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余
- 作品数:24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全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钟嵘诗学的《诗》学母体及其转化——从《诗》六义到诗三义被引量:2
- 2013年
-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诗三义的概念,其与《毛诗序》的《诗》六义之间貌似存在着意义关联,然在本质上却并不相同。《诗》六义的提出乃基于诗教说的前提,从六诗到六义,说明了《诗》学阐释由诗教立场而经学立场的发展变化。而钟嵘对于诗三义的揭示与阐释,虽然与《毛诗序》的《诗》六义之间存在着语词、语义上的关联,然而其去经学化的立场却是十分显著的。钟嵘追溯诗歌源流上至风雅,看似是宗经思想的支配,然而究其原因,一方面缘于齐梁人的《诗》源共识,一方面宗经实为一种表象,钟嵘恰恰是在经学的语汇范畴中寻求到了诗学领域内的突破。与汉唐经学思想笼罩下的经典诗学相比,钟嵘诗三义的揭橥在六朝诗学史上的价值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 徐宝余
- 关键词:《诗品》经学
- 陶渊明斜川之游释证被引量:6
- 2007年
- 陶渊明在五十之年与二三邻曲作斜川之游,其影响在当时并不显赫,然关于此次斜川游的始末,及其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构成了长期以来人们所论述的话题。通过对陶渊明诗文的梳理及其与当时人物交往状况的分析,我们提出:游斜川一方面源于普遍的半百人生的岁月之慨,一方面也是在思想立场上对庐山慧远等人声势浩大的石门之游做出回应;修斜川之事、仿斜川之游、写斜川之诗,在精神上与渊明达成共鸣的同时,“斜川游”现象已经演化为后世文人雅化生活的一个构成部分。
- 徐宝余
- 关键词:陶渊明心理动因哲学背景
- 19世纪上半叶的韩国唐诗学——以申纬为中心
- 2023年
- 申纬是李氏朝鲜后期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他的诗歌深受中国诗歌的影响,早年诗路略显狭窄,18岁后因受李匡吕的影响而广泛学习六朝唐宋的诗作,44岁后因入燕京,受翁方纲父子影响,诗学再次发生转向,提出“由苏入杜”的主张。尽管他的诗作总体呈现出宋型诗歌的面貌,但他受唐诗的影响还是比较深刻。他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唐诗元素,笔下也有不少是纯粹的唐风诗。他晚年编选的三部唐诗选,特别是《七律彀》和《唐诗画意》,在唐诗选本上具有独特的诗学价值。他的诗学理念,特别是论诗诗,也深受唐诗的影响,或是在唐诗学的背景下才得以展开。
- 徐宝余
- 关键词:唐诗学唐诗选本论诗诗
- 中古音乐新声与文学新变
- 本文对中古音乐新声与文学新变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音乐新声的特点、中古音乐新声的观念演化、音乐新声与文学新变的互动、音乐新声对文学新变的反制作用等进行了阐述。
- 徐宝余
-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学新变
- 文献传递
- 论两宋词对杭州诗性文化形象的建构被引量:6
- 2006年
- 徐宝余
- 关键词:城市文化形象诗性宋词行政区划实体性
- 梁武帝“不知四声”辨被引量:5
- 2008年
- 梁武帝并非不知四声,而是主观上排抑四声。有关文献关于梁武帝不知四声的记载是不可靠的。梁武帝排抑四声,与沈约有关。萧、沈之间,既存在着音乐、文学上的观念差异和文坛宗主的地位之争,也存在着由政权更迭而带来的心理猜忌。永明声律论在梁初三十年左右之所以未能大行其道,与武帝排抑四声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 徐宝余
- 关键词:声律论
- 古典文学中的从情与忍情
- 2006年
- 古典文学存在着“从情—忍情”这样一种抒写模式。从情使得文学朝向情感抒写方向突张,而忍情则使奔突的情感得以回旋。文学正是在“从情—忍情”这一结构中,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依托。当这一结构处在平衡状态时,文学既能显示出她所葆有的礼乐醇雅,又能透露出她所苞育的情感芬芳。“从情—忍情”这一结构的拈出,使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古典文学情感抒写的复杂历程,对于当下文学创作也不无参考价值。
- 徐宝余
- 音乐观念的政教承载与文学承继——以“亡国之音”的观念生成与历史演变为中心
- 2012年
- "亡国之音",作为儒家音乐理论中的一个否定性术语,体现了儒家对于音乐的伦理道德的审视。这一审视,随着礼乐文化由政治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附着到了人德、政德、文德等诸多方面。由乐衰而国亡,这在儒家理论中向来受到充分的重视,并在乐论、史论、政论等领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诗乐、诗教的早期形态也使得后来的文学批评承继了"亡国之音"的意义内涵,并且随着这一术语在文学领域内的实际运用,其性质由倡导风雅正变的政教批判用语,而转化为抒写悲情乃至家国沦亡之痛的一种文学表达。"亡国之音"由乐教领域内的否定性术语渐渐蜕变为文学领域内的肯定性术语。
- 徐宝余
- 关键词:亡国之音政教乐论诗论
- 论宋学对宋人治《骚》方法的影响
- 2005年
- 宋代《楚辞》学兴盛,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以解经法去解《骚》。这里所说的解经法已不同于汉儒,而是宋人在并不偏废汉儒解经法的同时,已特别注重义理和性理的探求。宋学对治《骚》方法的渗透,一方面缘于自汉而下推尊《离骚》地位、目《骚》为经的传统,宋人既已承接了这一传统,以解经法解《骚》,也就很是自然;另一方面也是宋人不满于《楚辞》研究现状的结果,运用新的方法、新的理论重新阐释《楚辞》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也就成了必然。对汉儒解经法并没有偏废,使得宋人在《楚辞》版本的保存、校勘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洪兴祖《楚辞补注》是补王逸章句'未能尽善'处。
- 徐宝余
- 20世纪七言诗源、诗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黎昔非先生《唐以前的七言诗》被引量:4
- 2013年
- 黎昔非先生《唐以前的七言诗》是目前可知最早的研究七言诗源诗史的现代论文。其对于七言诗源诗史的研究,奠定了后来研究的基本框架,在七言研究领域内具有开拓意义,应该引起当前学术史界的重视,然而至今尚不为人所知。深入探讨其文献价值,将会为学术史研究提供应有的借鉴。
- 徐宝余
- 关键词:诗学史七言诗黎昔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