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松
- 作品数:63 被引量:359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中国成人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失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0
- 2016年
- 目的了解中国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失访比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全国免费抗病毒治疗库中,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开始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人失访情况进行随访,随访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队列失访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有26 742名HIV感染者进入队列。12个月的累积失访率为7.6/100人年,24个月的累积失访率为10.5/100人年。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高CD4+T淋巴细胞组、注射吸毒、异性性传播以及初始治疗方案为齐多夫定/司坦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奈韦拉平与较高的失访率相关(P<0.05)。结论应该重点强化注射吸毒HIV/AIDS病人的干预措施,加强对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HIV/AIDS病人感染者的医疗咨询,对治疗药物有不良反应的病人要及时处理或更换治疗方案。
- 胡冉吴亚松马烨夏小亮豆智慧甘秀敏张伟伟赵红心朱昊赵清霞张福杰
-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 我国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分析(2011-2020)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探究2011—2020年我国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ART)及时性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2020年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新诊断的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以我国ART标准调整的时间节点为依据,划分"2011—2013年"(治疗标准: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2014—2015年"(治疗标准: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μL)、"2016—2020年"(治疗标准:全部HIV感染者均可接受ART)三个ART标准阶段,回顾性分析不同ART标准阶段ART及时性的变化。结果2011—2020年新诊断的HIV感染者共计1100135例,3个ART标准阶段启动治疗的中位时间分别为300、70和24 d。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2011—2013年确诊的感染者相比,2014—2015年(HR=1.45,95%CI:1.44~1.46)和2016—2020年(HR=2.41,95%CI:2.40~2.42)确诊的感染者ART启动更快。结论2011—2020年我国HIV感染者ART治疗及时性得到显著提高。
- 魏来赵燕甘秀敏赵德才吴亚松豆智慧马烨
- 关键词: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及时性中位时间
- 角蛋白K18及33、52位丝氨酸磷酸化的K18在HBV感染肝脏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研究K18及Set33和Set52磷酸化的K18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病不同进程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法检测K18及Set33和Set52磷酸化K18在正常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结果K18、Set33和Set52在正常肝组织、乙型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肝组织中都有表达,K18在三种肝组织中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Set33和Set52磷酸化的K18在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基本位于细胞质膜附近,在肝硬化、重型肝炎时表达量增加并弥漫进入细胞质中。结论Set33和Set52磷酸化的K18的表达随着HBV感染后肝脏损伤程度增加而增高,Set33和Set52磷酸化的K18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脏疾病病情进展的标志。
- 石英李娟梁连春吴亚松周育森陈新月陈德喜吴昊
-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
- 多引物小型集合HIV核酸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在男男性接触者急性感染检测中应用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建立结合多重反转录巢式PCR技术检测HIV RNA的小型集合NAT,用于MSM人群急性感染的筛查诊断.方法 利用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期间从3名HIV窗口期感染者、30名HIV慢性感染者、97名健康人采集冻存的EDTA抗凝血浆建立小型集合NAT.将10份待测标本混合组成1个集合,离心富集病毒,提取RNA 针对HXB2的nt5783-nt6228和nt1235-nt2012区分别设计2对引物 采用多重RT-PCR、巢式PCR扩增2个目标区的核酸片段,对结果阳性的集合中标本进一步分别检测.确定小型集合NAT的灵敏度,并进行验证.应用建立的方法对1 005份与上述标本同一时期收集的MSM人群的HIV抗体阴性血浆进行检测.结果 (1)成功扩增出目标区的2条特异性片段,灵敏度为162拷贝/ml (2)对3份HIV窗口期感染者标本用小型集合NAT方法盲法验证的结果和预期一致 (3)用多重RT-PCR和巢式PCR对30份HIV抗体阳性标本检测,阳性率100%(30/30) (4)发现1 005份血浆标本中有1份为HIV RNA阳性,追踪随访发现HIV-1抗体转阳.结论 本研究中建立多引物小型集合RT-PCR、巢式PCR结合的小型集合NAT的敏感性好,可用于MSM人群HIVG感染窗口期筛查检测.
- 吴亚松刘志英焦艳梅魏飞力徐萌张彤黄晓婕张福杰陈德喜徐小宁吴昊
- 关键词:HIV感染HIV-1核酸扩增技术
- HIV感染者发生弥漫性CD8^+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诊断
- 2004年
- 艾滋病毒(HIV)感染者的弥漫性浸润性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DILS)是以循环中CD8+T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的。一些HIV感染者可能通过CD8+淋巴细胞的一种寡克隆扩增对感染作出反应。这些细胞浸润到多种器官,其中唾液腺和肺脏是主要累及部位。淋巴细胞浸润内脏器官的浸润过程与类Sjogren-综合征类似,HIV感染者出现单纯腮腺肿大时,应该怀疑是否是DILS。此外,DILS肺部病变可能在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与由卡氏肺囊虫引起的肺部病变相类似。DILS其它表现包括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淋巴细胞浸润肝脏引起肝炎症状、肌炎和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肾炎等。
- 吴亚松吴昊
- 关键词:HIV感染者CD8^+淋巴细胞综合征淋巴细胞浸润
-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合并结核的抗结核治疗被引量:1
- 2006年
- 吴亚松吴昊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抗结核治疗合并结核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病情进展
- 中国2011-2015年跨省流动HIV/AIDS免费抗病毒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分析我国跨省流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免费抗病毒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1-2015年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工作数据,采用描述性和趋势检验分析跨省流动HIV/AIDS抗病毒治疗历年变化趋势和主要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该人群抗病毒治疗覆盖面的主要因素。结果跨省流动HIV/AIDS占比从2011年的7.1%(17784/250645)提高到2015年的10.3%(54596/528226)(Z=51.38,P〈0.0001),跨省流动HIV/AIDS抗病毒治疗比例由2011年的37.3%(6641/17784)逐步上升到2015年的71.0%(38783/54596)(Z=96.23,P〈0.0001),已与2015年非跨省流动HIV/AIDS抗病毒治疗比例接近(71.5%,338654/4736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跨省流动HIV/AIDS中,女性、≥50岁年龄组、汉族、已婚/有配偶、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男男性行为感染、首次随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μl、通过医疗机构检测或重点人群检测发现HIV感染者、现住址在城市者抗病毒治疗比例较高。结论不同特征的跨省流动HIV/AIDS抗病毒治疗比例不同,需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尽早将跨省流动HIV/AIDS纳入抗病毒治疗规范化管理系统。
- 甘秀敏马烨豆智慧赵德才吴亚松赵燕于兰
- 关键词:跨省流动抗病毒治疗影响因素
- 替诺福韦肾脏毒性及其遗传易感性被引量:4
- 2010年
- 替诺福韦酯(TDF)是单磷酸腺苷的类似物,具有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反转录酶的活性。用TDF治疗HIV感染已取得很大成就,但其与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肾功能下降和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有关。已经有一些关于TDF毒性的遗传易感性的研究,一些与肾脏清除TDF的转运蛋白,如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BC转运体)等可能在肾脏毒性中起重要作用,其有关的遗传多态性可能增加TDF相关的肾小管病的风险。本文对TDF的结构和一些与肾脏毒性有关的药理遗传学因素进行综述。
- 吴亚松张福杰
- 关键词:替诺福韦肾毒性遗传易感性
- HIV感染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PBMC线粒体DNA含量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和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的影响,及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和脂肪代谢异常(LD)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未治疗、已经治疗的HIV感染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比较不同人群PBMC中线粒体DNA有无差异,比较发生LD和未发生该症状患者线粒体DNA含量有无差异。结果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已治疗的HIV患者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为非感染者的0.61倍和0.8倍,但无显著性差异(P=0.122)。发生LD患者PBMC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2-△△Ct)比无LD患者显著降低(0.57vs.1.12,P=0.045)。结论发生LD的患者血中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显著下降,可能作为潜在临床辅助诊断指标,但需进一步研究。
- 吴亚松陈新月石英张彤陈德喜张福杰吴昊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线粒体DNA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线粒体DNA D-loop区碱基突变的检测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碱基突变差异,以探讨mtDNA D-loop区碱基突变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线粒体D-loop区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11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mtDNA D-loop区存在突变,类型以点突变为主,同时发现在线粒体DNA的某些位点发生突变的频率明显较高。结论:mtDNA D-loop区碱基在癌组织中的突变率较癌旁正常组织显著增高,提示mtD-NA D-loop区碱基突变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韩丽红于志勇左文述吴亚松陈德喜
- 关键词:乳腺肿瘤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