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一皋

作品数:19 被引量:72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4篇经济管理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社会
  • 4篇战争
  • 3篇农村
  • 3篇群众
  • 3篇群众运动
  • 3篇阶级
  • 3篇阶级斗争
  • 3篇城市
  • 2篇政权
  • 2篇社会隔离
  • 2篇农村基层政权
  • 2篇五四运动
  • 2篇历史解释
  • 2篇解放战争
  • 2篇解放战争时期
  • 2篇抗日
  • 2篇基层政权
  • 2篇减租
  • 2篇减租减息
  • 2篇个案

机构

  • 18篇北京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东政法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西南政法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广州市社会科...

作者

  • 18篇刘一皋
  • 1篇王才友
  • 1篇齐小林
  • 1篇杨奎松
  • 1篇程美宝
  • 1篇孟庆延
  • 1篇刘志伟
  • 1篇饶伟新
  • 1篇刘昶
  • 1篇张侃
  • 1篇刘永华
  • 1篇张宏卿
  • 1篇郑莉
  • 1篇王奇生
  • 1篇麻国庆
  • 1篇黄道炫
  • 1篇郑振满
  • 1篇应星
  • 1篇黄向春
  • 1篇黄文治

传媒

  • 3篇北大史学
  • 2篇近代史研究
  • 2篇中共党史研究
  • 2篇开放时代
  • 2篇史学月刊
  • 1篇浙江学刊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20世纪中...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09
  • 2篇2005
  • 1篇2001
  • 1篇1998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89
  • 1篇198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战前半期有关国家意识的阐释及其批判被引量:1
2016年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表明,现行国际秩序和中国国家制度,都紧密地系于抗战历史的解释,抗战历史遗产中最可宝贵的内容,就是寻求国家独立、富强和伟大复兴的民族精神。因此,厘清战时有关国家意识的阐释及其批判,以及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演变和影响,十分重要。本文以战时同时期出版的《战国策》和《解放》为分析对象,指出两刊物对于国家意识的阐述,均非深刻的学术研究,只是当时环境下不同政治位置的反映。然而,随着政治位置的变换,阐述观点和批判武器亦发生相应变化,并深刻影响中国现实社会发展。是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尤为重要。
刘一皋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战国策》《解放》历史语境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认识扭曲——“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标志性事件的个案研究
2005年
历史解释在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中曾扮演重要角色,即充当说明现实政治理论、发展道路的工具。历史研究的政治化,不但存在诸多简单化曲解研究对象的现象,而且还极大地混淆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空概念,造成严重的认识扭曲。本文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初期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和改革开放初期小岗村的签名书两个标志性个案的研究,揭示自中国革命胜利至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中政治文化现象的种种扭曲。两个个案的极端行为是社会变革中认识扭曲的选择,事件产生后的权威认可方式和历史解释,又使其后遗症在较长时期无法完全消除。故为保障社会参与向着法制化方向发展,必须首先提供具有道德深度的清晰的历史解释。
刘一皋
关键词: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转型过程标志性事件历史解释政治理论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群体行为分析被引量:15
2009年
本文拟通过"五四"运动中学生群体行为的分析,考察大规模学生群体行为发起和持续发展的条件,尤其是组织形式和行动策略的变化特征,以及学生与政府、社会各界的关系变化,探讨"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现代学生运动基本模式形成的影响,并说明群众运动中某些普遍存在的现象。
刘一皋
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农村政权被引量:6
1989年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课题之一,但研究较多集中在对党的政策和农民平均主义局限性的分析上,对农村政权的作用和影响注意不够。土地改革是在何种政权结构之下展开的?土地改革进程与农村政权的演变趋势及其相互关系如何?农村政权与决策控制的关系如何?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一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首先开始于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
刘一皋
关键词:解放战争时期农村基层政权减租减息政权结构
城市郊区土地改革中的界线划分与社会隔离——北京市海淀区巴沟村及其周边村庄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北京市郊区农村土地改革的研究表明,尽管对于解放战争时期土改运动的经验教训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亦在接管城市过程中采取了更为稳妥的策略,颁布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土改法令和政策规定,但由于思想认识、斗争经验和动员方式的惯性影响,城郊土改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回到了既有农村经验之上。更为重要的是,在城郊土改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割特征,突出表现为本村人与外地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农业与工商业资本的隔离,造成了人口流动、身份转化、资金融通等困难,严重影响土改后社会经济发展,也是二元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
刘一皋
关键词:城市郊区城乡关系
复合群众运动中的宣传、行为及其结果——对于“黄逸峰事件”的个案分析
2016年
共和国建立初期是大规模群众运动的高发时期,特点是多个运动同时进行,内容基本涵盖了国家各项重要工作,也大大增加了运动过程的复杂性。本文围绕'黄逸峰事件',透过华东交通专科学校从创办到终结的全过程,描述了复合群众运动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内在矛盾冲突,及其间学生如何利用运动目标的多样性及话语表达自己的意愿,领导者如何组织斗争和运动中权力位置的移动,并分析了批评、反批评和大批判所使用的话语特征,以及掩盖在意识形态话语之下的行为特征。本文揭示,由于目标选择和参与行为的不确定性,复合群众运动的可控性很弱,运动过程的偶然性增强,并往往背离运动的既定目标。在'黄逸峰事件'中,学校领导、学生和学校本身,以及作为运动传媒的报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损害,或无法发挥预想的作用和使命,或远远超出了各自行为的原本期待。
刘一皋
国家、市场、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初建时的认识——建国前夕之临清事件个案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临清事件是建国前夕市场秩序混乱情况下的一次抢购涨价风潮,对于事件的揭露、批判和处理,深刻地反映出国家、市场、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初建时的认识模糊。事件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危害性,突出政府部门和国营贸易机关对于社会生产、流通的领导作用,市场作用受到抑制,出现了通过行政干预急速发展国营与合作社经济的趋向。
刘一皋
关键词:国家干预私营工商业
从以经济生活为中心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动员中的宣传策略
2012年
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重要工作之一,既往研究偏向于肯定动员成绩,却与当时政治和思想文化情境相隔离。精减工作涉及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以往大规模社会动员经验相比,动员具有相当难度,也更有助于说明政治和思想文化发展趋向之动因。本文从分析精减工作的宣传策略入手,揭示了为要完成减人指标,宣传内容从以经济生活为中心渐次转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形式上则基本放弃了公开宣传而改为内部传达,此种重大变化。造成了信息传达的严重模糊,只能更多地依赖于组织强制,以及群众运动的动员形式。
刘一皋
关键词:城镇人口城市人口经济生活国民经济调整社会动员
建党前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解释方法─—对《马克思还原》的分析与解读被引量:3
2001年
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夕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一方面需要尽快确立马克思主义作为政 党指导思想的地位,以便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一方面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认识尚 不深刻,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历史批判和比较的方法成为主要的解释工具,其结果正宗马克 思主义必须通过还原历史来判定,理论教条又反过来规范对于历史的解释。历史解释方法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特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刘一皋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传播历史解释话语解读
农民动员与社会变迁——华北事变前后之农村社会分析
<正>一、导言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根本转折点。由于全面抗战的爆发,广大地区的农民群众被迅速发动起来, 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浪潮,其中华北地区尤为显著,发动起来的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各方面的社会改革,奠...
刘一皋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