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呼吸道感染
  • 3篇细胞
  • 3篇孟鲁斯特
  • 3篇儿童
  • 2篇多糖
  • 2篇炎症
  • 2篇炎症反
  • 2篇炎症反应
  • 2篇脂多糖
  • 2篇脂多糖诱导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氯雷他定
  • 2篇呼吸道
  • 2篇患儿
  • 2篇急性
  • 2篇急性呼吸
  • 2篇急性呼吸道
  • 2篇急性呼吸道感...
  • 2篇儿童急性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上海市普陀区...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0篇叶剑敏
  • 4篇宋靖荣
  • 4篇高寒春
  • 4篇谢志萍
  • 3篇林珍
  • 3篇杨子珍
  • 3篇亢娟
  • 2篇华丽
  • 2篇鲍一笑
  • 1篇吕婕
  • 1篇董晓艳
  • 1篇齐磊
  • 1篇林芊
  • 1篇段招军
  • 1篇丁国栋
  • 1篇杨芬
  • 1篇李玲
  • 1篇陈同辛
  • 1篇李菁
  • 1篇徐梅佳

传媒

  • 3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孟鲁斯特及氯雷他定对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
叶剑敏
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大环内酯类耐药情况及临床诊治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 总结2023年4月至10月呼吸科住院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率,并分析该段时期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临床及治疗特征。方法 采集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住院当日咽拭子标本,行tNGS病原体及MP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突变检测,分析MP阳性率及大环内酯类耐药率。MPP患儿根据所处月份分为平日组(6月)和流行高峰组(9月);根据是否检出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分为敏感组和耐药组,比较各组间患儿临床特征。将耐药组分为平日耐药组和流行高峰耐药组,比较两组间治疗差异。结果 在1 425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男686例、女739例,中位年龄为6(3~8)岁。MP阳性率57.1%(813例)。4至10月各月份间M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P阳性率逐月上升(12.5%~71.6%)。813例MPP住院患儿中627例检出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突变,MP总耐药率为77.1%。MP非流行期(4~6月)的耐药率93.9%,流行高峰期(8~10月)耐药率显著降低,为71.9%。4至10月各月份间MP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平日组76例,流行高峰组189例。与平日组相比,流行高峰组住院天数延长,CRP和LDH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64例,耐药组201例。与敏感组相比,耐药组住院天数延长,LDH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例耐药MPP患儿中,平日耐药组71例,流行高峰耐药组130例。与平日耐药组相比,流行高峰耐药组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后退热所需时间更长,四环素类抗生素使用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23年8—10月为MP流行高峰,感染率高于平日,但住院患儿的MP耐药率低于平日。与平日相比,流行高峰期的MPP免疫应答反应更强,表现为更长的住院时间和更高的炎症指标,需考虑存在新突变的可能。大环内酯类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流行高峰期耐药MPP治疗效果欠佳,需要加用四环素类药物控制感染。
顾雨瞳杨芬叶剑敏华丽李菁丁国栋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
孟鲁斯特及氯雷他定对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孟鲁斯特及氯雷他定对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鉴定人原代支气管上皮细胞,脂多糖(LPS)以1 ug/mL剂量诱导细胞炎症反应,孟鲁斯特(50uM、20uM、10uM)及氯雷他定(25uM、5uM...
叶剑敏
孟鲁斯特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黏液蛋白分泌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孟鲁斯特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黏液蛋白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鉴定人原代支气管上皮细胞,LPS以1μg/ml剂量诱导细胞炎症反应,孟鲁斯特(50、20、10μmol/L)进行干预治疗,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分泌细胞上清黏蛋白5AC(MUC5AC)水平变化,并采用定量逆转录PCR(RT-PCR)、免疫印迹(Western-blot)检测MUC5AC 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ROS)变化;Western-blot检测孟鲁斯特干预治疗前后磷酸化细胞核转录因子κB(p-NF-κB)、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p-IκBα)、磷酸化细胞外调节激酶1,2(ERK1/2)活化情况。结果孟鲁斯特以剂量依赖性降低LPS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内MUC5AC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抑制ROS产生,抑制NF-κB/p-IκBα、ERK活化。结论孟鲁斯特在体外能抑制MUC5AC的产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EKR的激活有关。
叶剑敏鲍一笑李玲
关键词: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孟鲁斯特黏蛋白5AC
上海地区64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病毒病原检测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急性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新华医院、普陀区中心医院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就诊的643例患儿的鼻咽抽吸物标本,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呼吸道相关病毒HRV、RSV、ADV、IFV(A、B型)、PIV(1~4型)、HMPV、HCoV-NL63,HCoV-HKUl、HBoV。结果共643例患儿采集了鼻炎抽吸物标本,年龄从1Id至12岁,中位年龄为12个月,男402例,女241例;共检出病毒感染阳性标本369份,总检出率57.4%(369/643),2012年RSV检出率最高,2013年ADV检出率最高,新发现病毒中HBoV检出率最高,未检测到冠状病毒NL-63。6个月到1岁年龄段病毒的检出率最高,随年龄增长,病毒的检出率逐渐下降,病毒检出贯穿全年,诊断包括上、下呼吸道感染。结论病毒是引起上海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以RSV和ADV为主。
宋靖荣亢娟高寒春谢志萍叶剑敏杨子珍林珍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聚合酶链反应
上海地区人偏肺病毒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人偏肺病毒(HMPV)的感染情况,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初步分析。方法:2012年1-12月采集上海地区3家重点医院门、急诊和住院呼吸道感染病例标本271份,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采用PCR或RT-PCR方法对271份呼吸道标本检测包括HMPV在内的9种呼吸道病毒核酸。结果:271份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7份,核酸阳性率为2.5%,〈6个月患儿HMPV阳性检出2例,检出率为2.1%,6-11个月患儿1例,检出率为1.6%,12-23个月患儿1例,检出率为2.0%,24-35个月患儿1例,检出率为5.3%,36-47个月患儿0例,≥48月2例,检出率为9.1%,各年龄组间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MPV是引起上海地区发热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也是引起儿童严重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
徐梅佳谢志萍高寒春叶剑敏杨子珍宋靖荣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人偏肺病毒儿童
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分子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7年
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是一种在儿童疾病中较为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主要表现为CD3+T细胞受体α/β+CD4-CD8-T细胞比例升高,慢性非恶性的淋巴结病、肝脾肿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现在认为主要是由于编码CD95、CD95配体、半胱氨酸蛋白酶-10和8的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的。
叶剑敏陈同辛
关键词:免疫性疾病细胞凋亡
人鼻病毒C组在上海三家医院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了解上海三家医院人鼻病毒(HRV)C组(HRV-C)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分子流行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12年1月至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收集的271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抽吸物进行HRV-C基因检测、阳性产物测序、同源性和进化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核正卡方检验。结果271份标本中共检出HRV-C阳性扩增产物8份,检出率为3.0%,次于HRV—A(5.9%);HRV-C核苷酸同源性为93%~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7%~100%,其中5份存在混合感染,10月份检出较多,年龄均〈3岁,均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包括发热、阵发性咳嗽、咳痰、咽充血、肺部湿哕音、喘息等,无死亡病例。结论在上海三家医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检出HRV-C,是次于HRV-A的流行基因型,其临床症状及诊断无特异性。
宋靖荣谢志萍高寒春林珍亢娟叶剑敏杨子珍段招军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流行病学儿童
树突状细胞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T细胞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
2007年
目的研究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数量和功能变化,探讨其对T细胞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BALB/c小鼠感染RSV后,分离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DC的数量和成熟标志;分离肺淋巴细胞并在体外培养,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Th2和Th1细胞因子的水平;在体外RSV或流感病毒(IFZ)感染骨髓衍生树突状细胞(BMDC)48 h,检测培养体系上清中IL-12、IL-10水平。在BMDC和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加入重组IL-10,观察对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RSV感染小鼠肺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情况下IL-13、IL-4和IL-5分泌显著增加,均高于IFZ感染小鼠(P均<0.01);IFN-γ分泌水平在RSV或IFZ感染小鼠均升高,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V感染小鼠后3 d,肺DC数量增多,DC成熟标记分子MHCⅡ-Ia、CD86和CD80表达增加(P均<0.01);IFZ感染BMDC 48 h,培养上清中IL-10显著增高(P<0.01),而在RSV感染组不升高(P>0.05)。在BMDC和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加入重组IL-10后,IFN-γ的分泌水平显著增加,IL-13和IL-5的分泌水平受到抑制(P均<0.01)。结论RSV感染过程中,DC数量增加,成熟度提高,但分泌IL-10不足,通过补充外源性IL-10实验证明这是RSV感染引起Th2反应为主的原因之一。[临床儿科杂志,2007,25(12):1020-1024]
鲍一笑华丽吕婕董晓艳林芊齐磊叶剑敏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树突状细胞T细胞
上海地区人博卡病毒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人博卡病毒(HBoV)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上海地区在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集271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抽吸物,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方法检测人博卡病毒NS1基因、并经测序确认,对所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和进化分析,博卡病毒阳性样本同时检测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8种呼吸道相关病毒。结果271例标本中共检出HBoV阳性31例,检出率11.4%;21例存在混合感染,全年均有检出,阳性患儿中位年龄17个月(4个月-4岁),诊断包括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包括发热、阵发性咳嗽、咳痰、腹泻、呕吐、咽充血、湿罗音等,无死亡病例,门诊患者检出率明显高于住院患者;序列分析表明其中29例为HBoV1、2例为HBoV2、与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100%,氨基酸同源性96%-100%。结论HBoV1是上海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的重要病原,HBoV2在该地区首次检出,临床症状及诊断无特异性。
宋靖荣高寒春林珍亢娟叶剑敏杨子珍谢志萍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人博卡病毒流行病学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