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学诚
- 作品数:56 被引量:86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语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汉字进入21世纪
- 2001年
- "99国际汉字学学术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广西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于1999年8月在上海召开,应邀出席研讨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共有70余人。 100年前的1899年,王懿荣鉴定殷墟甲骨上的文字为三代古文。
- 华学诚
- 关键词:比较文字学普通文字学
-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幽部与宵部被引量:4
- 2009年
- 文章以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反映的语音资料为对象,考察幽部与宵部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幽宵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古幽部的豪、肴、萧韵字与古宵部宵韵字相押,并最终与其合并,这种通语音变起初是在方言中发生的,是秦汉时期楚方言、秦晋方言、蜀方言共有的特征。
- 华学诚谢荣娥
- 论郭璞的《方言》校理
- 2007年
- 郭璞做过《方言》校理工作,此前无人论及。《方言注》中有后人羼入的校勘内容,术语主要是“(某)一作某”;郭璞校理内容的表达方式有引征古籍进行的,也有直下断语表达的。郭注中所涉文字异写的内容更适宜看成为注解。
- 华学诚
- 关键词:学术史
- 扬雄《方言》“奇字”考(上)——兼析《方言》“奇字”的表词特点
- 2000年
- 前人有《方言》多“奇字”说。《方言》中的所谓“奇字”一为不见之奇、二为不用之奇。经考 :《方言》中不见于传世先秦两汉文献的“奇字”共有 2 97个 ;见于出土文献的古字和传世文献的异体古字或俗字共 41个 ;依《方言》通例推定属西汉通行字的 9个 ;根据《方言》词语记载要求 ,从文字音义方面考明 114个字的构成时代早于扬雄时代 ;真正的不见之奇的“奇字” ,包括扬雄所制字 ,共有 132个。《方言》“奇字”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实词 ,而以名词居多 ;《方言》“奇字”一部分是表记的同义词 ,一部分是表记的同一词在不同方言地域的音变词形。
- 华学诚
- 关键词:奇字新造字
- 吴金华先生的研究方法与治学精神
- 2014年
- 吴金华先生在汉语史研究和中古历史文献整理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主张语言与文献兼治,坚持在语言研究中充分运用文献方法。吴先生的研究方法有八大特色,即:文献异文,纠察关系;字词考释,洞明音声;体味句读,订讹正谬;汇通文献,信而有徵;穷搜博采,考镜源流;每下一义,广征众本;训诂考索,还原为先;钩玄索隐,博稽文史。吴先生治学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精益求精、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于今尤其值得弘扬。
- 华学诚
- 关键词:汉语史文献学研究方法治学精神
- 文献语言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021年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文献语言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大力发展文献语言学对于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华学诚
-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创新性发展语言文字基础学科语言学
- 王念孙手校明本《方言》的初步研究
- 王念孙有手校明本《方言》存世,其手校形态有校语和校改两种。与手校戴本《方言》内容互不重合者占多数,且手校明本比手校戴本简约;在与手校戴本相对应的条目中,手校明本多数校勘意见得到保留;手校戴本不见于手校明本的内容基本上是针...
- 华学诚
- 关键词:王念孙学术史
- 论王念孙《方言》遗说的重建——古代语言学著作的文献学研究之三
- 2015年
- 王念孙对《方言》有精深的研究,但成果未有完整专著传世。刘君惠最早指出辑录王氏《方言》遗说的重要性,并创立了"有述有作"的体例。王氏《方言》遗说散见于其父子各种存世著作之中,可以供辑录者约有1 2种。文章提出了单纯重建的理念,确立了"述而不作"的体例,并据此提供了重建样稿。按照这种方式重建,不仅能提供全面、客观且具动态特点的研究资料,而且对王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华学诚徐妍雁
- 关键词:王念孙语言学史
- 从郭璞注看晋代方言词汇被引量:4
- 2002年
- 本文考察郭注中的方言研究,主要对《穆天子传注》、《山海经注》、《尔雅注》和《方言注》的264条晋代方言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对其地域分布、构词方式作了具体分析。
- 华学诚
- 关键词:方言研究统计分析
- 《方言》郭注“党朗”解被引量:2
- 2018年
- 《方言》"党"之郭注"党朗",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历来有不同意见。戴震等主张"党朗"是一个叠韵词,但没有文献用例能够证明,与此相关的"爣朗"等词除了表示"敞亮""朦胧"之义外,也没有表示"清楚""明白"等"懂得"义的文献用例可征。通检《方言》郭注用例,如以"党朗"为一个联绵词,则与训释格式用语的通例不符。文章认为,语言史料证明,"党"即后世之"懂","朗"有解悟之义,"朗"可以训"党","党"与"朗"之义都是形容解悟之貌,故郭注"党朗也"当理解作"党,朗也"。
- 华学诚
- 关键词:词语考释词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