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才
- 作品数:14 被引量:100H指数: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引发剂和活化剂用量对MC尼龙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06年
- 通过改变催化剂(包括引发剂和活化剂)用量合成四个系列MC尼龙,研究了引发剂和活化剂用量的变化对MC尼龙合成、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引发剂和活化剂的用量对MC尼龙的对聚合速率、单体转化率、结晶度和结晶温度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拉伸强度、缺口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影响很大。
- 冯德才杨其白燕超朱勇平高燕
- 关键词:MC尼龙引发剂活化剂力学性能
- MC尼龙、MC尼龙/CaCO<,3>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MC尼龙(单体浇铸尼龙)具有质量轻、不产生噪音、机械性能好和良好的回弹性等独特性能。然而与金属相比,MC尼龙存在强度、模量和热变形温度较低,尺寸稳定性差,对缺口冲击敏感,因而限制其应用的范围。所以有必要对MC尼龙进行改性...
- 冯德才
- 关键词:MC尼龙引发剂活化剂纳米碳酸钙力学性能
- 文献传递
- PVC/抗静电剂共混体系阻燃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论述了PVC/抗静电剂共混体系的阻燃机理,阻燃剂的品种、用量的改变对体系阻燃效果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及Sb2O3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阻燃性能随着阻燃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强;Sb2O3对十溴联苯醚有协同效应。
- 杨其黄锐匡俊杰冯德才刘小林
- 关键词:PVC抗静电剂阻燃
- 动态硫化EPDM/PP热塑性弹性体国内研究概况及进展
- 阐述了(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聚丙烯(EPDM/PP)热塑性弹性体(TPE)的研究历史;总结了其微观形态结构和各种性能;分析了影响EPDM/PP TPE性能的物料性质因素及成型加工因素;并展望了EPDM/PP TPE...
- 杨其周淑芬刘小林冯德才黄亚江匡俊杰
- 关键词: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动态硫化
- 文献传递
- 抗菌剂与抗菌纤维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2
- 2005年
- 介绍了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天然抗菌剂和高分子抗菌剂的抗菌机理,主要有金属离子接触反应机理、催化激活机理、阳离子固定机理和损坏机理。阐述了抗菌纤维的功能及国内外的抗菌纤维最新的研究。指出抗菌纤维正朝着抗菌范围更广、抗菌耐久性更好、功能更齐全的方向发展。
- 冯德才刘小林杨其李光宪
- 关键词:抗菌剂抗菌纤维抗菌机理
- 动态硫化EPDM/PP热塑性弹性体研究进展
- 介绍动态硫化(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聚丙烯(EPDM/PP)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历史、微观相态结构研究进展及应用领域,较为详细地综述了基体树脂性质、硫化体系和用量等因素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阐述了加工条件与该弹性...
- 杨其周淑芬冯德才匡俊杰
- 关键词:动态硫化丙烯二烯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
- 文献传递
- SAN增韧改性研究
- 采用弹性体EPDM及EPDM-g-MAH对SAN进行增韧改性,考察了改性SAN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单纯加入EPDM不能有效增韧SAN;加入EPDM-g-MAH后增韧效果较好.
- 杨其马倩胡俊匡俊杰冯德才
- 关键词:SAN增韧改性力学性能复合材料
- 文献传递
- PA66的增韧增强研究被引量:23
- 2005年
- 研究了玻璃纤维和弹性体(EPDM g MAH) ,对尼龙66(PA66)的增韧、增强的效果。结果表明,玻璃纤维对PA66有很好的增强效果,当玻璃纤维质量分数达3 0 %时,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达到112 . 13MPa ;玻璃纤维对PA66也有一定的增韧作用,当玻璃纤维质量分数为18%时,增韧效果最好。EPDM g MAH对PA66有很好的增韧作用,当EPDM -g -MAH填充量增加到10 %时,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提高到2 8 .3kJ/m2 ;但体系的拉伸强度有所下降。
- 杨其匡俊杰赵亮刘小林冯德才赵红军
- 关键词:PA66玻璃纤维弹性体增韧
- 散香型ABS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被引量:5
- 2005年
- 以茉莉花香精、檀香香精等为原料,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得香母料,将其添加到(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基体中制得散香型ABS。考察了香母料中香精挥发性的影响因素,以及香母料用量对ABS力学性能、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香精本身的性质、香精与ABS基体的相容性及其加工工艺和外部环境对香精挥发性有较大影响;香母料用量在5份以内时对ABS的综合力学性能影响较小,且对ABS的成型加工有利;制得的散香型ABS的香味能持续半年以上。
- 刘小林杨其冯德才李光宪毛益民孙雅杰
- 关键词:ABS香型双螺杆挤出母料丁二烯檀香
- 流动致结晶建模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6年
-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聚合物熔体的流动致结晶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模型。但是基于应变诱导结晶的传统模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理论预测值和实验结果也有出入。近年来,人们又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流动致结晶理论,比如分子模型和唯象模型。本文综述了这些理论模型的理论背景,建模思想以及适用范围等,对比了各个模型的优势和不足,展望了流动致结晶理论研究领域的研究趋势和前景。
- 孙雅杰杨其李光宪毛益民冯德才杨坤
- 关键词:聚合物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