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宾铎

作品数:179 被引量:1,069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0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3篇农业科学
  • 14篇生物学
  • 9篇天文地球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38篇鱼类
  • 36篇群落
  • 26篇黄河
  • 26篇黄河口
  • 25篇鱼类群落
  • 25篇类群
  • 24篇环境因子
  • 21篇水域
  • 20篇群落结构
  • 18篇邻近水域
  • 17篇渔业
  • 15篇海域
  • 13篇近海
  • 10篇渔业资源
  • 10篇摄食
  • 10篇邻近海域
  • 9篇鱼类群落结构
  • 8篇秋季
  • 7篇典范对应分析
  • 7篇优势种

机构

  • 129篇中国海洋大学
  • 21篇教育部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山东省海洋生...
  • 2篇青岛职业技术...
  • 2篇山东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青岛市海洋与...
  • 1篇山东大学(威...
  • 1篇山东省水生生...
  • 1篇山东省海洋资...

作者

  • 129篇徐宾铎
  • 112篇任一平
  • 78篇薛莹
  • 70篇张崇良
  • 38篇纪毓鹏
  • 12篇王晶
  • 8篇叶振江
  • 6篇麻秋云
  • 5篇梁振林
  • 4篇杨鸣
  • 4篇张帆
  • 4篇李敏
  • 4篇梅春
  • 4篇田永军
  • 3篇曾晓起
  • 3篇逄志伟
  • 3篇金显仕
  • 3篇邢磊
  • 3篇张弛
  • 3篇昝肖肖

传媒

  • 2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8篇应用生态学报
  • 17篇海洋学报
  • 8篇水产学报
  • 5篇生态学报
  • 5篇2016年中...
  • 3篇南方水产
  • 3篇2015年中...
  • 2篇齐鲁渔业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2009年中...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水利渔业
  • 1篇渔业现代化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4
  • 8篇2023
  • 9篇2022
  • 2篇2021
  • 8篇2020
  • 10篇2019
  • 7篇2018
  • 16篇2017
  • 16篇2016
  • 12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1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和空间变化
2023年
为查明黄、渤海生态交错带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根据2016−2017年在长山列岛邻近海域开展的鱼类生物资源和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结合食性、营养级、洄游类型、适温性、恢复力和鱼卵类型等13种功能性状,应用群落特征加权平均数指数、功能多样性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鱼类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冬季的优势类群为端位或上位口、生长系数较低、脆弱性较高、恢复力较低、定居或短距离洄游的平扁形、暖温性底层鱼类,夏、秋季表现出更多的功能性状,例如长距离洄游、栖息位置处于中上层、体型为侧扁形和纺锤形等;夏、秋季的功能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春、冬季,功能均匀度指数在春季最高,功能离散度指数在秋季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季节;春季功能均匀度指数和春、秋季功能离散度指数均表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夏、冬季的功能丰富度指数和秋季的功能均匀度指数均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功能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长山列岛邻近海域作为黄、渤海生态交错带,鱼类洄游引起优势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环境因子的变化使得功能多样性的空间格局表现出复杂性、异质性的特点。
邹建宇刘淑德张崇良薛莹薛莹徐宾铎
关键词:鱼类群落
胶州湾中部海域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被引量:11
2013年
根据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的逐月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虾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捕获虾类共17种,隶属于6科15属。虾类相对资源量具有明显的月间变化,9月、10月、6月资源量较高,平均网获质量的变化范围为223.9-3422.9g/h,平均网获尾数为41~1608ind/h;优势种组成具有较为明显的月间变化,全年的优势种为鹰爪虾(Trachysalambra curvirostri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日本鼓虾似lpheusjaponicus)。虾类种类丰富度指数(D)的变化范围为0.77~1.8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F)变化范围为0.90~2.34,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O.26—0.76,多样性指数月变化较大,且春夏季高于秋冬季。CLUSTER聚类分析与MDS分析可将胶州湾中部海域全年虾类群落划分为4个月份组群:I组群(4月、5月),II组群(12月一翌年3月),Ⅲ组群(6月、9月、10月)和Ⅳ组群(7月、8月、11月)。ANOSIM分析表明,II组群与III组群、II组群与Ⅳ组群差异显著,其他组群间差异不显著。各组群典型种与组群间分歧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明显。BIOENV分析表明,底层水温是影响胶州湾中部海域虾类群落结构月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旨在为保护与合理利用胶州湾海域虾类资源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逄志伟徐宾铎陈学刚任一平
关键词:虾类群落结构
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春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空间格局研究被引量:15
2017年
根据2015年春季在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鱼类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网水平拖网数据,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浮游生物35种,其中鱼卵21种,仔稚鱼23种。鱼类浮游生物隶属于8目18科34属,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鲬(Platycephalus indicus)、鱼衔属(Callionymus spp.)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其中,鳀和鱼衔属主要分布于海州湾渔场海域,鲬主要分布于吕泗渔场海域,小黄鱼多分布于吕泗渔场北部海域。生态类型包括半咸水型、沿岸型和近海型种类。聚类分析表明,鱼类浮游生物群落可划分为以鱼衔属、鳀为优势种的站位组A(主要分布于海州湾海域)、以小黄鱼、黄鲫(Setipinna taty)等为优势种的站位组B(主要位于江苏沿岸海域)和以鲬为优势种的站位组C(主要位于江苏沿岸-近海海域),以站位组B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各站位组的鱼类浮游生物的生态类型和适温类型组成不同,这与其所处的海域生境有关。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春季黄海中南部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和表层温度。同时也受洋流、底质类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可为今后科学制定该海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资源养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肖欢欢张崇良徐宾铎薛莹刘鸿李增光任一平
关键词:生态类型优势种典范对应分析群落结构
海州湾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和大型鱼类指数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19年
为探究近年来海州湾鱼类群落的变化特征,本研究根据2011年及2013-2017年春季(5月)和秋季(9-10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分析了海州湾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MTL)和大型鱼类指数(LFI),对海州湾鱼类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州湾的优势鱼种主要有大泷六线鱼、方氏云鳚、尖海龙、小黄鱼、长蛇鲻等,且优势鱼种季节性变化明显.海州湾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季节变化,总体上秋季的MTL高于春季,而且秋季MTL变化具有滞后性.LFI计算结果表明,近年来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大个体鱼类资源量有所减少,鱼类群落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小型化趋势.
吴筱桐丁翔翔江旭徐宾铎张崇良任一平薛莹
关键词:群落结构优势种渔业资源
海州湾秋季小眼绿鳍鱼的摄食策略及食物选择性被引量:6
2018年
基于2011年及2013—2015年秋季在海州湾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分析733尾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胃含物样品,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摄食策略以及食物选择性等摄食生态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摄食饵料生物共有80余种,其中优势饵料种类为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眼绿鳍鱼的食物组成无明显体长变化。不同体长组小眼绿鳍鱼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胃饱满指数差异显著(P<0.05)。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表明,底层盐度、底层水温和纬度对小眼绿鳍鱼的摄食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而体长、经度和水深的影响则不显著(P>0.05)。摄食策略分析表明,小眼绿鳍鱼是以虾类和鱼类为主要饵料类群的广食性鱼类。通过计算食物选择性指数发现,小眼绿鳍鱼喜食饵料与实际摄食的主要饵料种类存在一定差异,表明其摄食既具有较强的主动选择性,同时又受到海州湾饵料丰度和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影响。
王荣夫张崇良徐宾铎任一平薛莹
关键词:摄食生态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5
2015年
在应用群落多样性指数评价调查海域群落物种多样性或进行海域生态环境评价时,常用基于样方数据(方法 1)或基于区域混合样数据(方法 2)2种方法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了比较哪种方法所得结果能更好地反映调查海域群落多样性状况,并且分析多样性指数与样本含量的关系,本实验根据2009年胶州湾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季度调查数据,应用再抽样模拟方法对2种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同样本含量,基于样方数据计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小于基于区域混合样数据计算的结果。方法 1所计算的群落多样性指数与样本含量无关;而方法 2计算的多样性指数值随样本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样本含量为20时接近"真值"并趋于稳定,其相对估计误差(REE)和相对偏差(RB)较小,表明样本含量影响方法 2的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在评价调查海域群落物种多样性或进行海域生态环境评价时,应该使用基于区域混合样数据的计算方法,并保证足够的样本含量,才能客观地反映海域群落生物多样性现状。
王晶焦燕任一平薛莹纪毓鹏徐宾铎
关键词:计算方法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夏季鱼类群落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3
2015年
基于2013年夏季(6、7、8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应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水域夏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以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夏季共捕获鱼类44种,隶属于11目25科40属,以暖温性和底层鱼类为主.经聚类分析,该海域夏季各月鱼类群落可大体划分为3个站位组.经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黄河口不同水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矛尾虾虎鱼、斑鰶、短吻红舌鳎、蓝点马鲛和日本鳀等是各月份各站位组的典型种及造成不同站位组间群落差异的主要分歧种.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夏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温度和深度.
翟璐徐宾铎纪毓鹏任一平
关键词:黄河口鱼类群落典范对应分析环境因子
拖网选择性引起的鱼类表型性状选择差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本文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拖网选择性引起的鱼类表型性状(生长速率K、极限体长L∞、初次性成熟年龄Am)的选择差,通过假设不同的白噪音CV、自然死亡系数M、极限体长L∞、种群的样本大小Ss及网目尺寸Ms来估算鱼类表型性状的选择差在最大捕捞死亡系数逐渐加强时的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捕捞死亡系数越大,造成的K、L∞、Am选择差也越大,并且Am的选择差增大的速率比K、L∞的小。白噪音越大,自然死亡系数越大,种群受捕捞影响产生的K、L∞、Am的选择差越大;极限体长的大小和种群的样本大小对K、L∞、Am的选择差的影响不大;网目尺寸越大,K、L∞、Am的选择差越小。随着最大捕捞死亡系数的增大,种群的生长速率变大,极限体长变小,初次性成熟年龄提前。表明了捕捞压力造成鱼类生存环境的变化,鱼类种群发生自适应进化响应,表现在表型性状的变化,且捕捞强度越大,环境差异越大,导致的表型性状选择差越大。
朱伟俊梁振林徐宾铎
关键词:表型性状
基于胃含物和稳定同位素研究海州湾长蛇鲻的摄食习性被引量:4
2020年
长蛇鲻(Saurida elongate)为温水性近海底栖鱼类,是目前海州湾的优势鱼种之一,在海州湾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海州湾底拖网调查采集的样品,结合胃含物分析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长蛇鲻的摄食习性。结果表明:海州湾长蛇鲻摄食的主要饵料生物为戴氏赤虾、枪乌贼、长丝虾虎鱼、鳀、六丝钝尾虾虎鱼、细条天竺鲷、尖海龙和绯鱼衔。其δ13C值范围在-19.39‰^-16.23‰之间,平均值为(-18.01±0.85)‰,与体长无显著相关性;δ15N值范围在9.56‰~13.36‰之间,平均值为(11.77±0.86)‰,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长蛇鲻不同体长组的饵料生物贡献度差异较大,随着体长增加,其捕食能力增强、摄食器官逐渐完善、摄食饵料生物的比例发生变化,可能是导致其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海州湾长蛇鲻的摄食生态,为海州湾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高元新隋昊志任晓明徐宾铎张崇良张崇良薛莹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营养级摄食习性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8
2016年
根据2013年调水调沙前(6月)、后(8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浮游植物与环境调查数据,研究该水域夏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黄河口浮游植物群落空间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探讨黄河调水调沙事件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88种,隶属于4门40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30属66种,占总种数的74.2%;甲藻门次之,共6属16种,占总种数的18.2%;绿藻门共3属5种,占总种数的5.7%;金藻门仅1属1种。调水调沙前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和细弱圆筛藻,调水调沙后的优势种为梭状角藻和旋链角毛藻。浮游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调水调沙前高后低的趋势。典范对应分析表明,调水调沙前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溶解氧和透明度;调水调沙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溶解氧、活性硅酸盐、铵盐和透明度。黄河调水调沙带来的营养盐变化可能是引起调水调沙前、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秦雪徐宾铎杨晓改任一平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典范对应分析黄河口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