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芳玲

作品数:2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小麦
  • 1篇土壤
  • 1篇籽粒
  • 1篇小麦籽粒
  • 1篇麦田
  • 1篇麦田土壤
  • 1篇根腐
  • 1篇根腐病
  • 1篇黑点病
  • 1篇病原

机构

  • 2篇西北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张天宇
  • 2篇徐芳玲
  • 1篇王海丽

传媒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年份

  • 2篇199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小麦籽粒黑点病及其病原被引量:19
1990年
小麦籽粒黑点病在陕西中部麦区发生普遍。病粒千粒重下降,发芽率及出苗率降低。病粒长出的幼苗绝大多数显示不同程度的根腐病症状,与外观无病粒幼苗发病较轻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从病粒上得到的主要分离物为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其次为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等;外观无病粒带菌则以A.tenuis为主。于小麦灌浆初期接种穗部证明,B.sorokiniana为小麦籽粒黑点病的主要病原物;A.tenuis虽能引起轻度穗腐,但籽粒极少罹病。据上述结果认为,小麦籽粒黑点病实际上是麦类根腐病在种子上的一种症状表现。
张天宇王海丽徐芳玲
关键词:小麦病原
麦田土壤中麦根腐离蠕孢菌量消长规律研究被引量:2
1990年
关中粮田土壤中麦根腐离蠕孢繁殖体量于9月底前后处于低峰,小麦秋苗期有所上升,冬春逐渐减少,4月上旬前后达到另一个最低点。以后随着病害的发生发展,菌量回升,收麦前后达到最高峰。小麦后复种玉米或休闲的地块,菌量随病残体的分解而逐渐减少,下季小麦播种时达最低点。导致小麦灌浆期离蠕孢叶斑病流行的大量接种体源于本田麦株发病过程中菌量的积累,而非染菌土壤。
张天宇徐芳玲
关键词:小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