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官亚宜

作品数:75 被引量:31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生物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68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1篇虫病
  • 15篇原虫
  • 12篇棘球蚴
  • 12篇棘球蚴病
  • 9篇疟原虫
  • 9篇吸虫
  • 9篇吸虫病
  • 9篇寄生虫
  • 9篇恶性疟
  • 9篇恶性疟原虫
  • 8篇血吸虫
  • 8篇血吸虫病
  • 7篇基因
  • 7篇寄生虫病
  • 6篇药物抗性
  • 6篇疟疾
  • 6篇利什曼原虫
  • 5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 5篇绦虫

机构

  • 75篇中国疾病预防...
  • 6篇新疆维吾尔自...
  • 4篇浙江省医学科...
  • 4篇青海省地方病...
  • 3篇四川省疾病预...
  • 3篇甘肃省疾病预...
  • 2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河南省疾病预...
  • 1篇宁波市第二医...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装甲兵工程学...
  • 1篇喀什市疾病预...
  • 1篇阿坝州疾病预...
  • 1篇西藏自治区疾...
  • 1篇西藏自治区山...
  • 1篇江苏省寄生虫...

作者

  • 75篇官亚宜
  • 29篇伍卫平
  • 14篇汤林华
  • 14篇王立英
  • 10篇熊彦红
  • 8篇曾祥嫚
  • 8篇张国庆
  • 8篇周晓俊
  • 8篇韩帅
  • 7篇曹建平
  • 7篇丁玮
  • 5篇侯岩岩
  • 5篇周晓农
  • 5篇闻礼永
  • 5篇蔡辉霞
  • 5篇郑彬
  • 4篇王虎
  • 4篇付青
  • 4篇徐馀信
  • 4篇沈玉娟

传媒

  • 18篇中国寄生虫学...
  • 12篇中国病原生物...
  • 9篇中国血吸虫病...
  • 6篇中国卫生标准...
  • 4篇中国公共卫生...
  • 4篇国际医学寄生...
  • 4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国外医学(寄...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家庭医药(就...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1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7篇2015
  • 8篇2014
  • 8篇2013
  • 10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5
  • 3篇2003
  • 1篇2002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蛲虫病的诊断(WS469-2015)》标准解读
虫病的诊断》标准由六章组成,除第6章“鉴别诊断”为推荐性条款外,其余五章均为强制性条款。另外,标准附有4个资料性附录(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1个规范性附录(实验室检查).
闻礼永严晓岚官亚宜李理方悦怡俞丽玲
新疆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了解新疆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现状,为荒漠型流行区利什曼病传染源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4月在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卧托里格拉克乡采集既往黑热病患者及其家属静脉血,制作滤纸血片。以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1)为目的基因,采用巢式PCR检测滤纸血片中利什曼原虫特异性DNA片段,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滤纸血片110份,PCR阳性率为88.18%(97/110)。其中既往患者血样PCR阳性率为88.89%(40/45),既往患者家属血样PCR阳性率为81.54%(53/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p>0.05)。结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居民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率较高,须进一步研究无症状感染者在利什曼病传播中的作用。
陈凯官亚宜伍卫平韩帅伊斯拉音·乌斯曼赵俊凯赛尔侯岩岩茹孜古丽王莹郑灿军
关键词:无症状感染巢式PCR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进展及其对科技计划管理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介绍了建国以来中国科技体制的初步形成和发展,以及目前的局限,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详细介绍了本次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整合情况及组织管理形式。从项目管理、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和项目经费管理三个方面,大概介绍了改革对科研组织模式的影响。指出本次科技体制改革,从国家全局高度提出建议,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从源头解决目前科技体制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将对科研单位、科技工作者的管理和科技活动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王敏韩璐秦宇焦怡琳杨曦宋渝丹张莹陈亮张伟官亚宜何广学
关键词:科研管理
棘球蚴病严重程度的Meta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检索中国医院知识仓库、万方数据库、Pub 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自创建日期至2016年8月公开发表的关于棘球蚴病临床表现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7建立数据库,利用R 3.2.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计算棘球蚴病分型、脏器出现率、严重程度分级及其构成和病死率。结果共纳入165篇文献,总计18 613例患者。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和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分别占93.74%(17 447/18 613)、5.78%(1 076/18 613)。病灶出现率最高的脏器为肝(63.70%,11 857/18 613),其次为肺(24.13%,4 492/18 613)。棘球蚴病严重程度分为无症状、轻(中)症、重症,分别占6.17%(1 139/18 458)、66.12%(12 204/18 458)、27.71%(5 115/18 458),多房棘球蚴病的严重程度高于细粒棘球蚴病(χ2=164.560,P<0.05)。棘球蚴病术后1年病死率为0.83%(155/18 613),其中多房棘球蚴病术后1年病死率为2.27%(19/842),高于细粒棘球蚴病的0.70%(102/14 587)(χ~2=24.811,P<0.05)。提示棘球蚴病以肝为主要病灶器官,多房棘球蚴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均高于细粒棘球蚴病。
张梦媛王立英官亚宜伍卫平
关键词:棘球蚴病META分析
疟原虫抗药性相关分子标志的研究及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
目的(1)建立检测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K76T及Pfmdr1基因N86Y和D1246Y的点突变的方法;(2)了解我国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crt基因K76T及Pfmdr1基因N86Y和D1246Y的点突变特征及发生率;...
官亚宜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氯喹PFCRT抗药性抑制性消减杂交
文献传递
多重PCR技术检测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相关分子标志的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建立恶性疟原虫5个主要抗药性相关基因的单管多重PCR扩增方法,用于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分子标志检测。方法依据各基因参考序列,运用Primer Premier 5.0和Oligo6.0软件,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采用Hot Start Taq DNA聚合酶,设置递增延伸温度,对恶性疟原虫标准株(3D7、Dd2和HB3)、分离株(FCC1/HN、CMH/YN)、现场标本(来源于海南、云南和缅甸)、近缘虫种对照(间日疟原虫、伯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和牛源隐孢子虫)和空白对照(以H2O为模板)进行5个抗药性相关基因(包括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fcrt、多药抗性基因Pfmdr1、二氢喋酸合成酶基因Pfdhps、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Pfdhfr和三磷酸腺苷酶第6亚基基因PfATPase6)的单管多重PCR扩增,2%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扩增结果,测定扩增产物序列,并与参考序列(3D7株)比对。结果经电泳,恶性疟原虫标准株、分离株和现场标本的多重PCR扩增产物均可见5条目标条带。测序结果与参考序列比对,高度同源,最低同源性为98.5%。模板DNA量达0.1ng即满足扩增要求,近缘虫种对照和空白对照未见扩增产物。结论多重PCR技术实现了单管1次反应完成5个抗药性相关基因的扩增,该方法灵敏,特异性好,有助于提高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分子标志的检测效率。
张国庆汤林华官亚宜周水森郑彬黄芳武松刘燕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药物抗性单核苷酸多态性多重PCR
《钩虫病的诊断(WS439—2013)》标准解读被引量:1
2013年
钩虫病为WHO重点关注的“被忽视热带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钩虫病严重流行国家之一,据全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感染总人数约为3930万,钩虫感染率为6.12%。钩虫幼虫在人体移行发育及成虫在肠道寄生可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如钩蚴性皮炎、呼吸系和消化系统症状、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重者还可危及生命。钩虫病临床表现有时可不典型或不明显,易被忽略而导致漏诊或误诊,延误患者的治疗,因此迫切需要制定诊断标准予以技术规范。
闻礼永严晓岚官亚宜李理方悦怡
关键词:钩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人体寄生虫病公共卫生问题消化系统症状
寄生虫病所2002-2012年获批课题回顾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以下简称寄生虫病所)2002-2012年获批课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十年来,寄生虫病所共获得课题12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6项,占28.6%;省部级课题34项,占27%;国际合作课题36项,占28.6%;其他横向或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项,占15.8%。课题研究性质为基础研究32项,应用研究94项。获批课题负责人年龄以中青年为主,职称以正高和副高为主。
周晓俊官亚宜张敏琦熊彦红郑彬
关键词:科研管理
我国非青藏高原流行区囊型棘球蚴病聚类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对我国非青藏高原流行区囊型棘球蚴病以县(市、区、旗)为单位,进行综合评判并分类,了解该地区囊型棘球蚴病的流行特点及规律,为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2年全国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数据库中174个非青藏高原县(市、区、旗)囊型棘球蚴病调查资料,综合人群患病率、家畜感染率、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等指标,采用样本聚类法进行分析。结果 174个囊型棘球蚴病非青藏高原县(市、区、旗)可分为4类主要的空间分布区域。其中第一类区域包括3县,其人群患病率高,家畜感染率低,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低;第二类区域包括20县(市、区),其人群患病率低,家畜感染率高,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低;第三类区域包括39县(市、区、旗),其人群患病率低,家畜感染率低,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高,第四类区域包括112县,以上3个指标值均较低。结论聚类结果与我国囊型棘球蚴病非青藏高原地区流行区情况相符,4类地区的流行特点及地理分布可为该区域棘球蚴病防治工作的分类管理与指导提供依据。
曾祥嫚王立英伍卫平官亚宜房琦
关键词:囊型棘球蚴病聚类分析
2015年西藏措美县野外棘球绦虫犬粪污染调查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了解西藏山南地区野外棘球绦虫犬粪污染情况,为制定相关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年5月在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哲古镇哲古村周边按机械抽样法选取调查点,记录调查点坐标、犬粪数量、营地类型、牧场类型、地形分类、植被类型、地表覆盖类型、有无生活垃圾等信息,并计算调查点距村中心直线距离。采集调查点内犬粪样并应用粪抗原ELISA检测粪便的感染情况,应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Nemenyi多重比较法分析粪便污染分布特征。结果共选取79个调查点,有粪便分布的37个,共采集犬粪226份。ELISA检测结果显示,犬粪抗原阳性率为23.9%(54/226),粪便密度和阳性粪便密度均数分别为0.317 9个/100 m^2和0.075 9个/100 m^2,最大值分别为2.555 6个/100 m^2和0.555 6个/100 m^2。夏营地的粪便密度和阳性粪便密度分别为0.601 9个/100 m^2和0.157 4个/100 m^2,均高于非营地(0.170 2个/100 m^2和0.033 1个/100 m^2)(χ~2=18.248 4,P<0.01;χ~2=15.274 3,P<0.01);有生活垃圾的调查点的粪便密度和阳性粪便密度分别为0.679 0个/100 m^2和0.177 0个/100 m^2,高于无生活垃圾的调查点(0.130 3个/100 m^2和0.023 5个/100 m^2)(χ~2=34.634 7,P<0.01;χ~2=26.109 1,P<0.01);距村中心直线距离≥10 km的调查点的粪便密度和阳性粪便密度分别为0.403 7个/100 m^2和0.107 4个/100 m^2,高于距村中心直线距离<10 km的调查点(0.265 3个/100 m^2和0.056 7个/100 m^2)(χ~2=4.432 7,P<0.05;χ~2=4.045 5,P<0.05)。结论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野外棘球绦虫阳性犬粪污染严重,夏营地、有生活垃圾的区域、距村中心直线距离≥10 km的区域可作为今后棘球蚴病的防治重点范围。
牛彦麟伍卫平官亚宜王立英韩帅贡桑曲珍刚珠次仁旺旦益西丹增次仁曲珍格桑次仁吉米曲珠
关键词:棘球绦虫粪便污染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