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立强

作品数:8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柱状黄杆菌
  • 5篇黄杆菌
  • 2篇鱼类
  • 2篇系统发育
  • 2篇基因
  • 1篇淡水
  • 1篇淡水鱼
  • 1篇淡水鱼类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毒株
  • 1篇异基因
  • 1篇异名
  • 1篇英文
  • 1篇蔗糖
  • 1篇蠕虫
  • 1篇弱毒
  • 1篇弱毒株
  • 1篇水母
  • 1篇水鱼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8篇张立强
  • 5篇聂品
  • 3篇高谦
  • 3篇李楠
  • 2篇谢海侠
  • 2篇李文祥
  • 2篇姚卫建
  • 1篇熊传喜
  • 1篇孙军
  • 1篇文春根
  • 1篇陈明秀
  • 1篇王良发
  • 1篇王桂堂
  • 1篇张金

传媒

  • 3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动物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190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依据ITS rDNA序列探讨我国盾腹虫属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英文)
2010年
盾腹吸虫为寄生扁形动物中一小的类群。我国已报道7种盾腹吸虫,其中5种隶属于盾腹虫属(Aspidogastridae,Aspidogastrinae)。研究测定了在我国采集到的4种盾腹虫属吸虫的核糖体DNA转录内间隔区(ITSrDNA)序列,并分别采用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这4种盾腹吸虫的ITS-1和ITS-2序列的长度分别在728—877bp和518—645bp之间,其G+C含量分别在50.1%—52.3%和49.2%—52.2%范围内。4种盾腹吸虫的种间遗传距离在0.2%—26.9%之间,其中重庆盾腹吸虫(Aspidogaster chongqingensis)和似螺盾腹吸虫(A.limacoides)间仅为0.2%。所构建的最大似然树和邻接树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均支持重庆盾腹吸虫和似螺盾腹吸虫亲缘关系最近,它们与饭岛盾腹吸虫(A.ijimai)亲缘关系较近,而与位于系统树基部的贝居盾腹吸虫(A.conchicola)关系较远。此外,对我国盾腹属种类的宿主特异性进行了讨论。
陈明秀张立强文春根孙军高谦
关键词:系统发育关系宿主特异性
柱状黄杆菌缺失突变的构建
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是鱼类柱形病(Columnaris disease)的病原,该菌在淡水中分布广泛,可感染野生、养殖及观赏的各种冷水和热带鱼类。柱状黄杆菌主要感染鱼类的鳃组织,...
张立强
柱状黄杆菌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张立强
关键词:柱状黄杆菌
我国淡水鱼类柱形病病原菌柱状黄杆菌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21
2010年
为认识我国淡水鱼类烂鳃病的病原以及柱形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实验从发生烂鳃病的病鱼中分离细菌性病原,经过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以及是否在含托普霉素的Shieh培养基中生长并形成黄色假根状菌落,是否产生降解明胶和硫酸软骨素的酶类等特性的鉴定,并结合16SrDNA序列分析,证实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是所分离的烂鳃病的病原。同时,研究也证实20世纪曾经命名为烂鳃(Gill-rot)病病原的鱼害黏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 Lu,Nie & Ko,1975)是柱状黄杆菌的同物异名。利用分离到的16株柱状黄杆菌的16SrDNA序列,以及已经发表的柱状黄杆菌的相关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现柱状黄杆菌的菌株聚成3枝,与柱状黄杆菌的三种基因组型(Genomovar)相对应。其中当时命名为鱼害黏球菌的强毒株G4与分别分离自日本和美国的两株聚为一枝。另外两枝包括的菌株较多,它们中的一些菌株来源于相同的鱼类宿主,如鲤形目的种类;但是,这两枝也包括一些特有的株,如从欧洲和美国的鲑形目鱼类上分离的柱状黄杆菌聚为一枝,这一枝还包括我国曾经命名为鱼害黏球菌的G18弱毒株。从我国隶属于鲈形目的鳜鱼和鲟形目的中华鲟上分离到的柱状黄杆菌则聚为另外一枝。作者认为对不同基因组型菌株的致病性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将可能从根本上认识鱼类柱形病的流行规律。
王良发谢海侠张金李楠姚卫建张立强熊传喜聂品
关键词:柱状黄杆菌同物异名柱形病系统发育
两个新的桃花水母形态度量学参数的建立及其在种类区分上的应用被引量:11
2007年
桃花水母属一些种类命名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本文建立了两个新的形态度量学参数,即触手密集度和平衡囊密集度,采用形态度量学方法对在我国采集到的索氏桃花水母、嘉定桃花水母、中华桃花水母和短手桃花水母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讨论这两个参数在种类区分上的应用。此外,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桃花水母各形态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短手桃花水母和中华桃花水母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可能与中华桃花水母为同一物种。嘉定桃花水母与中华桃花水母和索氏桃花水母在形态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应该是一个有效种。桃花水母的触手数和平衡囊数均与伞径显著正相关,除嘉定桃花水母外,其他三种桃花水母的平衡囊密集度都与触手密集度显著正相关。
高谦张立强姚卫建王桂堂李文祥聂品
关键词:桃花水母
西藏拉萨河鱼类内寄生蠕虫的种类组成及其群落特征被引量:11
2008年
2004年7月对西藏拉萨河鱼类的体内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7种鱼类,其中6种隶属于裂腹鱼亚科,1种隶属于鳅科。在这些鱼类中,共发现了2种棘头虫和1种棘头虫未定种、3种线虫、3种绦虫及异肉吸虫属(Allocreadium)的种类。它们分别是青海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qinghaiensis)、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和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希蚋杆咽线虫(Rhabdochona hellich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东方短结绦虫(Breviscolex orientalis)、舌状绦虫(Ligula sp.)和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sp.),以及寄生裂腹鱼的异肉吸虫(Allocreadium spp.)。对青海新棘吻虫、杆咽线虫、东方短结绦虫、异肉吸虫和新棘吻虫未定种在鱼类中发育成熟的寄生虫进行了形态描述。从不同的裂腹鱼中获得的异肉吸虫属的种类未能鉴定到种;其他没有鉴定到种的寄生虫主要是利用鱼类作为中间寄主的种类,其种类鉴定则有赖于成虫的获得。迄今为止,青海新棘吻虫和裂腹鱼异肉吸虫(A.schizothoracis)仅在裂腹鱼类中被发现,可能表明裂腹鱼具有特异性的棘头虫和异肉吸虫。在所检查的7种鱼类中,除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没有发现蠕虫外,其他6种鱼都发现了4~6种蠕虫,显示较高的物种丰富度;5种裂腹鱼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0·6131~1·5434),而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的较低(0·2911);5种裂腹鱼寄生虫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相对较高,为(0·1732±0·2303)^(0·3751±0·2758),而裂腹鱼与细尾高原鳅的相似性则较低,为(0·0288±0·0877)^(0·0916±0·1618)。在这些寄生蠕虫中,以鱼类为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种类有4种,他们都以鸟类为终末寄主,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动物区系组成。
李文祥张立强高谦聂品
关键词:寄生蠕虫鱼类
柱状黄杆菌强毒株G4与弱毒株G18差异基因的筛选
李楠张金张立强聂品
柱状黄杆菌胶原蛋白酶的克隆与表达
2009年
利用PCR方法从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G4株中克隆了1个胶原蛋白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EF501979)。同源性比对发现该基因与柱状黄杆菌的另外1种胶原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EAZ95511.1)最为相近,有84%的一致性和93%的相似性。该属的另外2种细菌,约氏黄杆菌(Flavobacterium johnsoniae)和嗜冷黄杆菌(F.psychrophilum)都有与该胶原酶基因相似的基因,其相似性分别为92%和83%。该基因经KpnI和SalI酶切后连接到表达载体pET-32a上,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plysS内进行表达,经SDS-PAGE电泳后显示重组融合蛋白在44kD处有明显表达带,与预期分子量大小一致,且主要以不溶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变性条件下利用His·Bind树脂成功纯化了融合蛋白,将其免疫家兔,获得兔抗柱状黄杆菌胶原蛋白酶抗体,Western blotting表明该胶原酶在柱状黄杆菌的胞内和胞外都存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这种胶原蛋白酶的功能及柱状黄杆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张立强谢海侠李楠聂品
关键词:柱状黄杆菌胶原蛋白酶克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