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教学
  • 6篇叙事
  • 6篇语文
  • 6篇写作
  • 5篇统编
  • 5篇教师
  • 4篇叙事文
  • 4篇知识
  • 3篇读写
  • 3篇知识点
  • 3篇教育
  • 2篇读写教学
  • 2篇学语
  • 2篇语文教材
  • 2篇师专
  • 2篇思维
  • 2篇统编教材
  • 2篇文教
  • 2篇小学语文
  • 2篇写作教学

机构

  • 20篇北京教育学院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家教育行政...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北京市第十三...

作者

  • 20篇卢杨
  • 2篇陈向明
  • 2篇胡春梅
  • 1篇陈晓波
  • 1篇方明军
  • 1篇吕俐敏
  • 1篇邱道学
  • 1篇王荣珍

传媒

  • 4篇语文建设
  • 4篇中学语文教学
  • 2篇语文学习
  • 2篇北京教育学院...
  • 2篇基础教育课程
  • 1篇小学语文教学
  • 1篇中小学教师培...
  • 1篇现代远程教育...
  • 1篇教师教育论坛
  • 1篇山东高等教育
  • 1篇中小学教材教...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统编语文教材中“矛盾—解决”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2019年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写作部分增加了'起因—矛盾出现—矛盾解决—结局'的知识点,并将其置于初中教材的初始阶段。本文对这一知识点及其在写作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深入解读,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教材。这一知识点在帮助学生建构叙事性作品文章样式的认知图式,提升表达能力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卢杨
关键词:写作教学写作策略
指向思辨与自省的“抗疫”读写课程设计
2020年
语文“抗疫”读写课程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抗疫”真实情境中灾难体验与历史语境中灾难书写为语文实践核心内容,通过阅读经典的灾难作品以及对灾难体验的反思性写作,建立灾难意识、文体意识和反思意识,促进学生多向度的理解能力、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实现灾难促成长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卢杨胡春梅
关键词:读写课程
“有设计”的支架促生“有效果”的修改--以统编语文教材七下第三单元作文修改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写作支架是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搭建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写作任务,[1]在写作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针对初中生记叙文写作中面临的困难,本案例通过精准化定位学情、结构化设计支架、直观化操作支架,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成效显著。下面以统编语文教材七下第三单元作文修改指导为例,谈一谈具体设计与应用。
卢杨李航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语文教材写作任务作文修改直观化
叙事中不能承受“经过”之虚被引量:1
2018年
在叙事文读写教学中,“六要素”作为常识性知识,贯串学生从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语文学习。教材写作导引指出:“六要素”中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重点,而写清“经过”是关键。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无论在阅读还是写作中,“六要素”中的“经过”都是学生最难把握的。在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阅读中,学生把握“经过”时抓不住重点;而在写作中“经过”详略不当,中心不突出。
卢杨
关键词:叙事文写作导引读写教学语文学习性知识
中小学语文课例研究:常见误区与有效路径
2023年
课例研究能够帮助教师读懂课堂、优化教学经验、形成反思意识。理解语文课例是有效开展课例研究的关键,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碎片化、浅表化、盲目化的倾向。要实现理解语文课例,需要从两个维度深入理解语文课例。一是语文课例的内在结构,包括课例的形式结构及内容结构;另一个是语文课例的外在结构,包括时代背景、授课背景以及观评课背景。
卢杨胡春梅
关键词:课例研究
新视角把握结构,助力叙事文写作教学——浅谈对统编本教材新增“矛盾解决”知识点的理解被引量:1
2019年
核心素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和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核心素养是一种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卢杨
关键词:理性思维实现自我融入社会
来自澳大利亚的课堂观察
2014年
借国家公派汉语教师机缘,笔者有幸深入澳大利亚圣诞岛区域中学课堂,听这里的英语教师上课——希望从中汲取有益于我国母语教育的经验.Peter老师是该校九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二年级)的英语教师,从教近四十年,他的足迹遍及澳大利亚各洲及香港地区。这里的初二学生每周有四节英语课,每节课55分钟。Peter所教的这个班共16名学生,其中华裔8人、欧洲裔7人、马来裔1人。我来到这里时正赶上他们学习“如何阅读小说”。
卢杨
关键词:课堂观察初二学生汉语教师国家公派初二年级母语教育
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的困境及其突破——以市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凝结式成果提炼为例被引量:3
2016年
骨干教师在成果提炼时存在着成果的理论基础薄弱且以经验型成果多、理论型成果少等具体问题与困境。为此,培训者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工具,针对教师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干预,帮助他们进行凝结式的成果提炼。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师成果生成规律以及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自主性的原则。
卢杨
关键词:骨干教师教研成果
新视角把握结构,助力叙事文写作教学——浅谈对统编本教材新增“矛盾解决”知识点的理解被引量:2
2019年
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学会记事”单元的写作部分,为了让学生领会《散步》一文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设计了“起因—矛盾出现—矛盾解决—结局”图表,按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的说法,其目的就是给一点“让一线老师可以把握的‘干货’”[1]。在叙事文原有的“起因—经过—结果”结构框架之外,为何提出这一新结构?为何将其放在初中教材的初始阶段?这一结构对提高初中生记事能力有怎样的作用?下面谈一谈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使用教材。
卢杨
关键词:知识点叙事文写作教学写作部分《散步》
读博妈妈“学业与母职”困境干预——基于行动科学的理论视角
2024年
博士就读时间恰与女性生育黄金年龄重合,读博妈妈面临的学业与母职冲突尤为巨大。与以往研究停留在描述、解释和分析的层次不同,研究者以行动科学为指导对现实困境进行干预,呈现了一个成功案例。最初,当事人采取“母职隐身”和“学业隐身”策略,试图满足行动科学第I型文化中“好学生”和“好妈妈”的标准,却陷入双输困境。支持者通过创设对话机会构建第Ⅱ型文化空间,采用“情境移植”等互动式干预策略,使当事人突破原来框定问题的界限,实现双路径学习。基于此研究结果提出,校园第Ⅱ型文化的构建将有助于保障女博士的生育权利,起到“生育祛魅”作用,破除高学历女性的母职焦虑,提升其行动策略。
石君齐卢杨陈向明
关键词:博士生教育女博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