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内膜三维重建及系统导航定位精度的基础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基于低频电场方式对右心室进行三维重构,并对系统导航定位精度进行验证. 方法在实验动物猪体表粘贴三对皮肤电极,由此产生经胸空间正交的低频交流电场覆盖心脏区域,以普通导管电极在心腔内探测电场数据,对右心室心内膜进行三维重构,然后在重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起搏右心室的方法对系统的导航定位精度进行验证. 结果 10例重构的右心室心内膜模型虽然存在变形.但结构相似,不影响导航定位.右心室起搏心电图显示即刻复位符合率100%,3h后复位符合率60%. 结论本方法重建右心室三维模型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变,但导航定位精度高,即刻重复性好.
- 吴珍峰惠杰卫小兵沈海东应良红蒋文平
- 关键词:低频电场导航
- 血管内超声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研究
- 卫小兵惠杰李穗吉宋建平蒋廷波蒋文平
- 小型猪冠状动脉造影方法的探讨
- 卫小兵惠杰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源性猝死(SCD)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金坛市人民医院8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CD患者以及85例江苏省金坛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同期住院患者作为非SCD病例对照,分析其临床资料特征,探讨发生SCD的相关因素。结果低射血分数(EF)值、心肺复苏术(CPR)术后、脑利钠肽(BNP)、肾功能不全、持续性高血压、持续性心律失常、情绪刺激、过度劳累在两组患者中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CPR术后、低EF值、持续性心律失常、持续性高血压、过度劳累、情绪刺激等对患者有影响(P<0.05);尤其是CPR术后(OR值:11.48)、低EF值(OR值:9.53)、持续性心律失常(OR值:6.87)对患者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SCD的因素有很多,临床上应密切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时改善不利因素,降低SCD的发生率。
- 卫小兵马敏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源性猝死
- 应用导管栓塞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 目的运用导管栓塞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方法选择小型太湖梅山猪12头(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3~4月龄体重20~25(22.5±3.5)kg,雌雄不拘。根据实验要求穿刺猪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6...
- 马敏惠杰卫小兵沈振亚
- 文献传递
- 血管内超声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的价值
-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UA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7.8±3.2)岁,冠状动脉造影(CAG)未见明显狭窄,通过IVUS检查,对斑块的性质、形态...
- 卫小兵惠杰李穗吉宋建平蒋廷波蒋文平
- 文献传递
- 血管内超声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 S)对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UA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7.8±3.2)岁,冠状动脉造影(CAG)未见明显狭窄,通过IVU S检查,对斑块的性质、形态、部位、血管的狭窄程度、血管重构情况进行分析,再选择介入治疗与否。结果:IVU S检查共发现位于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的斑块22处,其中纤维斑块6例,软斑块12例,4例钙化斑块。8例施行了支架植入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CAG未见明显狭窄的UA患者有必要进行IVU S检查,因可明确冠状动脉斑块性质,为是否需要介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卫小兵惠杰李穗吉宋建平蒋廷波蒋文平
- 心内膜三维重建及系统导航定位精度的基础研究
- 目的基于低频电场方式对右心室进行三维重建,并对系统导航定位精度进行验证。方法采用3个频率的连续正弦波,分别通过三对皮肤电极对实验动物进行电场激励,在胸腔产生正交低频交流电场,以普通导管电极在处于电场中的心腔内探测
- 吴珍峰惠杰卫小兵应良红蒋文平
- 文献传递
- 基于低频电场心内膜三维标测技术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自主设计基于低频电场的心内膜三维标测系统,用于临床心脏建模实验研究。本文介绍了三维标测系统基本原理、结构和系统软件开发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实验动物心脏进行多腔建模,验证了标测系统定位的精度达到了设计要求。
- 惠杰吴珍峰沈海东张勇卫小兵王小青蒋文平
- 关键词:低频电场射频消融
- 芪苈强心胶囊在高龄慢性心衰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在高龄患者慢性心衰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高龄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给予优化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加用芪苈强心胶囊口服,每次4粒,3次/d,两组均12周为一个疗程。观测治疗前后心功能、6 min步行距离及相关指标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NT-proBNP、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及NHYA分级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01)。治疗前后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输出量(CO)等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6 min步行距离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358±42.3)m vs(201±41.0)m,P<0.05]。结论高龄慢性心衰患者在标准优化抗心衰治疗的同时,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卫小兵马敏
- 关键词:芪苈强心胶囊心力衰竭慢性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