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一荣

作品数:36 被引量:33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次生
  • 6篇幼苗
  • 6篇森林生态
  • 6篇土壤
  • 6篇次生林
  • 5篇生理生态
  • 5篇生态系统
  • 4篇森林生态系统
  • 4篇雷达
  • 4篇激光
  • 4篇激光雷达
  • 3篇雨量
  • 3篇树种
  • 3篇水文
  • 3篇感器
  • 3篇传感
  • 3篇传感器
  • 2篇雨量计
  • 2篇樟子松
  • 2篇植物

机构

  • 3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湖南环境生物...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天津市气候中...

作者

  • 36篇孙一荣
  • 24篇于立忠
  • 24篇朱教君
  • 15篇张金鑫
  • 9篇刘利芳
  • 8篇闫巧玲
  • 7篇高添
  • 5篇杨凯
  • 5篇徐爽
  • 4篇王凯
  • 4篇宋立宁
  • 4篇郑晓
  • 3篇王利
  • 3篇李秀芬
  • 2篇王兴昌
  • 2篇周新华
  • 2篇李明财
  • 2篇徐爽
  • 2篇王绪高
  • 2篇王宗国

传媒

  • 8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辽宁林业科技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数据与计算发...
  • 1篇陆地生态系统...
  • 1篇2008年(...
  • 1篇2008年森...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8篇2009
  • 8篇2008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测量森林土壤壤中流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测量森林土壤壤中流的方法,属于森林土壤生态学研究领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借助土壤剖面,由壤中流集流槽、导流管与壤中流收集器组成,将集流槽嵌入土壤剖面不同层次的土体内,收集壤中流,通过导管将壤中流导入收集器中...
于立忠孙一荣张金鑫刘利芳王利
文献传递
光环境对胡桃楸幼苗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影响被引量:35
2010年
为了解胡桃楸幼苗对光的需求及适应规律,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研究了不同光环境处理(100%、60%、30%和15%自然光)条件下3年生胡桃楸幼苗(适应1年后)叶片光合能力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光强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春季,胡桃楸幼苗对光反应不敏感,夏季和秋季随着光强的增加,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均显著增加(P<0.05).光饱和点随光强的下降而降低(P<0.05),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在不同光环境下未发现显著差异.100%和60%自然光处理的幼苗相对生长率差异不显著,但是随着光强下降,相对生长率显著下降(P<0.05),为60%>30%>15%自然光处理.胡桃楸幼苗对不同的光环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同时,通过降低光饱和点和减少碳积累,也能适应15%~30%自然光环境.
王凯朱教君于立忠孙一荣张金鑫
关键词:胡桃楸光适应次生林
森林枯落物的水源涵养功能
桔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过程和生态功能发挥的蓖要环节之一,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枯落物层作为森林水文功能的第2作用层,在截持降雨、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等方...
孙一荣朱教君于立忠张金鑫
关键词:森林枯落物水源涵养林
三北防护林碳汇贡献分析及碳汇能力提升对策
人类使用化石燃料进行工农业生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O2及毁林等是引起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而森林作为陆地最大的光合作用系统将大气中CO2吸收并固定在树木与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CO2浓度.因此,造林、再造林成为国际核减碳排放...
朱教君郑晓孙一荣杨凯闫巧玲张金鑫高添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固碳
不同光环境对红松幼苗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1
2009年
应用Li-6400P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于生长季(8月)测定了4种模拟光环境(100%、60%、30%和15%自然光强,分别记为FI、II、LI和WI)和3个实际光环境(林窗、林下和林缘,分别记为G、U和E)下3个苗龄红松(Pinus koraiensis)针叶气体交换参数和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以及单位叶面积叶绿素(Chl)含量和比叶质量(LMA)的变化。结果表明:3年和5年生红松在II和LI处理间的Pn基本一致,且均高于FI的Pn;7年生红松在FI处理下的Pn高于其他处理的Pn,各处理的Pn峰值均出现在13:00。3年和5年生红松在LI处理下的最大光合速率(Amax)和暗呼吸速率(Rd)均高于全光FI处理。随光强降低,LMA呈下降趋势,说明红松通过改变LMA的方式适应光环境的变化。3年和5年生红松II处理与G处理间的光合生理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LI和WI处理与E处理间同样如此,说明光环境模拟很好地反映了实际的光环境。通过对红松针叶生理生态指标的可塑性分析,得出3种不同苗龄红松可塑性的大小顺序为3年>5年>7年。表明随树龄增大,红松的需光性增加;3年和5年生红松在全光30%~60%条件下生长较好,7年生红松则是在全光下生长最好。
孙一荣朱教君于立忠闫巧玲王凯
关键词:光强净光合速率光合参数
一种测量森林土壤壤中流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测量森林土壤壤中流的方法,属于森林土壤生态学研究领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借助土壤剖面,由壤中流集流槽、导流管与壤中流收集器组成,将集流槽嵌入土壤剖面不同层次的土体内,收集壤中流,通过导管将壤中流导入收集器中...
于立忠孙一荣张金鑫刘利芳王利
辽东山区水源涵养林群落结构的分析与评价被引量:6
2010年
为探索水源涵养林林分结构的最佳配置模式,针对辽东山区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的天然次生林,选取了6个小班,设立18块标准地作为典型林分类型的代表进行群落结构分析。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分析评价了不同林分类型的群落结构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中中龄林的水源涵养能力高于近熟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胡桃楸混交林的水源涵养能力高于柞树混交林的水源涵养能力;水源涵养能力的大小与枯落物厚度成正比。
郝姣姣吴祥云孙一荣
关键词:水源涵养林群落结构水源涵养能力层次分析法
森林干扰对更新幼苗生理生态的影响综述
干扰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影响因素,与森林更新是极为重要的生态过程。干扰发生后,使森林中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引起有效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对更新的植物和更新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森林干扰对更新幼苗和幼苗生理生态的研究进...
孙一荣朱教君于立忠
关键词:生理生态幼苗
文献传递
东北次生林主要树种比叶面积对光照强度的响应被引量:31
2009年
通过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15%透光、30%透光、60%透光、全光)东北次生林主要树种(红松、红皮云杉、胡桃楸、水曲柳和黄波罗)的比叶面积,探讨了不同树种对光照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比叶面积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常绿针叶树种与落叶树种之间差异显著(P<0.001),指示不同功能型树种存在不同的生存策略;随着光照强度降低,所有树种比叶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弱光照(15%)和低光照(30%)相对于全光和中光照(60%)差异显著(P<0.05);不同树种比叶面积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幅度明显不同,且变化最显著的光照区域也有所不同;不同年龄红松比叶面积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幅不同,4年生幼苗对光照响应则更为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树种均能通过改变叶形态来适应光照条件的变化,在低光条件下通过增加单位质量叶面积,提高叶片光捕获能力;但各树种对光照强度变化的不同响应则表明树种之间不同的光适应机制,这对森林生态系统内部树种的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年龄较小的幼苗对光照的强响应指示其在植物更新过程中叶片水平上生理生态学机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李明财朱教君孙一荣
关键词:次生林比叶面积光照条件光适应
以“塔群”为核心的“立体-全息”森林生态系统信息化观测研究方法体系
2023年
当前森林生态学研究在时空尺度上朝着更宏观和更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传统的观测研究方法或模式已不适合现代森林生态学研究的需求。尤其是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当前森林生态观测科研范式亟需变革。本文基于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科尔塔群”,提出以塔(群)为核心的“天-空-塔-地”一体化观测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主/被动星载遥感(天)、无人机+激光雷达+多/高光谱传感器的近地面遥感(空)、塔群或单塔(塔)、长期固定样地群(地);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自动获取、传输、运算、分析与展示,形成“立体-全息”森林生态系统信息化观测研究方法体系。该研究方法体系旨在促进森林生态学或生态系统生态学、林学等领域知识创新,探索科研范式变革提供实现途径;并为地理学、遥感科学和边界层气象学等学科提供参考。
朱教君高添高添孙一荣张金鑫刘志华孙一荣卢德亮孙涛刘志华于立忠杨凯宋立宁郑晓王绪高闫巧玲梁宇杨凯刘利芳宋立宁刘华琪郑晓李秀芬王绪高王庆伟
关键词:全息激光雷达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