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展

作品数:10 被引量:48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肿
  • 3篇硬脊膜
  • 3篇硬脊膜外
  • 3篇硬脊膜外血肿
  • 3篇细胞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细胞
  • 2篇神经胶质
  • 2篇神经胶质瘤
  • 2篇外伤
  • 2篇颅内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细胞
  • 2篇脊髓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瘤
  • 1篇大型听神经瘤
  • 1篇动脉瘤
  • 1篇血流

机构

  • 9篇四川大学华西...
  • 4篇郑州人民医院
  • 2篇四川大学
  • 1篇河北红十字会...

作者

  • 10篇刘展
  • 9篇游潮
  • 8篇焦庆芳
  • 3篇李松
  • 3篇蔡博文
  • 2篇王春婷
  • 2篇张荣军
  • 2篇贺民
  • 1篇周良学
  • 1篇杨咏波
  • 1篇邬正贵
  • 1篇唐建建
  • 1篇李三中
  • 1篇王翔
  • 1篇张成贵
  • 1篇高波

传媒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药材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华护理教育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外伤性硬脊膜外血肿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焦庆芳游潮刘展张成贵
关键词:硬脊膜外血肿非外伤性发病率四肢瘫
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十分复杂;不仅涉及动脉壁的损害,还与血流动力学因素的改变有关。血流的剪切应力对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具有直接的作用,且该剪切应力随心动周期而改变。此外,动脉分叉角度也与动脉瘤的形成密切相关,不适当的动脉成角可以明显增加动脉瘤的发生概率,且动脉瘤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血流动力学因素的变化。
刘展游潮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剪切应力
急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护理被引量:1
2010年
总结了3例不同类型的急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术前密切观察病情进展及心理疏导,争取尽早手术治疗。术后注意生命体征监测、体位护理、心理疏导、腹泻腹胀观察护理、排尿困难的观察护理、肢体康复护理。硬脊膜外血肿是一种罕见但致残率相当高的神经科急症,多数患者需要急诊手术治疗。本组2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1例完全康复,另1例由于术前血肿压迫时间长而导致肢体瘫痪;1例未进行手术治疗,经过缓解脊髓水肿药物及止痛药物治疗,肢体功能康复。
高波刘展
关键词:血肿硬膜外脊髓护理
重型颅脑创伤后脑积水形成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脑创伤后脑积水形成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收治的符合条件的139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对年龄、性别、受伤当时GCS评分、昏迷时间、颅内出血的部位和时间、去骨瓣减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腰椎持续外引流与脑积水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逐步回归法多因素分析。结果 19.42%的患者发生了脑积水。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从9个因素中筛选出年龄(P=0.010)、去骨瓣减压(P=0.033)、蛛网膜下腔出血(P=0.000)和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外引流(P=0.000)为影响脑脊液发生的相关因素,其中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外引流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增大、去骨瓣减压、蛛网膜下腔出血促使创伤后脑积水产生的重要因素,而外伤后早期行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外引流可明显减少脑积水的产生。
刘展游潮焦庆芳李松
关键词:脑积水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去骨瓣减压
shRNA靶向干扰PRDXⅢ对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PeroxiredoxinsⅢ(PRDXⅢ)基因对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U25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组、无关序列转染组和干扰组。利用脂质体将PRDXⅢ干扰片段转染胶质瘤细胞株U251,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PRDXⅢ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FCM)、DNA ladder、PI染色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凋亡状况,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转染后U25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转染后干扰组PRDXⅢ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抑制率分别为76.0%和63.9%。DNA ladder显示干扰组出现明显梯形电泳条带。PI染色结果显示干扰组细胞核的染色质高度浓染色,部分细胞核裂解为碎块。空白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组、无关序列转染组和干扰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26±0.64)%、(2.68±0.74)%、(3.54±0.62)%和(35.90±4.85)%,干扰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0)。干扰组U251细胞生长抑制率为44.40%。结论 PRDXⅢ靶向干扰能够显著抑制U251细胞株增殖,增加其凋亡。
焦庆芳李松刘展游潮王春婷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过氧化物酶
EGb对脑外伤大鼠ICAM-1及其基因表达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脑外伤大鼠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EGb脑保护的作用与机理。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大剂量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使用Feeney氏法建立大鼠闭合性脑损伤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和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细胞位于坏死中心与正常皮层之间的交界区,脑外伤6 h即出现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及其mRNA表达,24 h表达到高峰。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明显减少交界区神经细胞的损伤,其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mRNA的表达有关。银杏叶提取物可减轻大鼠脑缺血损伤,减少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张荣军游潮蔡博文贺民唐建建刘展焦庆芳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细胞
大鼠脑外伤后P-selectin表达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大鼠脑外伤后P-selectin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脑水肿等继发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Feeney大鼠脑损伤动物模型,将6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A(标准对照组),B(轻伤组)、C组(重伤组),每组20只。分别于脑外伤后6 h、24 h、3 d、7 d随机各取标本5只,测量脑水肿程度以及P-selectin在脑组织的表达变化以及免疫阳性染色血管,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外伤后6 h P-selectin的表达及粒细胞在脑组织的浸润显著升高(P<0.05),于伤后24 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结论脑外伤后P-selectin的表达及粒细胞在脑组织的浸润显著升高,其时程和空间分布与脑外伤后继发性损伤相吻合。提示P-selectin的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脑外伤后的继发性损伤。
张荣军游潮蔡博文贺民杨咏波刘展焦庆芳
关键词:细胞粘附分子血管内皮细胞
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被引量:7
2006年
听神经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8%~10%,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听神经瘤全切除已成为可能,但面神经损伤仍是听神经瘤尤其是大型听神经瘤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彻底切除肿瘤而完整保留面神经甚至耳蜗神经功能是听神经瘤手术的理想结果。
焦庆芳刘展游潮蔡博文邬正贵周良学
关键词:大型听神经瘤面神经保护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颅内良性肿瘤桥小脑角肿瘤面神经损伤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1998年9月-2006年10月,收治SSEH患者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10-69岁。神经功能障碍按ASIA分级:A级7例,B级2例,C级4例,D级9例,E级1例。发病至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时间:〈12h12例,12-24h2例,24-48h3例,〉48h6例。均经MRI检查或病理学检查确诊。17例采用手术治疗,6例采用以甲基强的松龙(80-100mg/d)为主的非手术治疗。回顾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放射学诊断、病理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分析以上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23例随访3个月,恶化1例,无进展8例,改善9例,痊愈5例。性别对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进展越快,血肿所覆盖的脊髓节段越多,患者的预后越差(P〈0.05);神经损害越轻,预后越好(P〈0.01)。手术治疗17例中,预后评分为1分1例,2分5例,3分6例,4分5例;手术前时间与预后的相关系数为0.056(P〉0.05)。非手术治疗6例中,预后评分2分及3分各3例。结论SSEH是一种罕见疾病,其预后受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病程进展时间、脊髓是否合并水肿及硬膜外血肿体积等因素影响。此病以手术治疗为主,且宜早期进行,防止脊髓功能进一步恶化。非手术治疗只适用于脊髓功能在早期恢复的患者。
刘展焦庆芳王翔李三中游潮
关键词:硬脊膜外血肿脊髓功能磁共振成像预后
PRDXⅢ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1年
目的探讨PRDXⅢ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在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RDXⅢ蛋白在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的表达水平,利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分析不同级别胶质瘤及脑组织相互间PRDXⅢ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与细胞凋亡指数间的关系。结果 PRDXⅢ蛋白在正常脑组织、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0%(2/10)、30.3%(10/33)和81.3%(26/32),高级别胶质瘤PRDXⅢ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和低级别胶质瘤。随病理级别增高,PRDXⅢ蛋白表达强度也明显增加(r=0.576,P=0.00)。正常脑组织、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组织的凋亡指数分别为(24.51±3.27)%、(17.68±2.27)%和(8.78±3.02)%,随着胶质瘤级别的增高,凋亡指数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45,P=0.00)。在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中,PRDXⅢ蛋白表达阳性组的凋亡指数为(10.29±4.87)%,PRDXⅢ蛋白表达阴性组为(19.07±4.64)%,PRDXⅢ蛋白表达阳性组的凋亡指数明显低于PRDXⅢ阴性组(t=7.99,P=0.00)。结论 PRDXⅢ在胶质瘤中高度表达,表达强度随着肿瘤级别的增高而增加,高级别级胶质瘤中PRDXⅢ表达的强度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说明PRDXⅢ可能与胶质瘤的生长和恶性表型有关。在PRDXⅢ表达阳性的胶质瘤中,细胞的凋亡指数低于PRDXⅢ表达阴性者。
焦庆芳李松刘展游潮王春婷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免疫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