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博

作品数:10 被引量:88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省人才开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8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茶汤
  • 4篇绿茶
  • 3篇动力学
  • 3篇糊精
  • 3篇环糊精
  • 3篇儿茶
  • 3篇儿茶素
  • 3篇Β-环糊精
  • 2篇粘度
  • 2篇汤色
  • 2篇提取液
  • 2篇绿茶茶汤
  • 2篇绿茶提取液
  • 2篇黄酮
  • 2篇茶叶
  • 2篇沉降速度
  • 1篇动力学性质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色谱
  • 1篇饮料

机构

  • 10篇安徽农业大学

作者

  • 10篇朱博
  • 9篇夏涛
  • 8篇戴前颖
  • 5篇高俊
  • 2篇高丽萍
  • 2篇李钊
  • 1篇张正竹
  • 1篇华再欣
  • 1篇李云飞
  • 1篇宛晓春
  • 1篇廖步岩
  • 1篇赵驰
  • 1篇吴平
  • 1篇高可君
  • 1篇阎守和

传媒

  • 4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β-环糊精对茶汤体系的动力学稳定性影响
本文通过对茶汤体系的粘度、质点半径分布、扩散速度、临界聚沉离子浓度以及重力场下质点沉降速度等物理量进行跟踪检测与推导,考查添加β-环糊精前后茶汤体系的动力学稳定性的改变。结果表明,β-环糊精的加入改变了茶汤的粘度和质点半...
戴前颖夏涛朱博高俊
关键词:Β-环糊精粘度沉降速度
文献传递
β-环糊精对茶汤体系的动力学稳定性影响
本文通过对茶汤体系的粘度、质点半径分布、扩散速度、临界聚沉离子浓度以及重力场下质点沉降速度等物理量进行跟踪检测与推导,考查添加β-环糊精前后茶汤体系的动力学稳定性的改变。结果表明,β-环糊精的加入改变了茶汤的粘度和质点半...
戴前颖夏涛朱博高俊
关键词:Β-环糊精沉降速度茶汤
文献传递
绿茶提取液沉淀形成机理的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以绿茶为试验材料,从茶汤体系的物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两方面探讨了茶汤沉淀形成的机理。通过对沉淀形成过程中沉淀颗粒形态变化、电解质和氢键裂解剂的作用、红外光谱变化等内容的研究,来判断茶汤形成沉淀前后的性质改变,初步判定经低温贮存后的茶汤体系介于胶体分散系和粗分散系;茶汤颗粒间的氢键、静电作用是影响茶汤沉淀形成的因素,共价键不是沉淀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计算茶汤中各主要成分进入上清相和沉淀相的分配系数,来判断该成分进入上清相和沉淀相的趋势,结果表明:茶多酚是构成茶汤沉淀物的主体物质,其次是果胶、咖啡碱,而在沉淀相中分配系数较大的成分依次是叶绿素、没食子酸、果胶、蛋白质、花青素、咖啡碱、可可碱。
戴前颖夏涛朱博高俊
关键词:绿茶提取液
绿茶茶汤中黄酮醇及其苷类的测定方法以及对茶汤色度的影响被引量:29
2009年
黄酮醇及其苷类物质是构成绿茶汤色的重要组分。绿茶中含有20多种黄酮醇及其苷类物质,其中以槲皮素、杨梅素、山柰素的3种苷类物质为主。文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绿茶茶汤酸水解前后槲皮素、杨梅素、山柰素的含量变化,建立了黄酮醇及其苷类含量的检测方法。利用正交实验方法得到茶汤水解的优化条件为:5 mL的茶汤中加15 mL纯甲醇、5 mL 6 mol/L HCl,在75℃下水解时间2h,芦丁的平均水解率为82.74%。对不同贮藏期间茶汤色度与黄酮醇及其苷类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汤贮藏过程中随着茶汤的红绿度(a)和黄蓝度(b)不断升高,杨梅素苷含量逐步下降,杨梅素苷与茶汤的红绿度、黄蓝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 1、-0.882 6,但与茶汤明亮度(L)的相关性不显著。槲皮素和山柰素及其苷类与茶汤色泽变化关系不密切。
朱博夏涛高丽萍赵驰戴前颖李钊
关键词:茶汤水解汤色高效液相色谱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茶叶品质属性甄别中的应用被引量:18
2009年
茶叶品质属性的快速准确甄别是当前茶叶行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不同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偏最小二乘法、标准法),对茶叶进行快速无损检测,从而判定类别。结果表明,基于提取的茶叶近红外光谱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的甄别效果优于标准法,可以直观地将59个来自不同产地、品种和加工工艺的茶叶样品进行准确的分类判定。
廖步岩张正竹夏涛朱博阎守和宛晓春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茶叶品质甄别标准法
绿茶茶汤色泽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茶饮料特别是纯茶饮料因具有显著的保健价值而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成为当今茶叶深加工的重点研发方向。然而,由于绿茶饮料在生产和销售期间色泽极易发生褐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产品的货架期和外观质量。本研...
朱博
关键词:绿茶饮料黄酮醇苷儿茶素HPLC检测
文献传递
β-环糊精对茶汤动力学性质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通过对茶汤体系的粘度、质点半径分布、扩散速度、临界聚沉离子浓度以及重力场下质点沉降速度等物理量进行跟踪检测与推导,考查了添加β-环糊精前后茶汤体系的动力学稳定性的改变.结果表明,β-环糊精的加入改变了茶汤的粘度和质点半径,降低了重力场下质点的沉降速度,提高了临界聚沉离子浓度,改变了茶汤粒子的相互作用力,从胶体化学和溶液动力学稳定性角度阐述了β-环糊精稳定茶汤品质的作用机理.
戴前颖夏涛高俊朱博
关键词:Β-环糊精茶汤粘度动力学稳定性
绿茶提取液中脂溶性色素对汤色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借助液-液萃取的方法,将茶汤中色素分为水溶性色素和脂溶性色素2部分,采用HPLC-PDA检测、荧光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跟踪检测相关呈色物质在绿茶提取液储存期间的含量变化情况,探讨色泽劣变机理。结果表明,决定绿茶茶汤色泽的不仅限于水溶性色素,从茶汤中分离出的脂溶性色素,呈现出鲜活、黄绿的颜色,主要组分为少量的叶绿素和黄酮类物质;但这部分色素极其不稳定,保存数天内基本消褪;而去除了脂溶性色素的茶汤的储存试验显示,茶汤水溶性色素比脂溶性色素的稳定性高,脱除脂溶性色素可以使茶汤的色泽稳定性得到增强。通径分析表明,茶汤中含量微小的叶绿素与茶汤绿度呈正相关,对茶汤色泽稳定的影响较大。
戴前颖夏涛朱博华再欣
关键词:绿茶提取液脂溶性色素水溶性色素通径分析
温度对绿茶汤色变化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依次用有机溶剂石油醚、无水乙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不同温度处理后的茶汤,探讨温度变化导致绿茶汤色劣变的成因。HPLC分析和色差计测定结果表明,与绿茶汤色变化关系密切的物质主要分布在正丁醇相和水相中;儿茶素脱没食子化和降解反应主要发生在低温条件下(10℃、40℃和70℃);高温条件下(100℃)主要发生儿茶素脱没食子化和异构化反应;低温(10℃)条件下会发生黄酮苷的水解。
李钊夏涛高丽萍戴前颖朱博吴平李云飞
关键词:温度儿茶素黄酮
HPLC-PDA对茶叶中茶氨酸、儿茶素和生物碱的同时分离检测研究被引量:21
2008年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二极管矩阵检测器(HPLC-PDA)建立茶叶中主要成分的色谱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同时分离检测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等6种儿茶素以及咖啡碱、茶叶碱、可可碱、茶氨酸、没食子酸(GA)等主要成分。采用C18色谱柱,以0.05%三氟乙酸水溶液为A相、乙腈为B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进样量5μL,柱温25℃,检测波长为190 nm和280 nm。在浓度范围内各组分的峰面积和浓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在0.9989-0.9997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6.31%-103.13%之间。本方法检测方便,定量准确,可用于茶叶及其提取物中多组分的同时分离检测。
高俊夏涛朱博戴前颖高可君
关键词:HPLC-PDA茶氨酸生物碱儿茶素茶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