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晓梅

作品数:19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工业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道家
  • 2篇身份
  • 2篇生态批评
  • 2篇诗歌
  • 2篇文化
  • 2篇文学
  • 2篇肯尼斯·雷克...
  • 1篇道德经
  • 1篇道家思想
  • 1篇独化
  • 1篇英语
  • 1篇英语文学
  • 1篇犹太
  • 1篇语料
  • 1篇语料库
  • 1篇语文
  • 1篇语文学
  • 1篇原籍
  • 1篇少年
  • 1篇身份书写

机构

  • 9篇北京工业大学
  • 5篇北京外国语大...

作者

  • 11篇吴晓梅
  • 1篇贺霞
  • 1篇张剑
  • 1篇张燕
  • 1篇王佩雪
  • 1篇王丹
  • 1篇常瑞

传媒

  • 2篇当代外国文学
  • 2篇世界文学评论...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海外英语
  • 1篇外国语文
  • 1篇英美文学研究...
  • 1篇重庆第二师范...
  • 1篇外文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追寻“物自性”:叶维廉与道家现代主义的形成被引量:1
2018年
美国现代诗歌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已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但是道家思想在里边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一个人们并不太清楚的问题。叶维廉在研究美国现代派诗歌时,采用了非常明晰的道家研究视角。他认为道家美学的"无言独化"观点,即物之原初状态通过诗人不加任何主观修饰的语言表达出来,被美国现代派诗歌吸纳和发扬光大。道家的"物自性"理念,即肯定物之为物的自性,也成为了美国现代派诗歌的重要特征。本文探讨"道家现代主义"诗学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所带来的质疑和争论。梳理这些概念的同时,也希望对它的出现、发展和争论的过程进行追溯,对其得与失、贡献与偏颇进行述评,以期为学术界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学术史面貌,为后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础。
张剑吴晓梅
关键词:道家思想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第四届年会会议纪要
2015年
2015年6月13—14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第四届年会在北京湖北大厦召开。本次会议由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承办,《外国文学》杂志、外研社协办。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剑教授主持13日上午开幕式,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守仁教授分别致开幕辞。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吴晓梅
关键词:英语文学
困顿与求索--论奈保尔《格格不入的人》中桑托什文化身份的建构
2018年
"格格不入的人"是加勒比文学之父维·苏·奈保尔的短篇小说,描述来自孟买的主人公桑托什跟随雇主移居华盛顿后令人啼笑皆非的种种经历和遭遇。本文以文化身份为视角,采用文本细读和文献分析的方法,梳理并解读桑托什文化身份的危机、追寻以及重建的过程,以窥探"第三空间"的精神归属和文化身份流动性特征的现实意义。
王丹吴晓梅
关键词:奈保尔文化身份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道德经》 ——雷克思罗斯作品中的道家思想研究
本文以比较文学变异学为研究视角,着重考察肯尼斯·雷克思罗斯诗歌对《道德经》的接受及借鉴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经过全面梳理雷克思罗斯诗歌,本文着重从影响关系、翻译途径、诗歌文本三个方面考察雷克思罗斯诗歌对“朴”、“阴柔”...
吴晓梅
关键词: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比较文学变异学《道德经》
犹太文化困境及其空间隐喻——解读索尔·贝娄《只争朝夕》中的文化身份书写
2023年
索尔·贝娄作为在美国的第二代犹太移民的代表,其作品对犹太后裔在美国的生存空间以及犹太文化的传承尤为关注。本文结合文学空间理论和文化身份理论,对《只争朝夕》的社会空间和家庭空间进行分析,认为小说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纽约城市空间并置以及纽约城市空间和罗伯斯伯里乡下寓所的平行并置,隐喻了犹太文化面对强势主流文化的侵袭面临传承危机,犹太移民面临文化身份迷失的困境。小说中异化的家庭空间隐喻了看似是文化卫道士的犹太移民实则早已抛弃本民族的文化信条。在异质文化背景下犹太移民的文化身份日益淡化,这种尴尬的文化身份处境也暗示着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犹太文化逐渐式微的存续危机。
张燕吴晓梅
关键词:《只争朝夕》
爱尔兰诗歌生态主题演变探究
2015年
解读爱尔兰诗歌所蕴含的不同生态思想,深度挖掘诗歌中关于生态批评思想的演变过程。通过重读叶芝的《茵尼斯弗利岛》,表现出诗人反对工业文明,提倡极简生活的生态观念;金塞拉《神秘花园》中揭示人类中心论,倡导人类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希尼的诗歌《卜水者》、《半岛》中透露出一种人类要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自然与人本为一体,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的生态观念。得出爱尔兰诗歌所表达的从渴望自然、敬畏自然到回归自然的生态主题演变全过程。
常瑞吴晓梅
关键词:生态批评
基于语料库的《孤独》之主题词解读
2013年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主题分析,是语料库语言学在文学领域的具体应用。本文基于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3.2.1w和Wordsmith 5,尝试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梭罗《瓦尔登湖》中的名篇《孤独》的主题词进行检索分析。通过结合语料库工具检索得出的定量数据和主题词在文本中的语境,对《孤独》的主题思想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入完整的剖析,旨在探讨语料库研究方法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解读的可行模式,为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论提供更加客观、量化的依据。
贺霞吴晓梅
关键词:语料库梭罗孤独
“原籍何处?”—解读卡洛尔·安·达菲诗歌中的“家乡”被引量:1
2016年
卡洛尔·安·达菲是当代英国诗坛的重要成员。作为出生于苏格兰,长于英格兰的诗人,这种独特经历决定家乡是达菲诗歌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通过对其家乡诗歌的细读,结合时代背景即文化移位,阐释达菲如何在诗歌中构建家乡—从美好幻想到难以回归,最终建立心灵家园的过程。
吴晓梅
关键词:家乡
改写历史:评托尼·莫里森《黛丝特梦娜》
2019年
当代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戏剧《黛丝特梦娜》重塑了一系列在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中处于"他者"地位的沉默女性:如受父权制压迫的黛丝特梦娜,受白人女性压迫的黑人女仆爱米莉亚,以及在白人世界缺席的黑人女性巴巴里。本文通过分析莫里森如何在《黛丝特梦娜》中让这些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瓦解内化的父权制,打破黑人女性的沉默,以及重写黑人女性历史,以期实现全面解读该剧发出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声音的目的。
王悦吴晓梅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女性主义改写历史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引量:3
2014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关于一个印度男孩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大西洋遭遇海难后如何生存下来的故事,好莱坞华人导演李安通过这部影片的成功荣获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人类统治和征服自然的意愿以及寻求物质利益的欲望进行批判,并且通过强调重申人与万物关系,规范人在自然中的行为,号召建立生态意识指导生态实践,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
王佩雪吴晓梅
关键词:生态批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