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文菁

作品数:21 被引量:105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南京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气象
  • 6篇气候
  • 5篇环流
  • 4篇大气环流
  • 3篇灾害
  • 3篇气候背景
  • 2篇稻曲病
  • 2篇新政
  • 2篇神舟
  • 2篇神舟七号
  • 2篇神舟七号飞船
  • 2篇水稻
  • 2篇水稻稻曲病
  • 2篇气候业务
  • 2篇气溶胶
  • 2篇气象部门
  • 2篇气象服务
  • 2篇气象灾害
  • 2篇强对流
  • 2篇强对流天气

机构

  • 18篇江苏省气象局
  • 5篇南京大学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西安卫星测控...
  • 3篇苏州市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重庆市气象局
  • 1篇安徽省六安市...
  • 1篇航天新气象科...
  • 1篇江苏省气象服...

作者

  • 21篇刘文菁
  • 3篇刘培宁
  • 3篇王红军
  • 3篇潘维玉
  • 2篇徐敏
  • 2篇任义方
  • 2篇唐洵昌
  • 2篇徐经纬
  • 2篇邱斌
  • 2篇桑瑞星
  • 2篇黄世鸿
  • 1篇陈宁
  • 1篇闵莉
  • 1篇李良福
  • 1篇丁德华
  • 1篇张婕
  • 1篇徐良谋
  • 1篇任健
  • 1篇王筛祥
  • 1篇刘海文

传媒

  • 5篇气象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中国软科学
  • 1篇江苏预防医学
  • 1篇现代测绘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气象软科学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2008年中...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江苏省气象学...
  • 1篇’2005数...
  • 1篇“推进气象科...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东沿海稻麦轮作区生态系统能量闭合度和CO_(2)通量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为科学评估华东沿海水稻-小麦轮作(简称“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能量通量变化特征和固碳能力,基于2019—2020年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稻麦轮作全生育期通量数据,经质量控制,研究分析了太阳净辐射(R_(n))、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土壤热通量(G)、CO_(2)通量(F_(C))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和稻麦轮作系统固碳量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有效能量和湍流通量能量平衡比率为0.80,能量闭合度较高,说明通量观测数据可靠。月均LE和R_(n)年内变化总体均呈“倒U型”,两者变化基本同步,峰值主要在5—8月,谷值主要在1—2月、11—12月。H和G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LE和R_(n)。日内逐小时F_(C)呈“U型”单峰二次曲线,总体为白天吸收CO_(2)、夜间排放CO_(2),CO_(2)日吸收峰值主要出现在10:00—12:30;逐日F_(C)和逐月F_(C)在年内总体呈“W型”变化特征,全年碳排放时段主要集中在1月、6月、11—12月,其余均为碳吸收,吸收峰值分别在冬小麦拔节孕穗期(3—4月)和水稻拔节孕穗期(8月)。2019年和2020年的2—5月冬小麦生长期的固碳量分别为387.4 g(C)·m^(-2)和382.2 g(C)·m^(-2),7—10月水稻生长期的固碳量分别为678.2 g(C)·m^(-2)和599.7 g(C)·m^(-2);白天,若气温升高,冬小麦和水稻的CO_(2)吸收能力会随之增强,但当饱和水汽压差高于1.7 kPa时,会降低这种吸收趋势,夜间主要是受气温影响。由此可见,沿海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有着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全年尺度上是碳汇,且为强固碳区。
徐敏徐敬争刘文菁徐萌徐经纬高苹罗晓春
关键词:稻麦轮作涡度相关固碳量
《气象法》立法后评估调查报告
2010年
本文汇总了江苏省开展《气象法》立法后评估调查活动的有关结果,根据调查结果,客观分析了《气象法》在立法及施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气象法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陈红兵徐正敏于波刘文菁王筛祥
关键词:《气象法》后评估法制建设
盐业气象服务模式探讨
随着气象科技的进步以及盐业生产保障的进一步要求,盐业气象服务模式的内涵也应不断充实和延伸.本文从气象信息共享、气象服务内涵、信息辐射方式和盐场自身气象保障能力培养等方面探讨盐业生产模式在新形势下做进一步的改进.
徐良谋刘文菁陈红兵
关键词:盐业气象服务
文献传递
区域气候模式对地形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利用ICTP新推出的高分辨率第三代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进行了有、无地形高度两个数值试验。通过分析两个试验模拟的环流场和降水场等的差异特征来研究东亚地区地形影响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夏季高层流场差异场的特点是以高原为中心成反气旋/气旋性环流形势,这种结构特征对西风急流的季节性北进南退起主导作用。位势高度差异场呈北高南低的分布形势,大致以30°N为分界线,冬季/夏季呈"北弱南强","陆地低海洋高"/"北强南弱"、"陆地高海洋低"的分布特征,这种配置对西风急流越过高原后强度的增强减弱关系密切。此外,地形对大气的辐射加热作用的季节性变化以及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性振荡也说明地形不仅能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来直接影响高低层的环流系统,也可能通过调节海陆热力差异来间接影响季风环流。
闵莉张志刚刘文菁陈宁吴云荣
关键词:地形环流场
气象部门事业单位科技创新政策适用探析
科技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是赢得未来的关键,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对推动科技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气象部门事业单位科技创新政策现状分析,提出科学制定气象部门事业单位科技创新政策的必要性,结合当下实际,指出其遇...
桑瑞星刘文菁康为姜玥宏徐足飞
关键词:气象部门科技创新政策
我国若干地区气溶胶元素及其与光学特性的相关研究
该文利用中国若干地区气溶胶样品化学成分和乞溶胶可见辐射吸收特性资料,分析了气溶胶元素的富集因子和气溶胶吸收特性与其诸多元素的相关性.一、气溶胶元素的富集因子指示人为源和自然源相互影响的程度.分析结构表明,中国的气溶胶富集...
刘文菁
关键词:气溶胶
文献传递
江苏现代气候业务发展分析
江苏建立现代气候业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江苏"两个率先"奋斗目标,以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为宗旨,以提高气候服务能力为核心,推进省及省以下气候业务的建设,梳理业务布局,完善业...
刘文菁许遐祯
2008年深圳洪涝灾害的气候背景和环流条件被引量:5
2010年
用NCC/CMA资料分析了2008年6月深圳降水异常事件的成因,结果认为:2007年7月—2008年2月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2008年前冬今春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偏大是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前期气候背景;2008年6月东亚阻塞高压的异常强大及乌拉尔山长波槽的异常加深发展,促进了经向环流异常增强;偏强的冷空气以阶梯槽的形式频繁入侵华南,为深圳异常降水事件提供了动力条件。副高西段较常年偏南,西伸脊点偏东;强劲的季风潮为深圳地区输送了巨大的水汽和热量;冷暖空气在华南地区的频繁交汇与维持是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主要成因。上述多种因素的异常共同导致了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发生。
王红军刘文菁刘培宁潘维玉
关键词:洪涝大尺度环流副热带高压西南季风
马斯克林高压与华北盛夏降水的年际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NCEP/NCAR、ERA-40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盛夏(7、8月)降水资料,使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马斯克林高压(马高)与华北盛夏降水的年际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马高与华北盛夏降水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1974年以后开始减弱。在强关系阶段(1951—1973年),马高与中国东部盛夏降水的显著负相关中心主要位于华北地区;在弱关系阶段(1974—2011年),马高与华北盛夏降水的负相关关系变弱,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正相关关系变强。导致马高与华北盛夏降水年际关系发生年代际变化的原因是:中国东部地区(不)受来自马高的异常偏南气流影响,使得华北盛夏降水偏多(少),两者关系偏强(弱)。马高与华北盛夏降水年际关系发生的年代际变化,是中国东部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南涝北旱"的原因之一。
张婕武芳刘文菁刘海文
关键词:马斯克林高压华北降水年际关系年代际变化
水稻稻曲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型及集成方法被引量:11
2017年
为了提前1个月预报出水稻稻曲病发生的气象条件适宜程度,根据中长期预报原理,采用因子膨化滑动相关普查、空间拓扑和最优相关技术,筛选出对综合稻曲病指数影响最显著的预报因子,分别构建基于气象要素、海温因子、大气环流指数的预报模型,并对3种模型的预报结果采用算术平均、加权平均和多元回归方法进行集成。结果表明,建立的3种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预报效果较为理想,经过集成后提高了单个模型的拟合精度和独立样本试报的准确性,其中多元回归集成的效果更好。因此,建立的稻曲病预报模型可投入业务使用,预报结果将为稻曲病防治工作提供较为充足的时间。
徐敏高苹刘文菁任义方李玉佩
关键词:水稻稻曲病气象要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