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林
- 作品数:16 被引量:80H指数:4
-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麦麸膳食纤维的提取、改性及应用研究
- 该文对麦麸膳食纤维的提取、改性及应用等三个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与探讨.
- 刘玉林
- 关键词:膳食纤维改性
- 水库(湖泊)养鱼高产技术要点
- 2007年
- 马军卿刘玉林
- 关键词:高产养殖技术水库渔业养鱼湖泊水库水质养殖产量
- 斑点叉尾病毒囊膜蛋白ORF6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4
- 2010年
- 为构建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CCV新型亚单位疫苗,将CCV的囊膜蛋白基因ORF6克隆至杆状病毒转座载体pFastBacTM 1质粒中,并将阳性重组转座质粒转化进含穿梭载体Bacmid的感受态细胞DH10Bac中,获得重组子rBacmid-ORF6。在脂质体介导下将该重组子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AC-ORF6。AC-ORF6感染的sf9昆虫细胞,经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见重组杆状病毒呈多粒包埋,经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blotting检测,CCV的ORF6蛋白可以在感染了AC-ORF6的sf9细胞中表达。研究表明,获得了插入ORF6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并且该基因可以在重组杆状病毒介导下在昆虫细胞中表达,从而为基于CCV ORF6的杆状病毒亚单位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 黄锋涛熊海林曹胜波熊传喜王敏王卫民吴兵刘玉林刘学芹
- 关键词:杆状病毒昆虫细胞
- 斑点叉尾鮰病毒性疾病综述被引量:11
- 2006年
- 综述了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论述了影响疾病爆发的因子、诊断、治疗、控制和预防措施。
- 刘玉林王敏王卫民
-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病毒
- 斑点叉尾鮰病毒囊膜蛋白的鉴定及定位研究
- 斑点叉尾鮰病毒(CCV)是最早被发现的鱼类疱疹病毒。因为通过SignaIP3.0(Bendtsen et al.2004)and SOSUI(Hirokawa et al.1998)计算程序,orf10被预测编码Ⅰ型囊膜...
- 刘玉林
- 关键词:囊膜蛋白原核表达免疫原性
- 文献传递
- 丙酸铬对草鱼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三价铬在1959年被确定为人和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20世纪60年代Glinsmann等首次提出:铬可降低高血糖患者的血糖,并指出此现象可能与胰岛素的分泌有关。另一方面,鲤科鱼类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较低。
- 刘玉林李浪平
- 关键词:血液生化指标三价铬草鱼丙酸必需微量元素鲤科鱼类
- 粪链球菌对草鱼生长及其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被引量:4
- 2012年
- 探讨了定期使用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制剂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及其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粪链球菌能显著提高草鱼成活率、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P<0.05);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显著降低水中氨氮(NH_3-N)和亚硝酸盐(NO_2^--N)的质量浓度(P<0.05);提高养殖环境的酸碱度和溶氧,更有利于草鱼的生长。
- 刘玉林吴建军
- 持续高温胁迫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消化酶活性与免疫指标的影响被引量:6
- 2022年
- 为探讨持续高温胁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及健康的影响,分别在适宜温度(24℃,对照)和不同高温胁迫温度(29℃、32℃和35℃)条件下对该虾[体重(7.19±0.29)g]进行了为期30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克氏原螯虾的成活率(SR)显著下降(P<0.05);终末体重(FBW)、终末体长(FBL)、增重率(WGR)及特定生长率(SGR)等生长指标随着温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9℃时生长性能指标达到峰值并显著高于其他3个温度组(P<0.05);与24℃相比,32℃的高温胁迫对该虾的生长性能未造成显著影响(P>0.05)而35℃的高温则使其生长性能显著下降(P<0.05);(2)胃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随着温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9℃时3种消化酶活性达到峰值并显著高于其他3个温度组(P<0.05),在32℃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35℃时胃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在高温胁迫条件下,随着温度上升血淋巴中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显著降低,而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逐步显著升高(P<0.05);肝胰腺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在29℃时最低(P<0.05)且T-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温度组(P<0.05),而丙二醛(MDA)含量随温度上升而逐步显著升高(P<0.05);肝胰腺和鳃组织的热应激蛋白基因(HSP70)相对表达量在29℃时显著上升(P<0.05)且在35℃时最高(P<0.01)。结果表明,29℃的持续高温虽可显著促进克氏原螯虾的生长与消化但对其免疫指标显著不利,而32℃及以上的持续高温胁迫则严重影响其存活与生长、消化、免疫及抗氧化功能。
- 何乃娟阮国良刘玉林方刘王乾付运银李生瑄李青松
- 关键词:高温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克氏原螯虾
- 诺氟沙星在大黄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残留研究被引量:39
- 2007年
- 在试验水温(22±2)℃时,按10mg·kg^-1的剂量给大黄鱼单次口服诺氟沙星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研究了诺氟沙星在大黄鱼体内的代谢及消除。结果表明血药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吸收分布迅速,但消除缓慢,半衰期(T1/2Ka、T1/2α、T1/2β)分别为0.7030、2.0926、154.3265h,最大血药浓度为0.8864μg·mL^-1,达峰时间为2.0914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97.8038μg·h·mL^-1。组织中肝脏的药物浓度最高,在测定的时间里各组织的药物浓度高于血浆。药物消除速度依次为:肾脏、肝脏、肌肉,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35.88、173.25、223.55h,肌肉作为可食性组织,且消除最慢,因此选取肌肉组织作为残留检测的靶组织,以50μg·kg^-1为最高残留限量,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休药期不低于23d;在治疗大黄鱼细菌性疾病时,以诺氟沙星10mg·kg^-1剂量给药,一般1d 1次,连用2~3d。
- 刘玉林王翔凌杨先乐杨勇
- 关键词:大黄鱼药代动力学诺氟沙星
- 斑点叉尾鮰病毒“自杀性”DNA疫苗的构建及其体外表达检测
- 本研究根据CCV ORF6基因序列,设计合适的引物,扩增ORF6基因,分别将其克隆到"自杀性"DNA疫苗载体pSFV与常规DNA疫苗载体pcDNA3.1(+)中,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后提取质粒,构建...
- 熊海林尹殿卯王卫民王敏李莉娟刘玉林刘学芹吴兵黄锋涛
- 关键词:DNA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