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传庆

作品数:82 被引量:946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63篇天文地球
  • 6篇文化科学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9篇盆地
  • 19篇热流
  • 17篇四川盆地
  • 14篇热演化
  • 12篇岩石
  • 12篇镜质体
  • 12篇镜质体反射率
  • 10篇地热流
  • 10篇地热学
  • 10篇大地热流
  • 8篇地热资源
  • 8篇地温梯度
  • 7篇页岩
  • 7篇源岩
  • 7篇烃源
  • 7篇烃源岩
  • 7篇古生界
  • 6篇岩石热导率
  • 6篇热历史
  • 6篇热史

机构

  • 41篇中国石油大学...
  • 39篇中国科学院
  • 28篇中国石油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院研...
  • 8篇中国石油化工...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中国石油化工...
  • 5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化
  • 2篇长江大学
  • 2篇澳大利亚墨尔...
  • 2篇天津市地质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80篇朱传庆
  • 31篇邱楠生
  • 24篇胡圣标
  • 18篇饶松
  • 14篇徐明
  • 9篇常健
  • 8篇袁玉松
  • 7篇单竞男
  • 7篇汪集旸
  • 6篇田云涛
  • 5篇唐晓音
  • 5篇江强
  • 4篇赵永庆
  • 4篇李卫卫
  • 3篇何丽娟
  • 2篇王强
  • 2篇王祥
  • 2篇张海祖
  • 2篇付秀丽
  • 2篇史丽艳

传媒

  • 9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地质学报
  • 6篇地球物理学进...
  • 5篇地质科学
  • 4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地球学报
  • 3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地质
  • 2篇煤田地质与勘...
  • 2篇中国地质教育
  • 2篇石油科学通报
  • 2篇2014年中...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年份

  • 7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9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8篇2011
  • 8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四川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被引量:45
2010年
四川盆地的构造、热演化与峨眉山超级地幔柱有密切关系.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之下的烃源岩热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四川盆地热历史恢复的基础上,研究了峨眉山超级地幔柱对盆地内烃源岩,特别是中二叠统之下的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二叠统及下伏烃源岩的热演化受中晚二叠世发生在盆地西南方向的峨眉山超级地幔柱的影响巨大,且具地区差异性.即在靠近峨眉山地幔柱中心的地区,有机质迅速成熟并达到其成熟度的最高值(以H1井为代表),古生界烃源岩迅速进入过成熟,此后未有二次生烃;而远离峨眉山地幔柱的盆地大部分地区,古生界烃源岩在二叠纪以来具有多次生烃过程.中生界烃源岩热演化,主要和前陆盆地阶段的构造过程包括前陆沉积和断裂的逆冲推覆等相关.在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演化史的基础上,从盆地热史和烃源岩热演化的角度指出了下二叠统及之下烃源层在四川盆地不同地区油气勘探中的不同意义.
朱传庆田云涛徐明饶松袁玉松赵永庆胡圣标
关键词:烃源岩热演化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西北地区热流史及烃源岩演化被引量:6
2010年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R_o)进行的埋藏史和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地区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在1000~2500 m之间.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研究区南部最高古热流达~100 mW/m^2,研究区北部为~70 mW/m^2.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220 Ma时古热流平均为~54mW/m^2.下二叠统烃源岩在二叠纪末达到生油门限.研究区南部,下二叠统及下伏古生代烃源岩短时间内经历了超高古地温,因此具有一次性生烃且生烃时代久远(中二叠世之前)的特点,研究区北部的中、下二叠统和下伏古生代烃源岩存在二次或多次生烃.上二叠统烃源岩在三叠纪达到生油门限并进入生油高峰(成熟早期),之后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又有两次生烃过程.三叠系烃源岩的演化特征与上二叠统相似.
龚浩朱传庆徐明单竞男胡圣标袁玉松
关键词:热历史剥蚀量生烃史川西北
渤海湾盆地干热岩开发利用前景评估——基于开采优化数值模拟的认识
2024年
渤海湾盆地的大地热流高,5000 m埋深地层平均温度为175℃,热储岩性以低孔低渗的变质岩、火成岩为主,具备形成干热岩资源的条件。基于大地热流、岩石热导率、生热率等热参数,利用COMSOL软件建立三维水热耦合的干热岩开采模型、分析不同井间距、注采速率、布井方式等差异开采方案下在100 a内对热储层温度的影响随开发时间的变化,选取最优方案并估算干热岩资源。结果表明:注采速率一定时,随着开采时间的增加,开采井水温度下降速率与井间距成反比;当注采井间距一定时,注采速率越大,开采井水温度下降越快,发生“热突破”的时间越早;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采两注”布井方案比“一采一注”布井方案获得的热量更多,开采效率更高。基于上述认识,确定研究区最优开采方案为:年限50 a、井间距400 m、注采量90 m^(3)/h、“两采两注”方式。此方案下,可获得开采井水平均温度为172℃,对应全渤海湾盆地可采资源量为3.28×10^(19)J/a。以河北任丘市为例,按照民用住宅热负荷指标100 W/m^(2)计算,利用最优方案进行干热岩的开采,仅需157.75 km^(2)干热岩有利区即可满足全市居民供暖需求。因此,开发利用研究区干热岩资源,可增强华北地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
江晓雪朱传庆丁蕊谢芳邱楠生
关键词:干热岩数值模拟渤海湾盆地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构造热机制与成烃效应
2024年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属于中新生代小型叠合断陷盆地,是我国海域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盆地,对其经历的复杂构造-热演化史尚未有相关研究。本文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_o)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两种古温标进行多方法的热史模拟,获得了盆地中新生界的热流史及地温梯度的变化,并恢复了盆地的剥蚀量及抬升剥蚀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盆地内烃源岩的热演化历史。结果表明,东部次盆地从中侏罗世至今,经历了古热流由高(75~90 mW/m^(2),120~100 Ma)到低(60 mW/m^(2),40 Ma),然后再升高至现今(70 mW/m^(2))的过程,且早期(100~70 Ma)降温缓慢,后期(70~40 Ma)降温快速。古地温梯度相应地呈现由高(34~36℃/km)到低(23℃/km),再升高(28℃/km)的变化趋势。东部次盆地晚白垩世之前的古地温梯度和古热流高于现今的地温梯度和热流,这与盆地由断陷阶段-坳陷阶段的演化过程一致。东部次盆地晚白垩世—始新世经历了较强的抬升剥蚀,地层的剥蚀厚度为1.0~1.5 km,在100~90 Ma地层沉积开始缓慢或停止,明显的剥蚀过程发生在85~40 Ma,其中70~40 Ma为快速剥蚀阶段。东部次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史影响了盆地内烃源岩的生烃过程。中上侏罗统两套烃源岩都存在早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生烃过程,在中部坳陷内的主体生烃坳陷,晚白垩世—始新世地层剥蚀厚度较小,且渐新世之后地层沉积厚度较大,现今能够达到的地温也越高,有利于烃源岩晚期生烃,证实了该盆地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应围绕主体生烃坳陷寻找有利成藏区。
刘金萍刘金萍简晓玲王改云胡小强简晓玲朱传庆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
岩石热导率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20年
岩石热导率是岩石最重要的热物理性质之一,其影响因素也比其他热物理性质更为多样.本文综述了前人对岩石热导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认识,并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影响岩石热导率的因素可系统地归纳为岩石组构、温度、压力三个方面.岩石组构是影响岩石热导率的内在因素,对岩石热导率的影响有决定性的作用.岩石组构从岩石的组分和构型两个方面影响岩石热导率,岩石组分是热导率影响的首要因素,而构型对岩石热导率的影响较为复杂.温度和压力是影响岩石热导率的主要外在因素.一般情况下,岩石热导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随着压力增大而增大.组分热导率的估值精度、内部组构的模型准确度以及温压实验结果的机理认识等制约了对岩石热导率影响因素的定量化认识.随着实验技术精度的提高和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的发展,将高精度高温高压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是未来研究岩石热导率的发展趋势.
陈驰朱传庆唐博宁陈天戈
关键词:热导率岩石组构岩石成分岩石结构温度
川东北地区海相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的敏感性分析--以普光5井为例
川东北地区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沉积地层经历了复杂的剥蚀过程。敏感性分析表明,川东北地区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剥蚀;度对海相烃源岩现今成熟度状态均无影响;晚白噩世以来剥蚀厚度对海相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影响很大...
饶松朱传庆胡圣标汪集旸
关键词:烃源岩数值模拟
四川盆地钻孔温度测量及现今地热特征被引量:116
2011年
基于四川盆地9口钻孔的稳态测温资料和297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报道了9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提出了沉积地层岩石热导率系列柱.结合前人的数据资料,绘制了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等值线图.四川盆地沉积地层的岩石热导率变化主要由岩性控制,与现今埋藏深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盆地的地温梯度为17.7~33.3℃/km,平均值为22.8℃/km.盆地的大地热流为35.4~68.8 mW/m^2,平均值为53.2 mW/m^2,具有典型克拉通型盆地中低热流特征.在区域分布上,大地热流明显受基地构造控制,表现为川中及川西南地区较高,川北地区较低.
徐明朱传庆田云涛饶松胡圣标
关键词:地温梯度热导率大地热流四川盆地
沉积盆地热体制研究及应用实例
在盆地尺度上,热史可以通过各种古温标(如:Ro、裂变径迹、U-Th/He等)来重建。古温标的种类繁多,但利用古温标进行热史恢复的基本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类:随机反演法;古地温梯度法和古热流法。
胡圣标朱传庆徐明单竞男田云涛饶松汪集旸
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是一种以深部含水层介质为载体的“地热+”多能互补储/供能系统。该系统可将各种形式的能量储存于地下并按需求取出加以利用,能够弥补能源供需的时空分布的不平衡,是综合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深部含水层储热是一种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式。传统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受限于地热尾水回灌导致的热突破,热田寿命有限。而利用深部含水层储能,不但可以增强热储能力,而且能够延长热田寿命。本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与传统的水热型地热系统相比,通过采取深部含水层储热技术,在相同开采流量下,可以提升单井供热能力20%。其储热效率可以达到60%~90%,能够保证更高的地热能提取率;同时,与传统水热型地热井寿命受限于热突破时间的情况不同,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可以延长地热井寿命,实现可持续开采。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评估了不同参数对深部含水层储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参数研究发现,储层渗透率和储热温度等是影响储热能力和效率的关键参数。本研究为后续开展深部含水层储热系统工程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黄永辉杨俊生朱传庆朱传庆
关键词:地热资源数值模拟OPENGEOSYS
河间潜山地热资源开发方案数值模拟被引量:3
2023年
古潜山地热资源具备岩溶孔隙发育程度高、热储面积厚度大、地热水储量大的优点。冀中坳陷内古潜山分布密集且地热资源丰富,河间潜山位于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东部,具有良好的地热地质条件,开发潜力巨大。本文基于河间潜山及其周缘地区测井资料、岩石热物性并进行了计算,发现其地温梯度为29.8℃/km到44.5℃/km之间,平均值为40.7℃/km。大地热流值介于64.8~80.6 mW/m^(2)之间,平均值为73.4 mW/m^(2)。通过水热耦合模拟方法模拟选定的地热资源有利区的温度变化,结果发现河间潜山合理的开采井距为800 m,合理开采量为60 L/s,回灌温度为35℃,总可开采量为6.32×10^(16)J,单年可开采量为6.32×10^(14)J,可供暖面积为1.22×10^(6)m^(2),对于冀中坳陷潜山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丁蕊朱传庆曹倩方朝合杨亚波江晓雪
关键词:地热资源开发数值模拟地温场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