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维杰

作品数:120 被引量:316H指数:10
供职机构: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9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1篇哲学宗教
  • 30篇文化科学
  • 8篇自然科学总论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82篇心理学
  • 77篇心理
  • 73篇理学
  • 40篇文化
  • 12篇品性
  • 10篇文化品性
  • 9篇道德
  • 8篇教学
  • 7篇知心
  • 7篇认知心理
  • 7篇认知心理学
  • 7篇视域
  • 7篇教育
  • 7篇科学心理学
  • 7篇积极心理
  • 7篇积极心理学
  • 6篇社会
  • 6篇教学模式
  • 6篇方法论
  • 6篇高校

机构

  • 94篇黑龙江大学
  • 27篇鲁东大学
  • 10篇吉林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泉州师范学院
  • 2篇牡丹江师范学...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哈尔滨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北省教育科...

作者

  • 119篇孟维杰
  • 9篇吕晓峰
  • 5篇马甜语
  • 4篇张晓书
  • 3篇葛鲁嘉
  • 2篇翟贤亮
  • 2篇路平
  • 2篇严明
  • 2篇赵丹
  • 1篇张宝歌
  • 1篇汪新建
  • 1篇陆开宗
  • 1篇武淑清
  • 1篇赵晓光
  • 1篇刘骏
  • 1篇谢念湘
  • 1篇王殿春
  • 1篇高淑艳
  • 1篇徐莉
  • 1篇宁凯

传媒

  • 9篇自然辩证法通...
  • 9篇阴山学刊
  • 9篇心理研究
  • 8篇心理学探新
  • 7篇心理科学
  • 7篇黑龙江教育(...
  • 5篇哲学动态
  • 5篇社会科学战线
  • 4篇南京师大学报...
  • 4篇林区教学
  • 3篇内蒙古师范大...
  • 3篇黑龙江高教研...
  • 3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教育探索
  • 2篇理论探讨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2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黑龙江教育(...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年份

  • 6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11篇2012
  • 9篇2011
  • 12篇2010
  • 9篇2009
  • 5篇2008
  • 10篇2007
  • 9篇2006
  • 10篇2005
  • 3篇2004
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方法论问题被引量:2
2009年
心理学文化转向的魅力在于为学界提供了研究与审视心理学与文化之间关系新视角,但随之而来的难题在于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现代性二元对立的无法超越性。它所带给心理学界的困惑远大于它自身拥有的魅力。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向,从对心理学向文化寻求外在的支持转向对心理学本身的文化品性的探新,从关注外在于人的文化或外在于文化的人转向对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层面。这种思维转向就是提出心理学文化品性探新。
孟维杰
关键词:文化转向方法论
从“无为”到“有为”: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与思考被引量:2
2021年
无论从个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的角度,校园欺凌都是危害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的消极行为。已有研究多是围绕欺凌者和受欺凌者进行的,缺乏从旁观者的视角来分析校园欺凌现象。欺凌者和受欺凌者是校园欺凌的主要角色,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固然很重要,而他们身边易被忽视的旁观者对欺凌行为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旁观者出于自身权益保障、责任扩散、道德推脱及社会环境的各方面顾虑,容易对欺凌行为置之不理,如果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教给他们一些调停欺凌的技能,使其敢于采取行动制止欺凌行为,或者给欺凌者造成心理和舆论的压力,这样对降低和预防欺凌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孙雨孟维杰
关键词:责任感道德意识
文化语境的逃离与回归——思想考古学视域下的心理学
2010年
将思想考古学这一方法论引入心理学,会带给学界审视和理解心理学视角的深刻转换。以思想考古学方法论为镜,通过对心理学概念系统、基本命题、逻辑推理、话语方式等进行"考古"分析,描述和解构其已有的话语形态,从中会发现和建构新的话语实践。心理学文化品性的揭示与凸显,为心理学中人的形象回归和对心理学科学的理性辩护与重新解读提供了逻辑前提与思想基础。
孟维杰
关键词:方法论文化语境
具身道德的认知转向与文化维度被引量:7
2020年
本文主张将具身认知引入道德中来,关注道德认知、身体和文化环境的动态交互作用。道德不再只有单纯的象征性或客观化的功能,而是加入自身行动体验的参与,这与传统道德的规范刻板完全不同。文章分析了具身、道德认知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要通过多种途径的道德实践来进行感悟与反思,增强个体的道德感受力。
孙雨孟维杰
关键词:道德认知社会文化环境
现代心理学自然科学品性探析被引量:3
2007年
心理学在一百余年发展历程中以研究方式的自然主义、研究风格的本体论、研究精神的简约性、研究理念因果性、研究方法实证性等理念和精神,建构起自然科学品性。尽管心理学长期以来获得了科学的名分与尊严,但是,它以对科学主义的执意追求,对理性精神的无限张扬,对本身研究生态效度的忽视,对逻辑语词的过于关注,导致现代心理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代心理学研究重心和空间的变化与转移,呼唤着心理学理解框架的重新建构,呼唤着重新理解奠基于文化土壤中的心理学。
孟维杰
关键词:现代心理学
我国地方课程的政策演化与发展策略被引量:3
2010年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要求,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要发展地方课程,应采取以下策略:更新观念,提升地方课程意识;国家课程体系应预留空间;地方行政部门和校长应大力支持;改革考试评价体制,促进地方课程发展。
武淑清孟维杰
关键词:地方课程课程政策
自卑补偿的自我观——与翟贤亮等同志商榷被引量:1
2013年
关于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体系,西方研究者通常将自卑作为其他心理变量的调节变量或影响因素而加以研究讨论,国内心理学工作者主要是从理论探讨和实证探索两个方面对自卑开展研究的。有研究者从自卑补偿分类体系中的补偿行为实施者维度提出他人补偿理论,作为补偿行为实施者的另一个元素。现从东、西方社会文化的自我观,他人补偿的"替代"方式和基于自我概念的他人补偿三个角度对他人补偿理论提出质疑,并针对自卑的补偿,结合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提出自卑补偿的自我观。
王磊孟维杰
关键词:自卑感社会文化自我概念
跨文化研究:心理学发展新契机被引量:4
2004年
西方心理学的缺陷在于其强硬立场和高傲姿态,拒绝包括文化在内的外来资源介入所带来的学术上借鉴;本土心理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西方心理学文化缺失不足,但又易于陷入封闭性和保守性,无力于拓展文化边界。跨文化研究以文化品格为前提,取文化比较之长,舍心理学无文化之短,有望为开辟心理学研究新视野、新方向和新途径提供契机。
严明孟维杰
关键词:跨文化研究西方心理学本土心理学
从“无身”到“有身”:认知观的逻辑线索与检讨被引量:9
2016年
本文主张具身认知思潮的演变其实是认知观的嬗变历程。认知观本身是有关身心关系的一种理解、诉求和主张。这种理解、诉求和主张表达了认知科学对身心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思路或尝试。遵循着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演变历程,可以窥见心智加工与身体之间关系的嬗变,即从分离到契合,这反映出认知科学在人类自身心智的信息处理研究的拓展,从文化层面,也折射出认知观背后文化意识的缺失、研究立场的不定、还原论风险及研究路向的变数等问题。
刘金忠孟维杰
关键词:身体心智文化自觉
明晰荣辱观心理机制 构建大学校园道德秩序
2010年
从心理学层面,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可归为道德主体向内的羞耻心和向外的荣誉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解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心理机制是重新审视荣辱观作为一种价值理性,它关于社会生活"应当怎样"的道德智慧与愿景表达的理论依据的理解。从这个层面来说,荣辱观能为今天的大学校园道德秩序和伦理生活重建提供方法论意义。
孟维杰吕晓峰
关键词:荣辱观心理机制道德秩序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