力体系;营造民主管理的文化氛围。
朱慧欣
关键词:教育民主化教授治校大学管理
关于博导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被引量:1
2011年
传统博导制度在国内一些重点高校正经历着一场变革,如何看待博导制度改革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辩证分析了传统博导制度的历史作用,探讨了博导制度改革的必然性,并提出博导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行为,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有否配套政策的支持。
朱慧欣
关键词:导师制教育民主化高校去行政化
班级学生地位分化现象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正如社会分层,在班级这个特殊的小社会中同样存在学生地位的分化。在同一个班级中,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学生享有着不同的班级教育资源。关注教育活动的实质,分析学生班级内社会生活的实际境遇,可以为学生学校教育成败做出更好的解释。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教育者认识班级社会的实质,并结合不同班级社会地位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更加科学的教育和输导,以促进教育过程的平等。
朱慧欣吕超
关键词:班级社会分层
班级内学生地位分化及对策探究被引量:7
2008年
班级是具有社会化和选择功能的机构,班级内学生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在每一个新组建的班级中,看似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学生,经过班级社会的运作会形成不同的交往群体,既有班级权力结构下的正式群体,也有在同伴交往中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总体来说,班级内学生地位分化主要有两个纬度的差异:第一,权力地位存在垂直分层。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社会地位差异的最显著表现,
朱慧欣
关键词:班级非正式群体同伴交往社会化社会地位
无形的隔栅--对班级内学生地位分化现象的质的研究
本文在微观解释学的大理论背景下,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市某中学初二年级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地位分化现象进行了深描,包括班级权力地位的分层和声望的分类。并在长期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得出:学生...
朱慧欣
关键词:分化现象
文献传递
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增长与教育公平问题探析被引量:5
2003年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提出后 ,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走的是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增长道路。交钱上学的成本补偿政策便应运而生 ,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提出了挑战。如何辩证地看待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增长和教育公平的关系 。
朱慧欣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公平成本补偿
市场:“天使”还是“魔鬼”——试析“经济人”假设与教育的关系
2003年
任何教育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的,透过教育现象分析其背后隐藏的人性假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本文通过理清“经济人”假设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内涵及其意义,考察它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刘丽洁朱慧欣
关键词:教育理念人性假设教育投资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创新模式——清华大学“林枫计划”班的启示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创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路径,自2008年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在校内各院系选拔数名本科生进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因材施教地对其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该计划得到"林枫奖"基金的支持,后正式命名为"林枫计划"班。在继承和发扬清华大学"又红又专""因材施教"培养人才的光荣传统的基础上,"林枫计划"班不断致力于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与培养方式的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保证了因材施教的效果和质量。经过八年的探索和实践,"林枫计划"班在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有了长足的进展。
朱慧欣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