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单世联

作品数:86 被引量:249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文化科学
  • 11篇经济管理
  • 11篇哲学宗教
  • 8篇政治法律
  • 7篇文学
  • 7篇艺术
  • 7篇历史地理
  • 6篇社会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0篇文化
  • 17篇文化产业
  • 8篇主义
  • 6篇政治
  • 6篇纳粹
  • 5篇艺术
  • 4篇多样性
  • 4篇知识
  • 4篇社会
  • 4篇文化多样
  • 4篇文化多样性
  • 4篇文化工业
  • 4篇伦理
  • 4篇美学
  • 3篇职务
  • 3篇文化理论
  • 3篇文化现代性
  • 3篇纳粹党
  • 3篇纳粹德国
  • 3篇法兰克福学派

机构

  • 56篇上海交通大学
  • 27篇广东省社会科...
  • 5篇中山大学
  • 4篇香港中文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南开大学
  • 2篇广州美术学院
  • 2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台湾成功大学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84篇单世联
  • 4篇王绍光
  • 2篇刘骥
  • 2篇孙经先
  • 2篇冯筱才
  • 2篇刘民权
  • 2篇李公明
  • 2篇李若建
  • 2篇刘非非
  • 2篇老田
  • 1篇左凤荣
  • 1篇罗岗
  • 1篇刘述良
  • 1篇卢晖临
  • 1篇贺照田
  • 1篇金大陆
  • 1篇徐俊忠
  • 1篇潘毅
  • 1篇黄万盛
  • 1篇谢遐龄

传媒

  • 10篇中国文化产业...
  • 9篇开放时代
  • 7篇广东社会科学
  • 4篇天津社会科学
  • 4篇同舟共进
  • 3篇粤海风
  • 3篇上海财经大学...
  • 3篇中原文化研究
  • 2篇新华月报
  • 2篇文艺研究
  • 2篇探求
  • 2篇广东艺术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文化
  • 2篇南方论丛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红楼梦学刊
  • 1篇东方艺术
  • 1篇大经贸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8篇2016
  • 4篇2015
  • 10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组织关系的变迁——南村社会调查之一被引量:9
1997年
本文是作者在广东番禺农村所作的“经济发展与农村人文环境变迁”系列调查报告之一.本文认为,民间宗法礼俗的回潮无助于民间权威的重新树立,经济关系和利益原则已重新梳理和编织当代农村社会网络,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日益简单,农村的真实面貌与一般设想的大相径庭,其畸型的景观的出现,缘于农村的都市化并非社会经济有机增长后的自然要求.
吴重庆单世联
关键词:农村社会组织社会调查经济发展权力系统经营地主都市化
韦伯命题与中国现代性被引量:23
2004年
“多元现代性”的命题和“回到中国自身”的方法是文化中国学人反思韦伯的主要成果,作为“德国思想与中国现代性”专题研究之一,本文述评中国现代性话语与“韦伯命题”的关联方式,认为需要把作为现代化理论家的韦伯与作为文明比较论者的韦伯统一起来,在多元发展的文明史中理解现代性的多元形态,在现代化的普遍规范中把握不同文明的共同趋势,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普遍价值与特殊形式之间的平衡。
单世联
关键词:中国现代性资本主义韦伯命题新教伦理儒家伦理
简论文化理论中的资本主义批判
2017年
从19世纪到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主题之一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一些知识分子来说,资本主义不但"不利"于甚至"敌对"于文化艺术,而且对经济平等、社会公正、价值体系、生活世界等也有巨大的消极和破坏作用。即使是赞同资本主义体制的知识分子,也试图通过揭露和批判来推动资本主义的改革和完善。而其立论的基点和标准,通常都是文化的、精神价值的和审美的。本文从认知、心态、价值、理想等方面总结文化理论中的反资本主义思想与观念。
卢子葳单世联
关键词:艺术资本主义知识分子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被引量:38
2005年
长期以来作为人类生存条件的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时代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首先从文化产业的传播特性、生产方式、全球扩张三个方面概括了当代文化的趋同性;然后具体分析了当代支持文化多样性的三种力量:国家化的政策保护、本土化的自我意识、个体化的自由选择;最后,从超越民族国家视界、解构极化思维模式、诠释文化传统三个方面,论证了文化多样性的合理蕴涵。
单世联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自我意识思维模式文化差异
“卡夫丁峡谷” 与当代中国
1998年
1、中国共产党的15次代表大会再次强调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把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写进党章这一事实,表明中国仍处于邓小平阶段。事实上,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当代,可以明确地分为毛泽东阶段和邓小平阶段,它们之间的起承转合,是当代文化思想史的一个基本语境。“后毛泽东时代也同样成为后毛泽东主义时代。”80年代初西方学者喜欢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毛以后的中国的变化,无疑,如果是在90年代,他们一定会明确地说“后毛泽东的时代就是邓小平的时代。”毛和邓的理论和实践.既是中国历史运动的产物,也部分规范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运动,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毛的政治治国。
单世联
关键词:经典马克思主义卡夫丁峡谷政治体制世界历史乌托邦中国社会
在批判理论与意识形态之间——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逻辑被引量:3
2012年
本文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历程的解释性回顾。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答三个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特性的问题,即马克思为什么较少使用"文化"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如何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否有其统一的基础?第二部分,按照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理论形态的演变,分别讨论马克思的文化观点;第二国际时期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卢卡奇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转向"和从葛兰西到"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列宁主义的文化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第三部分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若干问题:发展的特点、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方式。最后,展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未来。
单世联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从赞助人到近代版权制度被引量:2
2014年
人类的文化生产活动始终是在一定的文化运行体制中进行的,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文化赞助人和赞助模式。本文通过对文化赞助人概念的辨析和文化赞助模式的分类研究,讨论了赞助人对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不同赞助模式的形成背景和内涵特征,由此来分析在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下,主流赞助制度由私人赞助向市场体制赞助的转变过程中,文化产品商品属性的确立以及文化市场的形成过程,新的文化中介商和文化消费群体的出现,以及文化生产者身份、地位及其物质与人身保障制度的变革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在市场赞助模式形成过程中近代版权制度的萌芽及其最终形成与确立。
刘非非单世联
关键词:文化生产赞助人文化市场
中国文化产业:观察与评论
2013年
中国文化产业早就有过局部的辉煌。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告别了传统文化的道德/政治标准和文人/精英趣味,而西方现代的文化理念、组织和技术也随西方权力一起进入中国,产业化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内涵之一。
单世联
关键词:中国文化产业五四新文化运动政治标准传统文化文化理念
“奥斯维辛之后”的诗被引量:4
2015年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是批判理论家阿多诺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当代文化理论的一个重要议题,但在中文学界似乎还没有稍微详细的探讨。本文认为,此论并非写诗这一行为的具体评论,而是对文明与野蛮之间辩证关系的一个阐释:在发生了有组织的、工业化的种族灭绝之后,必须重新认识包括诗歌在内的西方传统文化。"大屠杀诗人"策兰拒绝了阿多诺的论断,但其写作实践恰恰表明:只有在摆脱了传统语言形式与美感标准之后才能继续写诗,他与阿多诺从不同方面显示了奥斯维辛之后诗的艰难处境。在探索创新诗歌语言的过程中,策兰深受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影响。策兰与阿多诺、海德格尔在诗学与政治等方面的复杂纠葛,彰显了大屠杀之后语言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
单世联
关键词:大屠杀诗歌语言阿多诺《存在与时间》纳粹党种族灭绝
审美现代性的主题与问题——康德美学在现代中国被引量:11
2004年
康德美学在批判哲学体系中承担着由认识向伦理过渡的中介功能,但在美学史上康德却被简化为以“审美无利害关系”为中心的审美独立论者。基本认同并接受康德的中国学者突出强调了康德“形式主义”的一面,而没有意识到其目的论/道德内涵之于美学的重要性。但中国学者并不是形式主义者,当他们借助其他思想资源对康德美学进行纠偏调校时,实际上又与康德美学体系相通相近。康德美学在现代中国的意义转化和重心转移,源自中国学者建立中国文化自主性的选择性理解和创造性接受。实现康德美学在当代中国的充分展开,一要深入发掘康德以体系的方式提出的真善美的统一问题,二是要全面评价其审美独立和艺术自律的观点。
单世联
关键词:美学形式主义批判哲学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