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宏
- 作品数:15 被引量:2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细胞核和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细胞核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方法:直接测序法检测大肠癌线粒体控制区DNA微卫星不稳定位点(mitochondrial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tMSI);微卫星扫描方法检测细胞核BAT25、BAT26微卫星位点不稳定性(nucle-ar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nMSI).分析大肠癌mtMSI发生率在性别、年龄、部位、分级各组间以及与nMSI的相关性.结果:40份大肠癌组织检出mtMSI11例(27.5%),其中仅1个微卫星位点mtMSI阳性者11份(17.5%),有2个微卫星位点mtMSI阳性者2例(5%).有9份于BAT25或BAT26位点检出nMSI,阳性率为22.5%.大肠癌mtMSI发生率在性别、年龄、部位、分级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nMSI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tMSI在部分大肠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大肠癌mtMSI与nMSI有相关性.
- 崔海宏韩英王继恒曹建彪李恕军杨欣艳范如英
- 关键词:大肠癌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定
- 腹膜原发性乳头状浆液性癌误诊及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患者女,59岁,因间断腹痛4个月余,加重伴恶心、呕吐于2007年9月入院,患者于2007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腹痛,以脐周为主,无放射痛,进食后加重,伴纳差,大便稀,无反酸、烧心,在中医院诊治,服用中药后腹痛无减轻.患者人院前10 d腹痛加重,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每次量不详,伴不排气,无发热.
- 崔海宏王滨李爱民刘丽丽
- 关键词:乳头状浆液性癌原发性误诊腹膜胃内容物放射痛
-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2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报道2例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FL),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收治确诊的2例D-FL病例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及其治疗和预后,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7岁及62岁,分别因常规体检及上腹痛行胃镜检查后发现。病变部位均为十二指肠降部;内镜下病变呈颗粒状或结节状突起。组织学示小肠黏膜固有层充满密集淋巴细胞样细胞,伴模糊淋巴滤泡样结节形成,细胞体积小-中等,核形不规则,似生发中心细胞;罕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密集淋巴细胞样细胞表达CD20、CD79α及Bcl-2、Bcl-6、CD10;CD21染色显示模糊滤泡样结节存在滤泡树突细胞网,且在结节外围阳性染色更强;Ki-67指数分别为20%及10%。1例经利妥昔单抗和苯达莫司汀联合治疗4个疗程,病变完全消退,随访26个月,内镜检查无特殊;另1例未做任何治疗,随访8个月,复查内镜无进展。结论D-FL为特殊类型滤泡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独特:好发于十二指肠、内镜下肠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组织学及免疫表型常提示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CD21染色常突显滤泡结节外围。大部分病例临床经过惰性,预后良好,少数会出现进展。临床处理可采取长期随访观察,必要时利妥昔单抗治疗/联合治疗或局部放疗。
- 吴晨霞黄斌崔海宏张宝燕苏杰姜春婷邱岳琳黄泓列
- 关键词:十二指肠滤泡性淋巴瘤临床病理预后
- 消化道颗粒细胞瘤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背景:颗粒细胞瘤(GCT)少见,消化道GCT更少见。目的:探讨消化道G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1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和金华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医学中心)收治的9例消化道GCT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其治疗方案和预后。结果:9例消化道GCT患者中,男女之比为2∶1;发病年龄为19~60岁,中位年龄52岁;发生于食管6例,结直肠2例,肛管1例。内镜示黏膜下隆起或无蒂息肉,肿瘤直径2~12 mm,中位直径5 mm。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肿瘤位于黏膜层和(或)黏膜下层,呈实性团片状或巢状排列,周边呈浸润性生长;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瘤细胞呈胖梭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内含大量嗜酸性颗粒;核小、核质比极低,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示所有患者均表达S100和CD68,部分表达SOX10、CD56、Calretinin和Syn,不表达CKp、Desmin、SMA、CD117、CD34、Dog1和α-inhibin。食管和结直肠GCT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肛管GCT行局部切除术。所有患者随访9~53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消化道GCT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内镜下多呈黏膜下隆起或无蒂息肉,有特征性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病变小且浅表者行EMR或ESD治疗,效果好,术后需长期随访。
- 吴晨霞施红旗崔海宏黄斌张宝燕苏杰姜春婷邱岳琳
- 关键词:颗粒细胞瘤预后
- 结直肠癌线粒体基因组的微卫星不稳定性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非编码区及编码区的微卫星不稳定.方法:选取50例新鲜CRC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利用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反应及短重复序列位点扫描的方法,对线粒体DNA编码区及非编码区微卫星不稳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检出19例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定(mitochondrial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tMSI),发生率为38%(19/50),线粒体非编码区微卫星与编码区微卫星不稳定有显著相关性(重要数据列出来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肠黏膜细胞mtDNA中存在较高频率的微卫星不稳定,在一些结直肠癌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 崔海宏黄平赵婷张振华徐伟王小鹏韩英
- 关键词:结直肠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
- 蛋白S缺乏导致以肠梗阻为表现的青年缺血性结肠炎2例分析
- 2021年
-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指由结肠血管闭塞性或非闭塞性疾病所致的供血不足引起肠道损害的一组综合征。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多见于有相关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早期症状多不典型,主要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1-4]。中青年IC患者相对少见,本文总结了2例存在蛋白S(protein S)缺乏、以肠梗阻为主要表现的青年IC患者,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多思路。
- 崔海宏方勇张振华王小鹏秦锐贾荣杰
- 关键词:肠梗阻青年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分析和预后探讨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其预后意义以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HEHE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案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本组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均<40岁;2例临床表现为右上腹胀痛,2例体检B超发现;3例影像学示肝内多发病灶、1例单发病灶;肺部累及有2例;HBsAg(-)3例、1例小三阳。镜下瘤细胞上皮样或树突状,交织成片,可见胞质空泡,内含红细胞;间质疏松纤维性,可见纤维化或黏液变区;免疫组化染色CD31、CD34和F8因子均弥漫(+)。观察各组织病理学参数与疾病转归,提示瘤细胞显著上皮样、核分级高、核分裂数>10个/50HPF以及有肿瘤性坏死、脉管瘤栓是预后不利因素。治疗上1例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及伽马刀治疗,随访125个月失访;1例行肝段切除、热化疗、伽马刀及无水乙醇注入等治疗,25个月后死亡;1例未治疗,生存126个月因肺结核死亡;1例给予沙利度胺、干扰素等治疗,随访35个月生存。结论 HEHE罕见,转归差异大可能与肿瘤异质性相关。瘤细胞显著上皮样、核异型大、分裂象易见、有肿瘤性坏死及脉管瘤栓者有转归不良倾向。治疗上无国际通用标准,可行手术切除或肝移植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伽马刀及沙利度胺、干扰素等治疗也可使患者获益。
- 苏杰黄斌吴晨霞姜春婷崔海宏王湛博张宝燕
- 关键词: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肝脏肿瘤临床病理预后
- 肠黏膜免疫与炎症性肠病被引量:1
- 2008年
-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除恶性肿瘤外最严重的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难以用单一原因解释。多认为是易感性宿主对细菌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IBD的标志是肠道炎症,被破坏的肠道保护屏障、腔内细菌与黏膜免疫系统三者相互作用产生炎症。本研究从肠黏膜屏障的破坏、各种免疫细胞参与及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3方面阐述肠黏膜免疫与IBD的关系。
- 崔海宏韩英
- 关键词:黏膜免疫系统炎症性肠病异常免疫反应肠黏膜屏障肠道疾病
- 线粒体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缺失突变的检测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4977bp大片段线粒体DNA(mtDNA)缺失与肿瘤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及济南军区第456医院50例外科手术患者的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长距离PCR方法检测50例CRC组织、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和20例非癌患者正常肠组织中4977bp mtDNA的缺失情况.结果:CRC组织标本中检测到4977bp mtDNA的缺失率为10%(5/50),相应的癌旁组织缺失率为18%(9/50),其中3例CR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4977bp mtDNA均有缺失,6例在CRC组织中未发现却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检测到4977bp mtDNA缺失.20例非癌患者正常肠黏膜组织中4977bp mtDNA片段缺失率为15%(3/20).4977bp mtDNA缺失率具有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将组织样本分为高年龄组(≥60)和低年龄组(<60).高年龄组4977bp mtDNA缺失率显著高于低年龄组(P<0.01).结论:CRC癌变过程中,线粒体缺失不是导致CRC的主要原因.
- 崔海宏王滨韩英李爱民魏伟张宝燕
- 关键词:线粒体DNA大肠癌突变
- 结直肠癌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拷贝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异常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60份CRC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对线粒体NDl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计算mtDNA拷贝数,采用£检验进行统计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判断患者的预后。结果CRC组织的mtDNA平均拷贝数/细胞数为108.60±20.11,而相应的癌旁组织为153.68±25.72,前者显著低于后者(t=10.69,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mtDNA低拷贝率高于阴性者(X^2=4.022,P〈0.05),但与性别、年龄、病理分型、TNM分期无明显相关性。mtDNA高拷贝组生存率高于低拷贝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C的mtDNA拷贝数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但拷贝数的改变与患者的预后无关。
- 崔海宏黄平张鋆歆张振华徐伟王小鹏韩英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线粒体聚合酶链反应淋巴转移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