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钰
- 作品数:20 被引量:239H指数:8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政府行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 本文从政府行为视角分析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特征及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从理论层面探讨政府行为与城市化的关系。从分析城市化及动力机制的概念、内涵以及政府的概念和内涵基础上,从城市化行为主体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分...
- 吴文钰
- 关键词:政府行为分权改革城市化动力机制
- 文献传递
- 大城市郊区快速城市化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以上海市嘉定区为例被引量:1
- 2004年
- 一般来说.城市化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发展的空间表现,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 吴文钰邱永明
- 关键词:大城市城市化
- 上海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状况调查报告被引量:8
- 2004年
- 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不断发展,离开民族地区到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求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越来越多.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状况,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吴文钰高向东
-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意愿
- 世界城市密集区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2012年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城市区域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极大关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城市区域在全球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除了戈特曼提出的传统意义上的六大都市带之外,在其他地区还出现了大量正在崛起的新的城市区域。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区域的发展表明,城市区域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新兴城市区域将得益于以创新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发展中,应不断完善城市群战略,依靠城市群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 吴文钰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青海“拉面经济”现象的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青海拉面经济成为青海众多农村劳务人员致富的成功法宝。本文分析了青海拉面经济的现状、经济特征以及成功因素。青海拉面经济的成功主要包括独特的生产要素、广阔的需求市场、独特的竞争策略、政府支持等;青海拉面经济带来了收入、就业、社会、其他产业等效应,是落后的青海省同发达的东南沿海互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典型案例;文章最后得出了几点启示,并提出了青海拉面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 吴文钰
- 关键词:拉面经济
-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生产力发展和分布——基于1998—2007年CSSCI发文数的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以1998—2007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数据分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生产力的发展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生产力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地带、省区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还在呈扩大趋势。从发文量、CSSCI来源期刊以及各学科发文量看,各地差异都十分明显,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 吴文钰
-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生产力CSSCI
- 中美城市郊区化发展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20世纪美国城市经历了普遍的郊区化过程,深刻地重构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分析美国郊区化的发展历程、原因和影响;在探讨中国城市郊区化的特征和机制基础上,与美国郊区化进行比较。美国郊区化主要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产生,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其动力机制主要是收入的提高、交通技术进步、小汽车的广泛使用、公共政策、电信技术的发展等,美国郊区化促进了美国都市区的发展,并造就了美国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空间不匹配、内城衰败等问题;中国城市郊区化开始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中国城市郊区化是在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的转型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在具有郊区化一般规律的同时,与美国郊区化在发生背景、动力机制、影响等方面不同。未来中国城市郊区化将加速发展,应该吸取美国郊区化的经验教训,促进中国城市合理发展。
- 吴文钰
- 关键词:郊区化
-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及模拟被引量:71
- 2005年
- 利用上海市1990年第四次、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运用4种不同的方法划分上海市区,分析了上海市1990 ̄2000年的人口分布变动,模拟了1990年和2000年的人口分布模型。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中,上海中心城人口大量减少,郊区人口增加,人口郊区化显著,上海人口分布变动趋于均衡;上海人口的郊迁扩散方式,主要与同心圆式的环形道路与放射形道路作为基本骨架的城市建设格局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受早已建成的内环线的影响;上海人口郊区化主要表现为近域推进,1990 ̄2000年的圈层人口密度变动曲线的相交点大约在5km处,圈层人口密度变化主要在16km之内;对人口分布模型的模拟则表明,上海人口分布虽然符合负指数函数模型,但不是最优模型,上海人口密度分布的最优模型是Cubic函数。
- 高向东吴文钰
- 关键词:人口分布郊区化人口普查
- 2000年以来长三角人口分布变动研究被引量:10
- 2017年
- 从三个尺度上即圈层尺度、地级市尺度以及区县尺度利用第五和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近10年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变动。10年间,长三角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密度进一步稠密,反映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不断增强的人口集聚能力。从圈层变动来看,人口向核心层集聚特征明显,圈层分异特征明显。从中级尺度来看,10年间除了上海的高速增长外,最主要的特征是苏州的高速增长,其年均增长甚至超过上海,此外,苏中三市人口减少形成了长三角北翼的人口塌陷区。从微观尺度而言,上海及其周边增长快速,人口增长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市构成的廊道上,各个城市核心区集聚效应明显,表明各城市仍处于向心城市化阶段。未来,根据长三角的发展特征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长三角的次核心城市将进一步发展,长三角人口分布的多中心趋势将会显现。
- 吴文钰
- 关键词:长三角
-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被引量:39
- 2010年
- 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及模拟是城市空间结构、郊区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经济学和区域科学学者对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型研究文献很多,揭示了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分布经历了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演变。本文从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2种研究假设,梳理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研究进展。从已有研究看,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等个别大城市的研究上,多为个案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存在共性特征:①单中心人口密度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中国的紧凑性的城市人口分布;②负指数函数在模拟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时有较好的优度;③同国外相关研究结论一致,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模型中,人口密度梯度逐渐变小,密度曲线变得更为平缓。④多中心模型研究表明,部分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分布已经符合多中心模型分布特征,大城市次中心已经初步发育。纵观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的研究,发现存在数据质量差、研究方法滞后、研究城市少、可比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该在未来应努力利用GIS等提高数据质量,创新研究方法,对中国城市密度模型研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加强比较研究,从而构建中国城市密度模型的相关理论,进而推动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及郊区化研究。
- 吴文钰高向东
- 关键词:郊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