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培蕾

作品数:27 被引量:279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血管
  • 8篇动脉
  • 6篇成形术
  • 5篇动脉瘤
  • 5篇椎体
  • 5篇颅内
  • 5篇介入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4篇椎体成形
  • 4篇经皮椎体成形
  • 3篇弹簧圈
  • 3篇血管造影
  • 3篇造影
  • 3篇溶栓
  • 3篇数字减影
  • 3篇栓塞
  • 3篇缺血
  • 3篇椎体成形术
  • 3篇经皮椎体成形...

机构

  • 26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解放军第八五...
  • 2篇上海市长宁区...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解放军第85...
  • 1篇南京军区介入...

作者

  • 27篇张培蕾
  • 20篇王珏
  • 18篇李明华
  • 10篇王武
  • 9篇程永德
  • 8篇顾一峰
  • 8篇吴春根
  • 7篇杜倬婴
  • 6篇赵俊功
  • 5篇李永东
  • 5篇谭华桥
  • 4篇李敏
  • 4篇程英升
  • 4篇朱悦琦
  • 3篇王建波
  • 3篇鲁海涛
  • 3篇顾斌贤
  • 2篇茅爱武
  • 2篇王涛
  • 2篇徐浩文

传媒

  • 20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介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介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给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椎间盘介入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椎间盘介入治疗。治疗后14 d、3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评估治疗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8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介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作为改善症状的常规治疗方案。
张培蕾王珏杜倬婴朱悦奇顾一峰吴春根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腰椎间盘突出症介入治疗经皮髓核摘除术
人体白蛋白早期干预降低延迟溶栓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人体白蛋白早期干预对延迟溶栓所致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为降低延迟溶栓后血管源性脑水肿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模型,然后分别在脑缺血2、3、4 h后拔出线栓形成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38只体重320~380 g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白蛋白组和联合治疗组(白蛋白+rt-PA),其中假手术组3只,其余每组再分为脑缺血2、3、4 h再灌注亚组,每亚组15只。在白蛋白组、联合治疗组中,20%人体白蛋白于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 h时间点经大鼠股静脉给药,剂量2.5 g/kg体重。联合治疗组于各再灌注时间点拔栓后立即自大鼠股静脉注入rt-PA,剂量10 mg/kg。各组大鼠于MCAO后24 h处死,分别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量梗死体积、埃文斯蓝(EB)定量检测血脑屏障(BBB)渗漏情况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大剂量人体白蛋白早期干预显著改善了24 h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MCAO 3 h、MCAO 4 h白蛋白组及MCAO 3 h联合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MCAO 4 h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组、联合治疗组各缺血再灌注时间点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梗死体积有明显缩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在MCAO 4 h白蛋白组、联合治疗组分别较对照组下降23%和17.3%。脑出血转化在对照组4 h出现2例、白蛋白组4 h、联合治疗组4 h各1例。白蛋白组、联合治疗组各缺血再灌注时间点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EB含量有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白蛋白组、联合治疗组的MMP-9在梗死灶边缘表达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结论大剂量人体白蛋白早期干预,可降低实验动物延迟溶栓后的BBB的通透性,减小梗死体积。
鲁海涛赵俊功李明华李永东张培蕾
关键词:急性脑缺血大脑中动脉阻塞溶栓人体白蛋白血脑屏障
脊柱放线菌感染并发脊髓压迫症(附3例报告)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脊柱放线菌感染并发脊髓压迫症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有颈、胸脊椎及软组织感染和脊髓压迫症状;MRI示病变椎体骨质破坏,颈、胸硬膜外软组织肿块,脊髓受压。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3例均为放线菌感染,2例表现为炎性肉芽组织伴微脓肿形成,另1例表现为硬膜外脓肿。均予以脓肿清除、脊髓减压术,并给予4~8周大剂量青霉素G静脉滴注,后改口服维持4~6个月,术后及随访3例患者均取得显著的疗效。结论脊柱放线菌感染并发脊髓压迫症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其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脓肿引流、椎管内减压术和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有效。
王珏杜倬婴张培蕾
关键词:放线菌脊柱脊髓压迫症MRI
颈胸段脊椎放线菌感染伴脊髓压迫症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脊椎放线菌感染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颈胸段脊椎放线菌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3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明显的脊髓压迫症状,无明显感染证据。3例MRI均显示颈胸段病变,椎体骨质破坏,硬膜外软组织肿块伴脊髓压迫。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3例均为放线菌感染,其中2例表现为炎性肉芽组织伴微脓肿形成,1例表现为硬膜外脓肿。术后随访,3例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脊椎放线菌感染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其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联合脓肿清除、椎管内减压术和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对伴有脊髓压迫症的患者有效。
王珏杜倬婴张培蕾李明华徐世定
关键词:脊椎脊髓压迫症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中期随访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和中期预后。方法在38例头颈部外伤患者的脑血管造影中发现了13例、14枚延迟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所有假性动脉瘤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术后1、3、6和12个月随访脑血管造影,分为完全闭塞和不完全闭塞;临床症状随访分为完全恢复、明显改善、无明显改善和恶化。结果所有病例成功植入Willis覆膜支架,术中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最初9例假性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不完全闭塞;3~12个月随访造影显示12例假性动脉瘤完全闭塞,所有病例颈内动脉通畅,无明显支架内狭窄。临床随访11例完全恢复,1例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无致残和致死病例。结论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是切实可行的,能够很好地保留载瘤动脉。
王武李明华李永东顾斌贤方淳谭华桥王珏张培蕾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假性动脉瘤颈内动脉
弹簧圈再栓塞或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复发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报道用弹簧圈再次栓塞或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发动脉瘤的经验。方法291例患者共305枚颅内动脉瘤行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随访期间,142例颅内动脉瘤中有41例(28.9%)动脉瘤复发。6个月内有脑血管造影随访的31例共31枚复发动脉瘤纳入本研究,其中20例行可脱卸弹簧圈再栓塞(A组),11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B组)。将动脉瘤血管造影结果分为完全闭塞、不完全闭塞;临床评估分级为完全康复,改善,无变化,加重或进展。收集并分析技术成功率,即刻和末次血管造影结果等资料。结果所有复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和支架置入技术均获得成功。即刻脑血管造影示A组11例(55%)动脉瘤完全闭塞,B组8例(72.7%)完全闭塞;末次脑血管造影示A组10例(50%)动脉瘤完全闭塞,B组11例(100%)完全闭塞,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复发,可以行弹簧圈再次栓塞术或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和闭塞瘤腔。覆膜支架可能比弹簧圈栓塞能更有效地完全闭塞复发动脉瘤。
施万印李永东李明华高不郎方淳程英升王武李文斌赵俊功张培蕾王珏李敏
关键词:复发栓塞覆膜支架
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脑池段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结果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复杂性颈内动脉脑池段动脉瘤(ICA-CSA)治疗难度很高。本研究通过与弹簧圈填塞治疗疗效比较,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ICA-CSA的可行性。方法19枚和17枚ICA-CSA分别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植入(A组)和弹簧圈(B组)填塞治疗。即刻和随访血管造影评价动脉瘤复发,内漏和载瘤动脉狭窄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比较两组治疗动脉瘤的无复发率和载瘤动脉无再狭窄率。结果A组中,13枚ICA-CSA植入支架,即刻造影完全闭塞,有5枚ICA-CSA存在少量内漏;B组中,7枚ICA-CSA弹簧圈填塞即刻达到完全和次完全闭塞,8枚达到大部填塞,2枚部分填塞。在两组中各发生1例急性血栓形成,1例弹簧圈填塞后发生再出血。A组随访造影显示16枚ICA-CSA完全闭塞,2支载瘤动脉有轻度狭窄。Kaplan-Meier曲线分析表明术后18个月两组病例中分别有93.3%和50%动脉瘤治疗后无复发,分别有87.5%和100%载瘤动脉无狭窄。临床症状随访研究表明A组和B组病例中神经症状完全恢复分别为9例和9例,明显改善分别为3例和5例,无改变分别为2例和2例,恶化进展分别为1例和0例。结论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植入治疗复杂性ICA-CSA是一种可行的血管内治疗方法,但是对于载瘤动脉极其弯曲和重要侧支覆盖风险的情况下,覆膜支架技术不能作为第一选择。
朱悦琦李明华方淳王武张培蕾程英升谭华桥王建波
关键词:覆膜支架动脉瘤
经动脉途径血管内治疗51例外伤性直接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推介最近5年经动脉途径使用可脱球囊、弹簧圈和Willis覆膜支架血管内治疗外伤性直接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DCCFs)和保留颈内动脉(ICA)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动脉途径血管内治疗的51例患者的54处TDCCFs,均首选可脱球囊作为治疗方法,Willis覆膜支架和弹簧圈作为备选方法,术后3~48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一期单纯性可脱球囊成功治疗46处(85.2%)TDCCFs,并保留了ICA。使用可脱球囊、弹簧圈和Willis覆膜支架合计保留了53处(98.1%)TDCCFs的ICA,同时成功闭塞瘘口,仅1例闭塞了单侧ICA和瘘口。单纯可脱球囊治疗40处TDCCFs,单纯Willis覆膜支架治疗2处TDCCFs,单纯弹簧圈治疗1处TDCCF,可脱球囊联合Willis覆膜支架治疗8处TDCCFs,联合弹簧圈治疗3处TDCCFs,其中1处使用了Willis覆膜支架治疗。12处TDCCFs进行了二期和三期治疗。除外5例患者单侧视力损害和(或)脑神经麻痹无明显改善外,术后1 d~6个月其他病例症状呈阶梯型改善,直到消失。术中无一例患者血管破裂、无远端脑栓塞和新发神经系统症状等并发症。51处TDCCFs在最后1次治疗后6个月随访无复发。结论经动脉途径使用可脱球囊栓塞TDCCFs的瘘口和保留ICA仍然是其首选的方法,但当这个方法失败时,Willis覆膜支架和弹簧圈可以作为有效的替换方法或补救措施闭塞瘘口和保留ICA,而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是有效、安全和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但需更多的病例作远期随访,以进一步拓展它的适应证。
王武李明华李永东谭华桥顾斌贤方淳徐浩文王珏张培蕾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外伤可脱球囊
介入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的回顾性调查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 通过对不同时期介入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有3 546例出院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情况分为两组。A 组:介入手术常规应用抗生素,即术后静脉滴注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或克林霉素2 ~ 3 d,其中血管内手术1 362例,非血管内手术1 146例,本组患者共2 508例。B组:一般情况术后不应用抗生素,其中血管内手术680例,非血管内手术358例,本组患者共1 038例。结果 A、B两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44%和0.39%,其中血管内手术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29%和0.15%,非血管内手术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61%和0.8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且两组间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一般状况良好的择期介入手术患者常规情况下不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鲁海涛王珏张培蕾程永德
关键词:介入抗生素
糖尿病足截肢前后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被引量:27
2006年
目的评价糖尿病足患者截肢前、后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必要性。方法14例患者,其中截肢前血管内治疗10例,截肢后治疗4例,累及血管包括股浅动脉、股深动脉和胫、腓动脉,其中17支血管行血管内球囊成型治疗,同时结合局部扩血管药物灌注。结果所有患者血管内治疗均获成功,所有患者肢体血供明显改善,有效促进截肢后伤口愈合。无并发症。结论糖尿病足截肢前、后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具有积极作用。
方淳李明华程英升程永德张培蕾王武
关键词:糖尿病足截肢介入治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