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琳
- 作品数:54 被引量:582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灵山岛浅海岩礁区刺参(Apostichopus japonjcus)食性初步分析被引量:46
- 1995年
- 张宝琳孙道元吴耀泉
- 关键词:刺参食性
- 渤海经济无脊椎动物生态特点的研究被引量:19
- 1990年
- 通过渤海经济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特点、数量季节变动、洄游与分布的分析研究,发现该海区的无脊椎动物主要是常见的亚热带暖水性种类。按其生态习性,可分为3种类型:1.常年定居于渤海的种类;2.夏季移向深水区的种类;3.行长距离洄游的种类。无脊椎动物的网获量随季节变化波动较大,冬季1月份网获量最低,夏秋季8、9月份为全年网获量的高峰期。
- 吴耀泉张宝琳
- 关键词:动物生态
- 山东半岛宁津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4个季度(秋、冬、春、夏)对宁津沿岸潮间带2个断面的高潮带(SC1H与SC2H)、中潮带(SC1M与SC2M)和低潮带(SC1L与SC2L)所设6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资料,采用种属组成、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调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宁津沿岸潮间带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5种,其中甲壳动物为优势类群,共计20种;软体动物14种,环节动物多毛类9种,其他类动物2种。优势种组成方面,甲壳动物钩虾类是4个季度的绝对优势种。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45.09 g/m2;最高生物量出现在秋季,最低出现在春季;空间分布上,除春季外其他三个季度的生物量变化趋势均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年平均丰度为182.67个/m2;最高丰度出现在夏季,最低出现在冬季。宁津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1.09,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空间分布趋势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与邻近潮间带文献资料相比,调查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在物种数量、生物量和丰度、物种多样性方面均处于低值水平。
- 甘志彬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潮间带
- 十年间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被引量:12
- 2017年
- 本文根据2000年10月、2001年3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2011年4月和8月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十年间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共出现优势种9种(优势度>0.02),包括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掌鳃索沙蚕Nin?e palmata,角海蛹Ophelina acuminata和蜈蚣欧努菲虫Onuphis geophiliformis等5种多毛纲动物,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和橄榄胡桃蛤Nucula tenuis等2种软体动物,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和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等2种棘皮动物。其中,薄索足蛤为2000年10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和2011年4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浅水萨氏真蛇尾和掌鳃索沙蚕为2011年4月和8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角海蛹为2004年1月和2011年4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背蚓虫则是2011年8月航次的优势种,优势度为0.0859。对2011年2个航次调查区域深度进行划分,结合底层水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子进行指示种分析,结果表明,黄海0—30m水深区域指示种为日本角吻沙蚕Goniada japonica、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美人虾Callianassa sp.和双眼钩虾Ampelisca sp.。30m水深以上区域的指示种主要是背蚓虫、奇异指纹蛤Acila mirabilis、掌鳃索沙蚕和浅水萨氏真蛇尾。指示种组成与优势种的组成较一致,表明水深、底层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十年间上黄海近岸水域底栖动物优势种发生了变化,小型的多毛类如背蚓虫和掌鳃索沙蚕等成为近岸海域主要的优势种。冷水团水域优势种较稳定,主要为浅水萨氏真蛇尾和薄索足蛤。
- 彭松耀李新正徐勇王洪法张宝琳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
- 长江口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58
- 2007年
- 利用2002年9月在长江口附近海域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采用物种优势度计算方法和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研究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丰度、群落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MDS标序以及群落受污染扰动情况。本次调查共获得长江口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154种,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60种,甲壳动物30种,软体动物28种,棘皮动物25种,其它类群动物11种。群落中优势种的地位都不明显,只有虫(Listriolobussp.)、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White)、拟单指虫(Cossurella dimorphaHartman)为相对重要的种类。栖息种数、平均生物量和丰度以及3个多样性指数H′、D和J的空间分布无明显的规律,在122°E以东海域呈不连续的斑块或镶嵌状分布。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表明,20个取样站的群落结构相似性程度都非常低,为10%-30%,仅有A12和E4两个站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达到50%。ABC曲线表明,近长江口的A4站和A14站的底栖动物群落已有受到一定程度的轻微污染扰动的趋势;而距长江口较远的P9和P5两站ABC曲线状况正常,表明该处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尚未受到干扰。
- 李宝泉李新正王洪法王永强王金宝张宝琳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长江口
- 南沙群岛渚碧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29
- 2007年
- 利用2002年5月12日至5月21日在南沙群岛渚碧礁用轻潜水(SCUBA)方法于该礁盘不同位置设立的4个定量取样站采集的调查资料,采用IRI指数、ABC曲线方法和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对渚碧礁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MDS标序,研究群落结构格局以及用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分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对渚碧礁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获得渚碧礁调查站大型底栖动物总种数314种,平均栖息密度为357.94个/m2,平均生物量为64.85g/m2;群落中主要的重要种或优势种为粗糙毛壳蟹(Pilodius scabriculus)和鼓虾(Alpheus spp.),但IRI指数相对较低;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表明,4个取样站的群落结构非常相似,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达到80%以上。
- 李新正李宝泉王洪法王少青王金宝张宝琳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南沙群岛
- 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70
- 2005年
- 采用1998年2月—2002年11月,共5年19个季度月对胶州湾10个站进行综合调查的资料,对胶州湾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三项数量指标与温度、盐度、底层初级生产力、底质四项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是胶州湾重要的生物类群,共发现了51种。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最高的站均为2号站,分别为1015.6g/m2和1041ind/m2。软体动物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与底质、温度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底栖软体动物的出现种数和平均栖息密度与底层初级生产力呈线形相关,但三者与盐度的关系不明显。
- 李宝泉李新正于海燕王洪法王金宝徐凤山张宝琳
- 胶州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6
- 2016年
-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南岸,是黄海深入内陆的半封闭天然海湾,底栖动物种类丰富。本文根据2014年2、5、8和11月4个航次(冬、春、夏、秋)的调查资料,采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MDS)方法,分析了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点。各航次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99种,其中多毛类79种,甲壳动物47种,软体动物40种,棘皮动物17种,其他类群16种。各季度优势种有变化亦有重叠,以多毛类为主。2014年度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209.85 ind./m^2,最高丰度出现在秋季,最低出现在春季;年平均生物量为79.22 g/m^2,最高生物量出现在夏季,最低出现在春季。物种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16–2.86,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2.79–3.72,物种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58–0.8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个航次的群落相似性系数均较低,分布格局存在季节性变化。近年来,伴随海岸带开发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胶州湾底栖生境的稳定性受到一定的威胁,建议继续开展长期连续的监测,探索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使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 杨梅李新正徐勇王洪法张宝琳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
-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动态的研究
- 自1998年2月至1999年11月对胶州湾的10个站进行了8个季度月的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变动和分布的调查研究.发现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总种数与5年前(1991年至1994年)调查结果基本持平:但出现种数显著增多,各站的平均...
- 李新正于海燕王永强帅莲梅张宝琳李笑红刘瑞玉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
- 文献传递
- 东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英文)被引量:33
- 2005年
-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东海23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在秋季为87m-2,远低于春季的138m-2,而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秋季为1.40gm-2,高于春季的1.25g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1.62gm-2a-1,远低于渤海和南黄海.研究表明,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受水温和水深的影响.平均P/B值在研究海域为1.41a-1,高于渤海和黄海,表明在东海大型底栖生物中个体小而代谢快、生活史短的种在大型底栖生物中占的比重要大于渤海和南黄海,P/B值随水温升高而升高.
- 李新正王金宝王洪法张宝琳
- 关键词:栖息密度次级生产力P/B值大型底栖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