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冰

作品数:24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6篇语言文字
  • 6篇文学
  • 4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艺术

主题

  • 6篇教科书
  • 5篇文学
  • 3篇日本观
  • 3篇日本民族
  • 3篇日语
  • 3篇民族
  • 3篇国文
  • 2篇中国文学
  • 2篇作家
  • 2篇文化
  • 2篇文化摩擦
  • 2篇民族精神
  • 2篇教学
  • 2篇国文学
  • 2篇翻译
  • 2篇《俘虏记》
  • 1篇戴季陶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中国文学

机构

  • 24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北华大学
  • 2篇大连民族学院
  • 1篇黑龙江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24篇徐冰
  • 2篇杨圆
  • 2篇刘俊民
  • 1篇尚侠
  • 1篇孙颖

传媒

  • 5篇日语学习与研...
  • 3篇东北师大学报...
  • 3篇日本学刊
  • 2篇外语学刊
  • 1篇教育科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日本问题研究
  • 1篇日本研究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2篇1995
  • 3篇199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贺词
2002年
喜闻《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将作为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的会刊以全新面貌问世,谨致衷心祝贺。愿中国日语界同仁们心中这块美好的学术领地上开出更绚丽的花朵,愿编辑部发扬传统,为推进和提高中国高校的日语教学和研究水平做出新的贡献。
谭晶华成同社徐冰
关键词:日语教学
论明治末期(1903—1912)日本小学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被引量:2
2015年
明治初期古典中国文化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修养依然被基础教育界重视。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则冲淡了古典中国在日本小学教科书中的比重,以宣扬国威、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旨归的内容有大幅度增加。对古典中国的尊敬和对现实中国的轻蔑相叠加构成了明治日本人之中国认识的特点。这一倾向不仅存在于思想界,更作为一种时代印迹呈现在日本的小学教科书中,并作为一种根植于幼小心灵中的"思想"塑造了青少年对中日文化价值的认识。小学教科书中对日本两次对外大战的高调宣扬,实际上是向青少年灌输个人英雄主义和军国主义,激扬作为世界强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直接塑造了日本少年的中国观和战争观,为大正、昭和时期日本对华步步紧逼、最终全面侵华埋下了伏笔,遗毒甚剧。
张卓识徐冰
伪满时期长春的都市消费空间——以百货商店的出现及发展为中心
2017年
1932年3月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持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长春被选定为伪都,并改称“新京”。伪满时期,随着都市规划的实施,长春成为较具近代化气息的城市。在1942年出版的《新京概况》中,日本殖民统治当局对当时长春的发展有着这样的记述:“新京作为新兴国家的心脏,成为聚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的中枢,并且伴随人口的增加,必将作为消费型都市得到飞跃性发展。”
杨圆徐冰
关键词:伪满时期消费型广告宣传金泰
由爱恨交织到决裂的心路历程——中国现代作家的对日认识被引量:2
2010年
在现代中国人认识日本的过程中,作家是一个主要群体。中国现代作家中的许多人,青年时代负笈东瀛,早年的留日经历,使他们对日本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形成了爱恨交织的情感基调。9.18事变和1.28事变,中日两国进入局部战争状态,迫使作家们面临艰难的思考和痛苦的选择。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形成了以邹韬奋为代表的激进派、以胡适及其《独立评论》派同仁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分野,鲁迅、蔡元培、周作人等也持有理性的态度,不断告诫中国的年轻人保持冷静。同时,巴金、陶亢德等人数度警告日本人。到了1935年之后,随着日本军部势力的步步紧逼,不论保守派还是激进派,都认识到中日大战已然无法避免,中国现代作家的主流层面,经历了由惋惜到决裂的心路历程。可以说,中国现代作家的对日认识,是爱恨交织、惋惜、再到决裂的三部曲。
徐冰
关键词:现代作家
新中国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基于教科书收录作品的考察被引量:1
2011年
在新中国文学的长廊中,出现过众多描述、刻画了日本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中日战争的史实,采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再现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艰苦卓绝的历程,在叙事过程中,涉及日本人,大多是以群体的日本人为对象的间接描写,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心灵伤痛和历史记忆,成为当代中国人心目中日本人的主体形象;另一类则是以个体的日本人为主角的直接描写,出场人物多为善良本分的日本老百姓,反映了中国人与日本友人的情谊和对两国友好的珍重。这些作品,既是中国人认知日本与日本人的源头之一,又是此种认知的组成部分,对于中日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刘俊民徐冰
关键词:新中国文学日本人
中日之间口语翻译的历史回眸被引量:2
2002年
以中国和日本的历史文献为依据,考察历史上两国交往中,中文、日文口语翻译的形态、作用及线索;口译人员的名称由来及中日两国的称谓方式;最后订正有关“同声传译”的误解与误用。
徐冰
关键词:口语翻译历史回眸称谓方式口译人员同声传译日文
抗战爆发前中国民众的对日认识——《某国人在中国》评介
2010年
1937年由宇宙风社出版的《某国人在中国》,是考察中日大战爆发前中国民众对日认识的一个透视镜。书中收录了当年中国各地民众评论日本人的文章20篇,用亲身经历记述了他们的丑行。透过该书可以看到中日两国由冲突走向战争的进程中,中国民众的情绪由积淀到升温的过程,可以为探讨大战爆发原因,获得一种历史的参照和见证。笔者认为,当代中日纠纷的核心,在于历史认识的差异。而当代中国人的对日认识,与战前不可分割,是一种因果和链接关系。因此,在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中考察战前中国民众对日认识的形成过程、主要特征,对于解释当代中国人的对日态度,具有追根朔源的意义。就今天谈今天,有时会陷入表象的干扰,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怪圈中徘徊,难以接近事物的本质。《某国人在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众对日认识的一个层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徐冰
关键词:中国民众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日教科书纠纷考略被引量:1
2000年
一国的中小学教科书,是向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启蒙工具,同时又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塑造民族之魂的直接媒体和最佳手段。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经过百余年血与火的博战,方才获得了独立与自尊,这样,在我国的中小学教科书中便自然地体现出中国人由卑屈到反抗的精神历程。 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交往频繁,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大量的文化营养,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完成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日趋强盛,其后便向中国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势态,并付之行动。在以政治冲突为主线的中日关系中,近百年来,教科书一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影响着两国关系的进退。
徐冰
关键词:中华民国纠纷
戴季陶的日本观被引量:4
1994年
中国现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戴季陶,在今天已很少为人提及,即便在识者当中,大约也仅知道他早年曾追随孙中山,信仰三民主义,后来堕落为国民党的右派,充当了蒋介石的谋士。随着时代的演进,他的名字被逐渐忘却,而他一生中成就的另一件事——对日本的研究,则更是鲜为人知,已然被岁月的沙砾淹没了。由于日本人明治维新以来的成功和战后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学者都在努力研究日本,文章、著作汗牛充栋。然而时至今日,与那些经典著作相比较,戴季陶的《日本论》也毫不逊色,从系统性、深刻性、科学性来看,戴季陶堪称中国日本学研究的鼻祖。
徐冰
关键词:戴季陶日本民族武士道民族性格伦理道德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被引量:1
1995年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东北师范大学日本所徐冰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是刻画了日本人形象的,从产生的对代来看,这类作品似乎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即从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初的前期和进入80年代后迄今为止的后期。从背景与题材来看,前期作...
徐冰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日本民族民族精神精神气质文化摩擦情感体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