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脉耕

作品数:251 被引量:4,948H指数:38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7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8篇医药卫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1篇疾病负担
  • 51篇死亡率
  • 30篇血管
  • 29篇疾病负担分析
  • 24篇心血管
  • 23篇慢性病
  • 20篇健康
  • 19篇血管疾病
  • 18篇伤残调整寿命...
  • 17篇肿瘤
  • 17篇患病代价
  • 16篇心血管疾病
  • 15篇污染
  • 15篇归因
  • 11篇血管病
  • 11篇死因
  • 10篇血压
  • 9篇糖尿
  • 9篇糖尿病
  • 9篇空气污染

机构

  • 238篇中国疾病预防...
  • 21篇中国医学科学...
  • 9篇北京大学
  • 7篇北京市疾病预...
  • 7篇山东省疾病预...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广东省疾病预...
  • 5篇中南大学
  • 4篇福建省疾病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天津市疾病预...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大学肿瘤...
  • 4篇宜昌市疾病预...
  • 4篇中华预防医学...
  • 4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北京大学第一...
  • 3篇湖南省疾病预...
  • 3篇暨南大学

作者

  • 243篇周脉耕
  • 80篇王黎君
  • 75篇殷鹏
  • 49篇刘韫宁
  • 48篇刘江美
  • 43篇刘世炜
  • 41篇曾新颖
  • 37篇李镒冲
  • 33篇由金玲
  • 28篇齐金蕾
  • 23篇王丽敏
  • 22篇董文兰
  • 22篇黄正京
  • 21篇毛凡
  • 21篇姜莹莹
  • 20篇赵振平
  • 20篇张梅
  • 19篇杨功焕
  • 19篇于石成
  • 14篇杨静

传媒

  • 64篇中华流行病学...
  • 44篇中华预防医学...
  • 22篇疾病监测
  • 22篇中国慢性病预...
  • 9篇中国公共卫生
  • 8篇中华疾病控制...
  • 5篇中国工业医学...
  • 5篇中国循环杂志
  • 5篇中国卫生统计
  • 4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中国健康教育
  • 3篇中华肿瘤杂志
  • 3篇中国卫生信息...
  • 3篇环境卫生学杂...
  • 2篇卫生研究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2篇地球信息科学...
  • 2篇伤害医学(电...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年份

  • 2篇2024
  • 16篇2023
  • 20篇2022
  • 28篇2021
  • 19篇2020
  • 19篇2019
  • 17篇2018
  • 19篇2017
  • 19篇2016
  • 22篇2015
  • 6篇2014
  • 8篇2013
  • 7篇2012
  • 6篇2011
  • 10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2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气PM_(2.5)长期暴露对健康影响的队列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6年
大气PM_(2.5)污染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全球热点问题。长期暴露于大气PM_(2.5)污染与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密切相关,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但不同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是评价大气污染慢性效应的重要方法。该文从暴露估计方法、健康效应评估两方面综述了大气PM_(2.5)长期暴露对健康影响的队列研究进展,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开展此类研究的建议。
梁锐明殷鹏周脉耕
关键词:大气细颗粒物队列研究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天津市可吸秒颗粒物与城区居民每日死亡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被引量:23
2010年
目的研究天津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与城区居民每日死亡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收集天津市城区2005-2007年空气污染数据、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及每日死亡人数,采用广义相加模型,控制长期和季节趋势、气温和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及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等气态污染物的影响,分析天津市PM10与居民每日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大气PM10与人群每日非意外死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问显著相关。PM10浓度每升高10gg/m^3,人群每日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分别增加0.45%(0.21~0.69)、0.60%(0.29~0.91)和0.82%(0.04~1.61)。结论天津市大气PM10污染与城区居民每日死亡显著相关,尤其是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
张衍燊周脉耕贾予平胡以松张金良江国虹潘小川
关键词:空气污染时间序列分析颗粒物
1990~2015年中国省级行政区医疗可及性和质量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医疗可及性和质量(healthcare access and quality index,HAQ)是反映医疗系统及时、有效地发现、管理、治疗从而避免疾病死亡能力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比较2015年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的HAQ指数差异,同时分析1990~2015年期间中国疾病间、省级行政区间HAQ指数及其变化幅度的差异.2015年中国HAQ指数为74.2分,高出全球平均水平20.5分;中国HAQ指数与其期望值仅相差1.2分,此差距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1分).1990~2015年中国在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计划免疫性疾病(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麻疹)、通过常规手术治愈的疾病(阑尾炎和腹股沟、股骨和腹部疝)、孕产妇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和医疗副作用表现出较高的HAQ.2015年北京、澳门、上海等9个省级行政区的HAQ指数达到80分以上;西藏、青海、贵州、新疆和云南的HAQ指数最低;且处于高和中高社会人口发展水平的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其HAQ指数均高于其相应的期望值.1990~2015年中国HAQ指数增长49.30%,其中长幅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为新疆、江西、云南和陕西,均超过55%;长幅最小的省级行政区为西藏、香港和澳门.研究表明,1990~2015年间,中国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在不同疾病领域、不同省级行政区表现出的医疗可及性和质量及其改善程度差异较大.
曾新颖王黎君殷鹏刘韫宁刘江美由金玲周脉耕
关键词:中国省级行政区
影响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第二原发肿瘤特点分析
2020年
目的分析影响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第二原发肿瘤特点,探讨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173例已经发生死亡并且死亡原因已知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相关死亡信息,分析淋巴瘤患者的根本死因和死于第二原发肿瘤患者的特点,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影响因素。结果1173例淋巴瘤患者中,死于淋巴瘤原发病935例(79.7%),死于第二原发肿瘤94例(8.0%),死于其他各类疾病144例(12.3%)。在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217例淋巴瘤患者中,根本死因为第二原发肿瘤38例(17.5%)。在生存时间超过10年的60例淋巴瘤患者中,根本死因为第二原发肿瘤17例(28.3%)。94例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患者中,死于肺癌31例,胃癌15例,肝癌13例,胰腺癌9例,结直肠癌6例,第二原发淋巴瘤6例,其他类型肿瘤14例。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确诊时的年龄、一线治疗效果和是否进行胸部或纵隔区放疗与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一线治疗效果(P=0.030)和是否进行胸部或纵隔区放疗(P=0.039)是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第二原发肿瘤是影响淋巴瘤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风险显著增加。一线治疗的效果和接受胸部或纵隔区放疗是淋巴瘤患者死于第二原发肿瘤的独立影响因素。
韩森刘卫平米岚季新强方健刘江美殷鹏王黎君周脉耕朱军
关键词:淋巴瘤
慢性病防控资源范畴与分类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12年中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达533/10万,占全部死亡的86.6%[1]。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5)显示,2015年中国慢性病导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为2.8亿人年,占总DALY的81.3%[2],慢性病严重吞噬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加强慢性病防控尤为重要。卫生资源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
董文兰杨静徐婷玲张伟伟李程跃龚丹陈政周脉耕
关键词:慢性病
山东省各地市心血管疾病负担现状及应对情况评价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了解山东省各地市心血管疾病负担现状及应对情况,为政府部门针对性制定心血管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考国家心血管健康指数的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包含5个维度52个指标的山东省分市心血管健康指数体系,对各指标进行同向化、标准化、百分化、加权求和等处理,计算各地市各个指标得分的加权合计总分,得分越高表现越好。本研究采用山东省分市心血管健康指数体系中A维度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和E维度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评价各地市心血管疾病负担现状及应对情况。采用SAS 9.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从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维度来看,威海(20.67分)得分最高,聊城(0.01分)得分最低,排名前5位的地市为威海、淄博、烟台、青岛和东营,排名后5位的地市为聊城、德州、菏泽、泰安和临沂。从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维度来看,东营(11.03分)得分最高,菏泽(0.27分)得分最低,排名前5位的地市为东营、莱芜、济南、威海和青岛,排名后5位的地市为菏泽、日照、德州、泰安和滨州。从心脑血管疾病流行情况具体指标来看,权重最高的总心血管病早死概率方面,青岛市最低,为5.49%,菏泽市最高,为9.10%。从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维度具体指标来看,威海市在危险因素干预政策方面表现最好,临沂市在慢性病保障政策方面表现最好,莱芜市卫生投入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最高(5.55%),青岛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好(23.40%),济南市疾控人员配比(1.91/万人)、东营市全科医生数占比(3.53/万人)较其他地市更好。结论山东省各地市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及应对能力不尽相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市整体心血管健康状况和应对情况较好,各地市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与服务能力每一个具体指标都存在着进步的空间,各市应关注弱项,为将来的心�
张丙银唐俊利鹿子龙楚洁徐春晓郭晓雷徐爱强姜莹莹毛凡周脉耕
关键词:综合指数法
土壤背景硒含量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关联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壤背景微量元素硒含量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联,为研究土壤背景硒含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提供科学证据。方法收集整理2013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资源等相关指标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壤背景硒含量数据。应用广义相加模型探讨土壤背景硒含量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系,使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义相加模型结果显示,土壤背景硒含量与总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存在“N”型非线性关系,其中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存在倒“V”型非线性关系,与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存在“N”型非线性关系;土壤背景硒含量与脑血管疾病中的缺血性卒中死亡率存在倒“V”型非线性关系,与出血性卒中死亡率存在“V”型的非线性关系,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土壤背景硒含量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非线性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土壤背景硒含量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非线性关联为研究硒与心脑血管疾病关联的机制提供了科学线索和新的思路。应关注地区间土壤背景硒含量的差异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系,进一步探索硒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向祥龙王琦琦徐成东李俊琦周脉耕胡池于石成
关键词:硒含量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广义相加模型
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被引量:203
2020年
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之一,是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是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强调高血压防线前移,面向全人群,包括健康人群、高血压易患人群和高血压患者,制订了血压健康管理路径和评估体系,提供全方位的血压健康管理服务指导,内容包括健康信息收集、筛查评估、膳食指导、运动干预、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简洁明了,便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健康管理工作者及社会大众践行。该规范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促进高血压防控工作的规范化。
胡盛寿韩雅玲蔡军孙英贤李玉明张伟丽卜培莉陈芳陈晓平陈有仁崔兆强范超群冯磊冯雪冯颖青高超郭建军郭子宏姜一农李静李萍李伟梁立荣刘蔚马文君马云牟建军庞宇齐玥任明宋崇升孙刚陶军田刚汪道文汪芳王梅王伊龙吴寿岭谢良地徐新娟阎浩杨宁杨月欣尹新华于仁文余静袁洪岳伟华曾春雨曾强张坚张亮清赵冬赵慧辉郑哲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疗法
死亡率差别分解法在冠心病死亡率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37
2005年
周脉耕王黎君黄正京马杰民杨功焕
关键词:冠心病死亡率分析
中国18~65岁居民腰围动态变化与高血压发病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2023年
目的了解中国18~65岁居民腰围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1993—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构建前瞻性动态队列,选择其中参与≥2次调查且在第1次调查时无高血压的9980名排除腰围异常值的18~65岁非孕妇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以1997—2015年作为随访时间,新发高血压为随访结局,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腰围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结果中国9980名18~65岁居民在随访期间观察到新发高血压事件3132例,发病密度为32.60/1000人年;基线正常腰围、中心性肥胖前期和中心性肥胖居民在随访期间分别观察到高血压事件1983、496和653例,发病密度分别为26.71/1000人年、45.78/1000人年和59.45/1000人年;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吸烟情况、是否现在饮酒、总体力活动水平、脂肪供能比、基线患慢性病情况、基线腰围、入列年份和出列年份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围增量每增加1 cm,居民的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1.7%(HR=1.017,95%CI=1.011~1.024);腰围增量≥5 cm居民高血压发病风险较腰围增量<0 cm居民增加29.5%(HR=1.295,95%CI=1.130~1.484);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腰围增量从4.9 cm开始高血压发病风险呈上升趋势;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吸烟情况、是否现在饮酒、总体力活动水平、脂肪供能比、基线患慢性病情况、入列年份和出列年份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围由正常转为异常和持续异常居民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较腰围持续正常居民增加27.2%(HR=1.272,95%CI=1.117~1.449)和77.5%(HR=1.775,95%CI=1.546~2.038);腰围由正常转为异常和持续异常男性居民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较腰围持续正常男性居民增加19
郭凯明伊娜赵振平姜莹莹蒋炜周脉耕
关键词:高血压发病腰围前瞻性队列研究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