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恺

作品数:18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建筑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3篇历史地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篇城市
  • 2篇智慧城市
  • 2篇人口
  • 2篇生态修复
  • 2篇乡村
  • 2篇历史文化
  • 2篇决策支持
  • 2篇决策支持系统
  • 2篇公众
  • 2篇公众参与
  • 2篇规划师
  • 2篇城乡
  • 1篇地城
  • 1篇侗寨
  • 1篇研究方法
  • 1篇研究方法论
  • 1篇义务
  • 1篇义务论
  • 1篇英语
  • 1篇优劣势

机构

  • 18篇湖南大学
  • 3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城市规划...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18篇周恺
  • 3篇何婧
  • 1篇王德
  • 1篇魏宗财
  • 1篇吴磊
  • 1篇罗震东
  • 1篇柴彦威
  • 1篇席广亮
  • 1篇牛强
  • 1篇何婧
  • 1篇张赫
  • 1篇闫岩
  • 1篇朱良骏
  • 1篇张超

传媒

  • 3篇现代城市研究
  • 2篇规划师
  • 2篇城市规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华中建筑
  • 1篇热带地理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城市交通
  • 1篇高校招生(高...
  • 1篇西部人居环境...
  • 1篇2018中国...
  • 1篇2017中国...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传统聚落中的资源共享、治理模式及现代重构——以芋头侗寨为例
2024年
为了追溯人类聚落中“共享”活动的源流,以湘西芋头侗寨为典型案例,对传统聚落中资源共享的治理模式进行解析。首先,从“经济互惠”“社群合作”和“空间营建”角度,相关文献指出共享活动是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芋头侗寨的案例揭示了传统聚落中共享行为的动因机制、资源类型及相关制度的建立与维护;再次,传统社群中的共享必须依托有效的“共享制度”设计和供给,形成明确的“正负向激励机制”,才能成功构建并维系社群的“共享文化”。最后,原生共享文化可以通过嵌入式、搭接式和传承式现代重构,发掘传统聚落的地方治理和传承智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格局。
何婧何婧周恺汤爽爽
关键词:共享资源乡村治理侗寨
数字赋能城市更新下的业态导入及空间生产——以长沙丰盈西里的“网红空间”为例
2024年
本文介绍长沙丰盈西里的城市更新经验,总结其在完成物质空间环境改造之后,通过选择性地导入商铺激活商业空间,并借助网络热度积聚来构建“网红空间”的历程。研究访谈和调研了业态特征和各类人群主张,并利用网络大数据解析虚拟空间中相关消费观念、集体审美和空间想象的生成。研究发现:丰盈西里利用了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传播弥补了旧城街巷的可见度缺陷;找到了迎合当下消费者需求和审美的业态定位和空间特质;在经营者、社区、消费者主动或被动信息扩散和共享中,通过数字蜂鸣效应成功地培养和营造了消费场景;利用打卡式消费行为聚集了消费人气并激活了商业空间。在数字赋能的城市更新实践中,丰盈西里的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性空间的关系是密切而复杂的,三者在虚拟和实体空间之间互动,网红空间通过对消费空间的集体审美和空间想象完成了新的消费空间生产,实现旧城商业活力的复兴。
周恺曾文菁张海涛
关键词:城市更新
历史文化空间智慧治理框架研究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协同式的历史文化空间智慧治理框架,希望利用相关信息技术的智慧介入,更好地开展历史文化空间的信息数据共享管理、智能决策支持、在线监管、公众参与及可视化展示工作。框架运用多样的信息技术、融汇多种相关基础数据、...
何婧周恺
关键词:智慧城市决策支持系统公众参与
文献传递
空间正义视角下乡村权的概念框架与比较研究
2022年
“乡村权”概念是近年空间正义研究在乡村地域进行理论延伸与实践检验的新领域,其通过揭示以土地为空间媒介的乡村权利剥夺现象,批判性分析乡村空间资源分配和空间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非正义问题。延续激进地理学视角,文章聚焦“乡村土地”与“村民身份”两大问题,基于突尼斯、印度、黎巴嫩等南方国家,以及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北方国家的案例,揭示村民在生产、生活及意识层面所处的非正义境况(即“被迫非农化”),并探寻村民为寻求空间正义所采取的个人或集体抗争方式(即“自发再农化”)。通过案例比较发现:1)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乡村案例表现出的被迫非农化现象具有共性,其本质都是资本剥削导致的乡村土地和村民身份被剥夺;2)南方和北方国家的自发再农化手段存在差异,南方国家的村民主要采取法律途径或极端方式,北方国家则依托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保障与自下而上的地方能力建设。进而,归纳出乡村权三大内涵,即“占有权(拥有农地并进行农业生产)”“定居权(以村民的生活方式生活在乡村)”“参与权(自主决定是否非农化)”。最后,建议在中国乡村振兴中,通过科学知识共享、社区学习与合作等方式提升村民自身能力,实现村民在乡村空间占有、定居、参与的权利和自由,回应国家提升“农民主体地位”的号召。
戴燕归周恺
关键词:农民主体地位
历史文化空间智慧治理框架的构建与应用被引量:8
2018年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协同式的历史文化空间智慧治理框架,希望利用相关信息技术的智慧介入,更好地开展历史文化空间的信息数据共享管理、智能决策支持、在线监管、公众参与及可视化展示工作。框架运用多样的信息技术、融汇多种相关基础数据、耦合多方参与主体,推动智慧治理在历史文化空间保护工作中应用普及,进而推进规划编制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主体的变革。最后,文章通过示例系统的介绍,讨论了框架的技术实现路径,及其在当前规划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何婧周恺周子乔
关键词:智慧城市决策支持系统公众参与
高速铁路对城市群城际交通可达性格局的影响——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被引量:2
2022年
高速铁路发展会影响城市群城际交通的可达性格局。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定量分析乘高铁和自驾车两种城际出行方式下县级及以上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及变化。首先,利用列车运行时刻表信息和百度地图导航数据,建立旅行时间测算模型。其次,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WATT)、潜能可达性(PA)、日可达性(DA)指标评估城际交通可达性基本特征。通过比较乘高铁和自驾车的可达性格局差异,总结高铁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最后,从时间节省和出行便捷的角度出发,筛选高铁出行快捷优势区域。主要结论包括:1)从各城市WATT,PA,DA值变化上看,长三角大部分地区的城际交通通达水平因高铁建设而明显提高;2)自驾车交通可达性呈现以太湖为中心的圈层格局,乘高铁出行的交通可达性呈现沿京沪、宁杭高铁的高值廊道向两侧递减扩散的格局;3)高铁在普遍提升长三角地区城际交通可达性的同时,也扩大了城市间的可达性差异,强化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周恺杜彬王文欣闫岩张超
关键词:城际交通可达性高速铁路自驾车长江三角洲
精明收缩理念下的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修复实施路径设计——以冷水江锡矿山为例被引量:4
2023年
资源型城市通常面临环境恶化、景观破碎、生态流动性受阻等问题,生态系统亟需修复;同时,其作为收缩城市的重要类型之一,人口外流、经济衰退导致大量用地废弃与房屋空置,低效的用地亟需调整。以冷水江市锡矿山为例,本文将传统生态安全格局修复范式引入到收缩城市空间治理工作中,以电流密度计算结果得到的关键生态流路径和障碍点作为分期修复的依据,结合实际土地利用情况制定分区分期收缩计划,对关键障碍点进行再利用设计策略思考并检验修复效果。将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和资源型城市空间收缩治理相结合,整合“生态分析—政策研究—规划设计”探索符合资源枯竭城市分步式生态修复路径,及其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分期、有序地实现精明收缩和地理设计方法。
黄一凡周恺涂婳戴燕归刘化高
关键词:资源枯竭生态修复
非理想虹膜图像预处理算法研究
生物识别技术逐渐取代传统身份认证方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虹膜识别技术因其稳定性、唯一性、防伪性和易采集性等优点在国防、金融管理、政府部门、安防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前虹膜识别依然只能在理想环境下达到...
周恺
关键词:虹膜图像边缘检测阈值分割
文献传递
合肥市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优劣势评价
2024年
公共交通的出行优劣势会影响其分担率,利用开放地图数据,构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优劣势评价模型,并以合肥市为例,通过出行成本指数、公交出行与自驾出行成本差距指数、公交出行时间效率比和公交出行换乘指数的计算,对比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出行成本,评价公共交通出行效率,定量分析公共交通网络服务的优劣势,得出的结论可为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效率和公平性提供建议。
张旭阳王文欣周恺
关键词:交通规划
人口-土地协调视角下的湖南省主体功能区优化探索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主体功能区对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战略引领作用,为了应对人口和用地的紧缩发展新趋势,有必要对主体功能区实施进行回顾评价,并针对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方法】本文运用人口普查和土地调查数据,探究湖南省区县人口-土地的增长/收缩时空演变规律,定量分析2010—2020年区县人口-土地的协调关系,结合《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年)总结主体功能区框架下的人地变化特征,并对比规划实现情况,探讨未来主体功能区的优化发展方向。【结果】研究发现:①2010—2020年,湖南省各区县城镇常住人口增长/收缩差异化发展特征明显,全省城镇建设用地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率呈下降趋势;②2010—2020年区县人口和土地不平衡现象普遍,大量的区县存在人多地少(集约型发展)与人少地多(宽松型发展)两种不匹配趋势,既存在城镇常住人口增长滞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区县,也存在城镇常住人口增长略快于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区县。③《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自2012年实施以来,虽然体现出引导人口和土地协调发展的作用,但各区县城镇人口和土地发展仍然存在与所属主体功能区发展目标相违背的情况。【结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主体功能区进行优化方案探索。一方面,人口-土地协调视角下,各类主体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都可能存在多种发展情景,有必要进一步细化类型划分,提出湖南省各区县多类型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主体功能区类型与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常住人口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未来的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结合数据分析得出人口和土地增长关系,从人地协调发展视角对主体功能区提出优化路径。
周恺张旭阳夏依宁张瑞霞曾鹏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