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世陶

作品数:36 被引量:127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蛋白
  • 8篇动脉
  • 7篇动脉粥样硬化
  • 7篇颈动脉
  • 7篇肌病
  • 7篇斑块
  • 6篇动脉粥样硬化...
  • 6篇硬化斑块
  • 6篇粥样硬化斑块
  • 6篇卒中
  • 6篇颈动脉粥样硬...
  • 6篇颈动脉粥样硬...
  • 6篇颈动脉粥样硬...
  • 5篇血症
  • 5篇乳酸血症
  • 5篇酸血症
  • 5篇卒中样
  • 5篇卒中样发作
  • 5篇细胞
  • 5篇线粒体

机构

  • 33篇郑州大学第五...
  • 10篇郑州大学
  • 5篇郑州大学第一...
  • 3篇中南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安阳地区医院
  • 1篇河南省动物疫...

作者

  • 36篇吴世陶
  • 30篇刘恒方
  • 24篇张敏
  • 20篇郭亚培
  • 8篇王建平
  • 6篇赵源征
  • 6篇高灵利
  • 5篇刘方
  • 4篇王兵
  • 4篇刘田田
  • 4篇刘磊
  • 4篇崔明
  • 4篇周丽丹
  • 3篇肖波
  • 3篇崔明
  • 3篇陈宁宁
  • 3篇刘方
  • 3篇石磊
  • 3篇张琼哲
  • 2篇单峤

传媒

  • 9篇中风与神经疾...
  • 6篇中国实用神经...
  • 4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江苏医药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疗养医学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短期热量限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2020年
目的:评估短期内热量限制(CR)饮食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AIS住院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R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期间CR组给与CR饮食,2组均治疗14 d。比较治疗前、后2组的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60例患者完成研究。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CR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CR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FPG、TC、TG、HDL-C和LDL-C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且CR组的FPG、TC和TG低于对照组(均P<0.05)。CR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短期CR饮食辅助治疗AIS有助于改善患者糖、脂代谢及神经功能。
黄亚男张敏刘恒方郭亚培吴世陶袁源
关键词:热量限制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糖代谢脂代谢
高迁移率蛋白1、核因子-κB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1(HMGB1)、核因子-κB(NF-κB)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系。方法收集54例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作为颈动脉斑块组,其依据术前螺旋CTA检查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软斑组(A1组,n=21)、混合斑组(A2组,n=15)、硬斑组(A3组,n=18)。收集25例人肠系膜动脉标本及其血清作为对照组(B组,n=25)。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HMGB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颈动脉斑块组和对照组血清中NF-κB含量。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软斑组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硬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斑组与软斑组和硬斑组分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中NF-κ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软斑组患者血清中NF-κB含量明显高于混合斑及硬斑组(P<0.05);混合斑组与软斑组和硬斑组分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组中NF-κB含量与HMGB1蛋白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表达(r=0.721,P<0.05)。结论 HMGB1和NF-κB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预测人颈动脉斑块病变情况及稳定性的指标。
高灵利王建平刘田田肖波张敏郭亚培郭亚培吴世陶周丽丹
关键词:核因子-ΚB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患儿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患儿的临床、影像、肌肉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经肌肉活检病理或基因测序确诊的12例MELAS患儿资料,对其临床、影像、肌肉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头痛伴呕吐Il例、癫痫发作9例、身材矮小8例、多毛7例、不耐受疲劳7例、智能减退7例、视力下降6例、听力下降6例,其中5例有阳性家族史;运动后休息10min,7例血清乳酸水平升高。2.影像学特征:8例患儿行头颅CT检查,其中4例显示双侧基底核区对称性钙化。卒中样发作时最常累及的部位依次是枕叶10例、颞叶9例和顶叶7例,病灶呈层状坏死,头颅MRI主要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他加权像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高信号或等信号,表观弥散系数高信号或低信号;磁共振波谱可见乳酸峰明显升高。病灶分布不符合脑血管的支配区域,动态观察发现病灶具有“可逆性”和“游走性”特征。3.肌肉病理特征:12例患儿均行肌肉活检病理,其中10例改良Gomori染色可见破碎红纤维,9例琥珀酸脱氢酶染色可见肌问小动脉血管壁深染,8例油红O染色可见肌纤维内脂滴轻度增多;9例电镜下线粒体内结晶样包涵体呈“停车场”样排列。4.分子生物学特征:9例患儿和父母亲同时进行外周血线粒体DNA突变分析,其中8例为A3243G突变,另外1例为G13513A突变。8例A3243G突变中有5例患儿的母亲存在相同的A3243G突变位点。结论儿童MELAS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神经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肌肉病理和基因测序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充分认识儿童MELAS的临床、影像、肌肉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治,减少误诊。
吴世陶刘恒方刘方张敏赵源征郭亚培陈宁宁王建平
关键词:线粒体脑肌病高乳酸血症卒中样发作
胎鼠脑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胎鼠脑皮质神经干细胞(N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从孕15d胎鼠的大脑皮层和海马区脑组织中获取NSCs,在含有B27、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DMEM/F12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传代后用5%胎牛血清培养液诱导NSCs分化。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NSCs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形成大量的神经球。经3-5代传代的细胞生长稳定。经巢蛋白染色鉴定,大部分为阳性细胞,神经细胞球经胎牛血清培养液贴壁培养后可分化为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半乳糖脑苷脂表达阳性的细胞。结论从孕15d胎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分离出的NSCs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其在5%胎牛血清培养液中具有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潜能。
刘磊刘恒方张敏郭亚培吴世陶高灵利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
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一6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探讨脂联素(A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仪)、白介素一6(IL.6)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自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48例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并依据术前颈动脉CTA检查结果分为软斑组(n=16)、混合斑组(n=16)和硬斑组(n=16);选取普通外科因外伤手术切除的25例肠系膜上动脉标本作为标本对照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1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TNF-α、IL.6含量,应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l和Western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标本对照组APN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软斑组、混合斑组、硬斑组血清TNF-α、IL一6含量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软斑组TNF-α、IL.6含量明显高于硬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标本对照组相比,软斑组、混合斑组、硬斑组APN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软斑组APN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硬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俨〈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TNF一仪与IL一6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810,P=0.000),血清TNF-α、IL-6含量分别与APN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关系(F一0.760,P=-0.000;F一0.519.p=-0.007)。结论APN、TNF-α、IL.6可能参与了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
刘恒方高灵利王建平吴世陶赵源征郭亚培肖波刘田田王兵苗旺
关键词: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注射组14例,腰椎穿刺组1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除常规治疗外,静脉注射组经肘静脉输注神经干细胞;腰椎穿刺组通过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植入神经干细胞。3组治疗前后均行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结果治疗前,对照组、静脉注射组、腰椎穿刺组的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静脉注射组和腰椎穿刺组与对照组的FI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腰椎穿刺组与静脉穿刺组的FI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是治疗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是采用腰椎穿刺经蛛网膜下腔注射神经干细胞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
张敏吴世陶刘磊赵源征石磊郭亚培崔明刘恒方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脑梗死
甲状腺激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皮质NF-κB与TNF-α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探讨甲状腺激素(T3)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后缺血侧皮质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T3组、IR组、IR+T3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模型,假手术+T3组及IR+T3组在造模前3d和造模后lh分别腹腔注射甲状腺激素10tμg/100 g,余两组分别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24h后取脑组织.采用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灶的面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Real-time PCR法、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缺血侧皮质NF-κB、TNF-α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假手术+T3组相比,IR组大鼠脑组织病理损伤明显,而IR+T3组大鼠病理损伤较IR组减轻.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各组NF-κB蛋白表达为假手术组(49.19±5.55)、假手术+T3组(45.75±2.12)、IR组(56.88±2.23)、IR+T3组(50.25±1.67),TNF-α蛋白表达为假手术组(22.50±3.07)、假手术+T3组(24.1±2.03)、IR组(37.25±2.82)、IR+T3组(30.25±1.67),与假手术组、假手术+T3组相比,IR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IR+T3组蛋白表达较IR组显著降低(P<0.05).Real-time PCR检测显示,IR组NF-κB mRNA、TNF-α mRNA水平最高,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假手术+T3组(P<0.05),而IR+T3组水平较IR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甲状腺激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炎性因子NF-κB、TNF-α的表达来实现的.
马征张敏刘恒方吴世陶郭亚培窦超张琼哲
关键词:甲状腺激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核转录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和utrophin的表达水平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 NOS)和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utrophin)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中的表达水平及与病情的关系,并探讨DMD中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n NOS、utrophin 3者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DMD患者26例,并分为轻症组(19例)和重症组(7例),收集正常对照患者21例,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n NOS和utrophin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DMD患者中23例n NOS呈完全缺失、3例明显减少,22例DMD患者utrophin表达增多,4例患者utrophin阴性表达,正常对照中n NOS均为阳性、utrophin均为阴性,DMD患者n NOS表达减少而utrophin表达增多(Z=-6.557、-5.426,P<0.05)。轻症组与重症组比较n NOS、utrophin的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DMD中utrophin与dystrophin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419,P<0.05),而n NOS与utrophin、dystrophin均无相关性。结论 DMD患者中n NOS的表达减少、utrophin的表达增多,且两者可能参与DMD的病理过程。
宋长栋刘恒方刘方张敏郭亚培吴世陶金东东
关键词: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肌肉特异性microRNAs在Duchenne肌营养不良全血中的表达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肌肉特异性microRNAs(miRNAs/miRs)(miR-206、-1、-133a/b)在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患儿全血中的表达,探讨其作为诊断DMD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DMD组与健康对照组全血中肌肉特异性miRNAs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验证DMD组肌肉特异性miRNAs与年龄、肌力与肌肉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判断肌肉特异性miRNAs作为DMD诊断标准的可靠性。结果:DMD组肌肉特异性miRNAs在全血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年龄呈低度负相关(P<0.05),与肌力、肌肉功能呈中度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肌肉特异性miRNA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7,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良好。结论:肌肉特异性miRNAs(miR-206、-1、-133a/b)在全血中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DMD的临床病情进展情况,有望成为诊断DMD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金东东张敏刘恒方宋长栋吴世陶张帝
关键词:DUCHENNE肌营养不良生物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
Bethlem肌病一家系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2021年
目的分析Bethlem肌病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报道一家系3例女性患者临床表型、肌电图、肌肉活检、肌肉病理学和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于13岁发病,以进行性四肢近端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学肌酸激酶水平显著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学显示骨骼肌局灶坏死等非特异性肌源性损害。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及其母、其妹存在相同基因突变,即COL6A3基因错义突变c.4270C>T。结论该家系Bethlem肌病患者为COL6A3基因突变致病,临床通过基因测序手段可提高诊断率,有助于产前诊断,减少遗传病发生率。
张琼哲吴世陶崔明张敏石伟伟刘恒方
关键词:遗传性疾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