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繁岭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教育
  • 3篇留日
  • 3篇留日学生
  • 2篇主义
  • 2篇留学
  • 2篇南京政府时期
  • 1篇帝国
  • 1篇帝国主义
  • 1篇独裁
  • 1篇对日外交
  • 1篇学史
  • 1篇战时
  • 1篇政府
  • 1篇中国学
  • 1篇日本帝国
  • 1篇日本帝国主义
  • 1篇善恶
  • 1篇善恶观
  • 1篇中日关系
  • 1篇中日关系史

机构

  • 9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聊城市委党校

作者

  • 9篇孔繁岭
  • 2篇于杨
  • 1篇魏梦太
  • 1篇申在文

传媒

  • 2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历史档案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抗日战争研究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知识分子与...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南京政府前期的留美教育
<正>中国近代留美教育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洋务运动时期为起步时期,120名留美幼童,打开了中国学子负笈美洲的航线。然而中途的提前撤回,使刚刚兴起的留美事业夭折。20多年后的清末民初之际,以庚款留学为主,各地赴美人数大增...
孔繁岭
文献传递
中国善恶观的演变与前瞻被引量:3
2007年
中国伦理善恶观念从古至今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并经历过一次次关于善恶起源、义利之辨、志功问题、修养途径的论争。中国传统文化善恶观中优秀的积极的成分,可以克服工业文明带来的非人化、工具化倾向,提供精神上的警示和指导。展望“全球伦理”中的善恶观,人类将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取得共识:善待自然,善待他人,推动和平与发展等。
孔繁岭魏梦太
关键词:善恶观
重评陈独秀晚年的民主观被引量:2
2006年
晚年的陈独秀,通过对斯大林错误的反思,认为资产阶级民主有借鉴价值,主张借鉴资产阶级民主,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制,从而形成新的社会主义民主观。其见解不是他思想的倒退,而是对马列主义民主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孔繁岭于杨
关键词:民主独裁
留日学生与南京政府时期的对日关系
在中国近代史上,留日学生与留美、留欧学生有着人数多、政治性强、双重日本观等不同的特点,由此决定了他们在中国对日关系中,尤其是南京政府时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南京政府时期中日关系的主要...
孔繁岭
关键词:留日学生南京国民政府日本帝国主义南京政府时期对日外交中日关系史
文献传递
留日学生在南京政府中的地位及对中日政策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南京政府时期,留日归国学生掌握了主要权力。从党权上看,在此期的国民党五届中央执委会中,留日生占委员的近1/3,占常委的一半以上。从政权上看,在1928.10-1946.5的政府委员中,留日生占52.4%;在1928-1949年15人次行政院长者中,9人次为留日者;在外交部长中,基本呈日、美、欧留学生三分天下之势,其中留日者独占鳌头。从实际作用看,先后掌握过对日外交实权者如黄郛、张群、戴季陶、何应钦等,多是留日学生。留日学生的双重日本观,对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制订产生了重要影响。
于杨孔繁岭
关键词:留日学生
近代山东留美生的影响
中国近代山东留美学生,总体上看人数不多(估计约有500名左右),但由于他们造诣较深,又在海外接触了资本主义的新思想,使其回省后,不仅带来新的技术,而且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这对中国及山东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教...
孔繁岭
关键词:留美学生资本主义思想教育领域
南京政府时期的留德教育被引量:2
2006年
孔繁岭
关键词:南京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教育情况中国学留学史
简论中国近代留日学生的特点被引量:7
2007年
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留日学生与留美、留欧学生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是:1.人数最多,大体7万人左右,为其他各国留学生总和的近2倍;2.政治性强,多学军事政法,好译西书和从事政治运动;3.双重日本观,日本先进文化的熏陶和侵略政策的刺激,使留日学生常常处于对日既爱又恨的矛盾之中;4.对两国关系影响最大,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仅充当了反日斗争的先锋,而且掌握南京政府对日外交的实权,由此决定了对日关系中的妥协和抵抗的双重政策。
孔繁岭申在文
关键词:留日学生
抗战时期的中国留学教育被引量:8
2005年
七七事变后,主要激于爱国义愤,欧美留学生的近半,关内留学生的几乎全部,毅然回国,投入抗战洪流之中,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另有2500名左右滞留海外。战时,鉴于外汇的紧缺和战后的需要,国民政府留学政策经历了前严后松的变化,约有1500名学子被派赴海外,主要前往美英。与此同时,沦陷区各伪政权积极推行留日奴化教育,连同台湾,约有1.8万人前往敌国。整个抗战时期,这两万余名在海外的学子,情况各异,总体上说较为艰难。然而多能刻苦攻读,故成绩斐然,对抗战的胜利和世界科技的进步、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孔繁岭
关键词:抗战时期留学教育爱国主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