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丽娟
- 作品数:74 被引量:563H指数:13
-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孕穗期低温对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空壳率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1年
- 障碍型冷害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影响巨大,明确主栽水稻品种耐冷性及障碍型冷害的量化指标,可为当地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黑龙江省4个主栽水稻品种(垦稻12、龙稻3号、龙稻7号和空育131)在孕穗期进行不同低温处理,分析了各处理对水稻空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均温度为15℃时,孕穗期低温的持续天数是水稻形成障碍型冷害的关键因素;在低温持续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昼夜恒温15℃使各品种水稻受低温影响最严重;在不同低温处理条件下,不同品种水稻发生一般障碍型冷害的临界时长为1~4d或5~8d,发生严重障碍型冷害的临界时长为5~8d或8d以上,品种间临界时长有所差异;供试品种中,"垦稻12"和"龙稻3号"耐冷性较弱,"空育131"耐冷性较强,"龙稻7号"耐冷性居中。
- 曲辉辉姜丽霞朱海霞闫平宫丽娟吕佳佳王晾晾纪仰慧
- 关键词:水稻空壳率障碍型冷害
- 黑龙江省近年低温冷害特征再探被引量:15
- 2010年
- 采用以生长季5—9月平均温度和的距平值作为低温冷害指标的方法,利用黑龙江省79个站点1971—2006年生长季气温及纬度、海拔高度等资料,计算了各站点的一般低温冷害指示值和严重低温冷害指示值,并分析了黑龙江省低温冷害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1971年以来的36a中出现大范围低温冷害9次;发生低温冷害的频率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大部地区在20%~40%之间;低温冷害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90年代中期以后的10a中,农区基本没有出现低温冷害。
- 王萍李帅闫平朱海霞王秋京宫丽娟王晾晾纪仰慧
- 关键词:低温冷害
- 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气象年景分析
- 2010年
- 结合黑龙江省2010年年度气候趋势预测结果,综合考虑各种条件,对2010年农事活动季节的天气气候总趋势及农业气象年景进行了分析,并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初步的估计。2010年降水正常,气温正常略高,生长季热量够用,总体气象条件略好于常年和去年,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有后春及夏初干旱、后夏阶段性低温和局地洪涝,建议2010年农业生产部署安排及防灾减灾任务以抗旱为重点,同时要做好防御洪涝及低温等灾害工作。
- 朱海霞闫平纪仰慧王秋京宫丽娟
- 关键词:农业气象年景分析农业气象灾害
- 1961—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延迟型冷害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0
- 2015年
- 利用1961—2010年黑龙江省62个气象站资料,基于5—9月平均气温和水稻冷害等级行业标准,利用累积距平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水稻延迟型轻度、中度和严重冷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规律,以期为黑龙江省水稻延迟型冷害的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961—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延迟型冷害主要集中发生在黑河、齐齐哈尔、哈尔滨东部、牡丹江西部和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其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1994年后转入新的较少发生阶段,2000年后黑龙江省水稻延迟型冷害发生明显减少。黑龙江省水稻延迟型轻度冷害和中度冷害存在21 a和9 a左右的变化周期,水稻延迟型严重冷害存在21 a左右的变化周期。
- 宫丽娟李帅姜丽霞朱海霞
- 关键词:水稻延迟型冷害周期
- 黑龙江省近48年积温和降水的变化及其对作物种植带的影响被引量:5
- 2010年
- 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点4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以积温和降水作为主要因子,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重点分析了黑龙江省积温、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黑龙江省平均气温呈变暖趋势,48年来全省平均升温0.88℃,但不同年代的平均气温异常各有其特点。气温异常年,20世纪90年代前以异常偏冷年为主;90年代后以异常偏暖年为主。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全省划分成5个种植带。1961~1990、1971~2000年2个标准气候年的划分大致相同,1971~2000与1961~1990年的划分界限比较,有北移趋势。20世纪90年代至今气温显著增高,1991~2008年的划分变化更大,界限北移的趋势更明显。
- 顾红杜春英高永刚刘丹宫丽娟于瑛楠李宇光李竑积董洁
- 关键词:气候变化聚类分析种植带
- 基于WOFOST的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价被引量:47
- 2013年
- 利用东北地区1981-2007年164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玉米产量资料和30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玉米生育期资料,建立东北地区玉米生长发育期气象条件适宜程度诊断模型,计算玉米主要发育阶段(播种-出苗、出苗-拔节、拔节-开花、开花-乳熟、乳熟-成熟)的综合气象适宜度指数。应用WOFOST模型模拟玉米生物量,采用优化方法确定了基于模拟生物量(地上总干物重、穗重)的东北地区玉米不同发育阶段气象适宜程度诊断指标,动态、定量评价了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气象适宜程度,并以2006年玉米全生育期气象适宜程度评价结果为例进行比较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利用综合气象适宜度指数得到的评价结果相比,等级完全相同和相差一个等级的占85%~90%,与研究区农业气象部门的监测公报也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可为玉米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相应的评价指标可在农业气象业务中推广应用。
- 李秀芬马树庆宫丽娟姜丽霞王萍
- 关键词:WOFOST模型玉米
- 近40年黑龙江省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被引量:4
- 2012年
- 利用黑龙江省1971~2008年近40年的冰雹日数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着重讨论了黑龙江省冰雹日数年代、年、季、月、旬、日际变化,地域分布特征及黑龙江省前后20年冰雹的变化趋势,得出了黑龙江省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有效遏制冰雹灾害的防御措施。
- 王秋京王春华马国忠吕佳佳宫丽娟曲辉辉王晾晾
- 关键词:冰雹农业生产
- 黑龙江省夏季低温指数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为了解近44年来黑龙江省夏季低温指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利用1971-2014年黑龙江省80个气象台站夏季日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观测资料,结合低温指数模型,通过趋势变化、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等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夏季低温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夏季平均低温指数呈减少趋势,夏季低温指数在20世纪80、90年代和21世纪初变化不明显,而2010s以来明显减少,夏季平均低温指数较春季小。气温从1980s升温以来,低温指数明显减少,夏季低温指数自1970s中期以来明显减少,低温指数序列突变开始于1983年前后,夏季低温指数变化与气温呈负相关。夏季低温指数存在18~32 a,6~14 a和4~8 a三个尺度的周期变化,其中18~32 a尺度非常稳定且具全域性,在1980s中期以前6~14 a尺度较为稳定,在1980s中期以后4~8 a尺度较为稳定,7~12 a尺度年周期变化最明显但有局域性(1980s中期以前),24~31 a尺度能量虽弱且具有全域性。夏季低温指数有26、8、和5 a的主周期,其中第一主周期为8 a,平均周期为5.5 a;第二主周期为26 a,平均周期为14.5 a。
- 田宝星吴双吴双陈晶杨帆宫丽娟
- 关键词:夏季小波分析突变检验
- 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主栽作物稳产类型区划被引量:10
- 2019年
-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利用黑龙江省1949~2012年产量资料,对单产稳产类型进行区划。利用WOFOST作物模型,结合RCP4.5未来情景资料模拟2017~2060年黑龙江省水稻、玉米、大豆的产量,对未来情景黑龙江省主栽作物进行单产稳产类型区划。结果表明:1949~2012年研究区域水稻单产的变异系数为0.44~0.78,玉米单产的变异系数为0.56~0.77,大豆单产的变异系数为0.26~0.58。未来情景下研究区域三大主栽作物高产稳产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高产不稳产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低产稳产区分布在北部和东部,低产不稳产区分布在北部和中部。
- 王萍李秀芬姜丽霞朱海霞宫丽娟姜蓝齐赵慧颖
- 关键词:气候变化区划
-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的黑龙江省玉米干旱风险评价被引量:12
- 2019年
-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玉米干旱风险区划,为农业防灾减灾和保障玉米安全生产提供参考,选取黑龙江省玉米主要种植区44个农业气象站1971-2017年气象资料及农业资料,划分玉米全生育期为玉米生长前期(出苗-抽雄),玉米生长后期(抽雄-成熟),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以水分亏缺指数确定不同生育期干旱指标,考虑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项要素,引入权重系数,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确定四个因子对灾害发生的不同影响程度,构建危险性评估模型,评估黑龙江省玉米干旱风险,并进行了干旱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在玉米不同发育期,干旱风险指数高值区均主要位于松嫩平原地区,其中,黑龙江西部地区为玉米干旱高风险区,中高值区分布在哈尔滨双城区以及绥化市肇东县。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区肇州、肇源、安达等地区为中等风险区。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三江平原地区以及黑河、伊春、牡丹江等地。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省玉米干旱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吴双姜丽霞姜丽霞宫丽娟李宇光吴英
- 关键词:干旱风险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