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然
- 作品数:37 被引量:108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脊椎肿瘤整块切除的外科分型与手术策略
- 2023年
- 脊椎肿瘤整块切除是脊椎原发恶性肿瘤、原发侵袭性肿瘤与孤立性转移瘤的重要治疗方式,可达到良好的局部控制,同时改善患者生存预后。然而,囿于脊椎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其周围存在众多重要的组织器官,脊椎肿瘤整块切除手术过程复杂、风险高,是脊椎肿瘤外科治疗的难点与研究热点。通过良好的外科分型与手术策略选择,有经验的脊椎肿瘤外科治疗团队可在脊椎肿瘤整块切除过程中,在取得良好的肿瘤切除边界、达到手术效果的同时降低手术风险。当然,如何对脊椎肿瘤整块切除进行外科分型与手术策略规划需结合临床经验进行进一步总结、研究。
- 尉然于沂阳汤小东
- 关键词:脊椎肿瘤手术整块切除外科分型
- 两种方式重建股骨近端转移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性比较
-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转移癌患者接受髓内针/接骨板内固定和假体置换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早期功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11年手术治疗88例股骨近端转移性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年龄15~87岁,中位年龄58岁.患者...
- 杨毅郭卫尉然
- 脊柱转移癌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被引量:8
- 2012年
- 脊柱是骨转移癌最常发生的部位,在所有的骨转移癌病例中,约有2/3患者的转移灶位于脊柱口。其中,易转移至脊柱的原发恶性肿瘤类型为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等。脊柱转移癌对患者生存质量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疼痛、病理性骨折、神经根或脊髓压迫症状以及慢性进行性脊柱畸形等。在脊柱转移癌的治疗中,原发肿瘤的治疗是整套治疗方案的基础,对于转移病灶的外科治疗(无论其原发肿瘤部位及病理类型),已证实对于改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期有一定的帮助.
- 尉然郭卫
- 关键词:脊柱转移癌外科治疗脊髓压迫症状病理性骨折肿瘤类型原发恶性
- 脊椎肿瘤整块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脊椎肿瘤整块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及肿瘤复发情况,并分析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脊椎肿瘤整块切除术的101例患者资料。男性58例,女性43例,手术时年龄(38.2±15.8)岁(范围:10~79岁);随访时间(44.0±36.0)个月(范围:12~171个月)。其中复发患者25例,女性7例,男性18例;手术时年龄(34.8±16.3)岁(范围:12~66岁)。其中骨巨细胞瘤5例,骨肉瘤6例,脊索瘤1例,软骨肉瘤5例,未分化肉瘤1例,纤维肉瘤1例,尤文肉瘤2例,转移瘤3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采用Kaplan-Meier曲线对整体及复发患者进行生存分析。采用分段回归模型对复发率随入院时间变化序列进行拟合,以分段函数折点为纳入因素分析的时间点。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脊椎肿瘤整块切除术后患者整体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161个月(95%CI:92个月至NA)。其中25例复发患者的术后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13个月(95%CI:12~27个月)。根据肿瘤恶性程度分组,转移性肿瘤的无复发生存期明显较短(P=0.007);根据手术切缘分组,R0组的无进展生存期明显优于R1、R2组(P<0.01)。根据分段回归模型,本研究中脊椎肿瘤整块切除的复发率随入院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2009年前肿瘤复发率明显较高,2014年后肿瘤复发率趋于稳定。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缘、入院时间是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缘是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与R0切除相比,R1切除(OR=13.453,95%CI:2.897~97.941,P=0.002)和R2切除(OR=11.379,95%CI:2.658~79.429,P=0.003)的肿瘤复发率均较高。结论脊椎肿瘤整块切除术后肿瘤整体复发率较高,肿瘤手术切缘是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
- 于沂阳臧杰尉然杨荣利郭卫汤小东
- 关键词:脊椎肿瘤外科手术整块切除骨肿瘤复发
- 脊椎肿瘤整块切除的疗效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脊椎肿瘤整块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脊椎肿瘤整块切除的患者113例,男68例、女45例,年龄(38.7±16.7)岁(范围10~79岁);原发恶性肿瘤55例、原发侵袭性肿瘤27例、孤立性转移瘤31例。依Boriani脊椎肿瘤整块切除外科分型系统进行计划,根据肿瘤于脊椎中的不同累及范围分为七型手术方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所在部位及累及椎节数量及术前神经功能)、手术过程(具体手术分型、手术分期、前方椎体重建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外科边界)、围手术期与术后情况(术中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术后生存时间(总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及内植物生存期)。结果除1例因术中大血管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外,1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517.6±267.4)min,术中出血量为(3802.7±3039.4)ml。48例达到R0切除。围手术期死亡3例,44例(38.9%,44/112)发生术中及围手术期并发症。10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9.4±35.2)个月。随访期间27例死亡,术后平均总生存期为115.4[95%CI(97.9,133.0)]个月,五年总体生存率为64.1%[95%CI(52.3%,75.9%)]。原发恶性肿瘤组中R2切除患者术后总生存期较R0或R1切除的患者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在转移瘤组患者中不同外科边界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2)。29例复发,无复发生存期105.8[95%CI(87.5,124.1)]个月,其中原发恶性肿瘤组与原发侵袭性肿瘤组中R2切除者术后复发风险均高于R0或R1切除者(P<0.05),而转移瘤组患者R2切除术后复发风险与R0或R1切除患者无差异(P>0.05)。结论脊椎肿瘤整块切除可有效改善脊椎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及原发恶性、侵袭性肿瘤的局部控制。
- 尉然于沂阳杨毅姬涛杨荣利郭卫汤小东
- 关键词:脊椎肿瘤预后
- 骶骨巨大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骶骨巨大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2000年6月~2015年12月,共收治骶骨良性巨大神经源性肿瘤188例,其中神经纤维瘤137例,神经鞘瘤51例。男93例,女95例;年龄17-75岁(42.3±10.4岁)。初次手术患者167例,外院术后复发21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均未行穿刺活检。肿瘤局限于骶管内或巨大相对低位(S1以下)的骶前神经源性肿瘤采用单纯经后路分块切除方式完整切除肿瘤;对于巨大相对高位(S1以上)的骶前神经源性肿瘤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切除;肿瘤下界高于S2水平的骶前神经源性肿瘤采用前路手术切除。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结果:手术时间75.420min(185±61min),出血量500-5000ml(1600±908m1)。行单纯后路手术切除肿瘤165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切除肿瘤16例,单纯前路手术切除肿瘤7例;除9例体积较小的肿瘤整块切除外。其余病例均行分块完整切除。1例死于围手术期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3例因累及骶骨范围太大,出血较多,未能保留S2以下神经根,术后出现大小便困难,但均未行膀胱、直肠造瘘。其余病例均保留了双侧S3以上神经根,术后患者均未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随访10~126个月(59±23个月).16例术后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8.5%。结论:对骶部神经源性肿瘤应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及大小来决定手术入路,整块或分块完整切除肿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郭卫臧杰杨毅尉然
- 关键词:骶骨神经源性肿瘤手术方法
- 整块切除与分块切除治疗骶骨软骨肉瘤的预后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骶骨软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38例骶骨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5岁。除1例骶骨间叶型软骨肉瘤患者放弃治疗外,余3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接受整块切除手术,25例患者接受分块切除手术。将术后出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定义为疾病进展并计算其发生率;应用Kaplan-Meier法测算术后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应用Log-rank检验对手术方式与术后生存期、无病生存期的关系进行分析;应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术中出血量。结果:研究共纳入34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骶骨软骨肉瘤患者,随访时间平均29.7个月(4-136个月),至末次随访时共12例死亡(35.3%),19例复发(58.8%),1例发生转移(2.94%)。应用Kaplan-Meier法测算术后总生存期平均为87.0±11.3个月,术后1年、2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2%、68.6%和59.4%;无病生存期平均为48.5±11.8个月,术后1年、2年、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2.6%、48.6%和25.5%。整块切除组与分块切除组的疾病进展发生率分别为27.3%和73.9%。整块切除能够更有效地改善骶骨软骨肉瘤患者的无病生存率(P〈0.05),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中出血量与分块切除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分块切除比较,整块切除能够有效改善骶骨软骨肉瘤患者的预后,同时其手术安全性亦令人满意,可作为骶骨软骨肉瘤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
- 尉然郭卫杨荣利
- 关键词:软骨肉瘤骶骨整块切除生存率
- 脊柱转移癌外科治疗策略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明确脊柱转移癌外科治疗后生存情况、治疗效果及相关预后因素,为制定脊柱转移癌规范化外科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癌患者资料,对患者因素、肿瘤因素和治疗因素三大类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均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最终纳入研究453例.其中男性263例,女性190例;年龄10 ~ 86岁,平均(56±13)岁.术后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78例患者(17.2%)发生局部复发,72例患者(15.9%)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一般情况较差(x2=4.16)、术前神经功能严重受损(x2=10.23)、未应用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x2 =10.47)、转移时间较短(x2=23.31)、以骨转移灶为首发表现(x2=10.94)、原发病灶为快速进展型肿瘤(x2 =15.45)、合并内脏转移(x2 =4.10)、术后未行局部放疗(x2=18.10)和术后未接受敏感的全身治疗(x2=11.20)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均P<0.05);其中术前神经功能严重受损(P=0.012,95% CI:1.11 ~2.30)、转移时间较短(P=0.023,95%CI:1.05 ~ 1.83)、原发病灶为快速进展型肿瘤(P=0.000,95% CI:1.74 ~ 3.06)、合并内脏转移(P=0.008,95%CI:1.08 ~ 1.68)、术后未行局部放疗(P=0.000,95%CI:1.38 ~2.35)和术后未接受敏感的全身治疗(P=0.045,95% CI:1.01~1.58)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明确脊柱转移癌患者的预后因素有助于确定手术的适应证,从而进一步提高脊柱转移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期.
- 尉然郭卫杨荣利杨毅唐顺王毅飞张春芳
- 关键词:脊柱肿瘤转移外科手术预后
- 以骨转移为首发表现的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一例
- 2019年
- 本文报道了1例以多发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病例,回顾其病情发展、诊疗经过及近期疗效,结合文献讨论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的分类及特点,为临床医生在诊疗该疾病时提供参考。
- 李韬尉然董森杨荣利姜可伟
- 关键词:骨转移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转移灶与内脏病灶的全身药物治疗反应差异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转移灶与内脏病灶对全身药物治疗的反应差异,探索临床特征及基因表达层面可能引起差异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骨肿瘤科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全身药物治疗后骨转移灶及内脏病灶进展情况,从而反映病灶对全身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并用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GSE76194骨转移灶与原发灶的基因表达数据进行验证。结果骨转移灶与内脏病灶全身药物治疗后,优先进展率分别为79.7%以及20.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状态(OR=6.76,P=0.009)以及药物治疗前内脏转移部位(OR=0.078,P=0.001)是影响治疗反应差异的独立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HR=4.4,P=0.0027)、仅使用靶向药物(HR=2.94,P=0.0055)以及全身药物治疗前内脏转移部位(HR=0.37,P=0.011)是影响骨转移灶优先进展的独立预后因素,基因表达数据分析共筛选出938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差异基因的GSEA分析显著富集到4条耐药相关通路。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转移灶与内脏病灶对全身药物治疗反应存在差异,骨转移灶存在耐药相关通路的表达上调,伴有EGFR突变的患者骨转移灶较腹腔外内脏病灶对全身药物治疗反应性更差,建议对全身药物治疗反应性差的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积极采取局部治疗。
- 丁朝伟梁海杰尉然于沂阳郭卫
- 关键词:ERBB-1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