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晓红
- 作品数:44 被引量:288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被引量:69
- 2005年
- 清季捐纳保举滥行,造成正途入仕周期延长,使科举考试对乡村士子的吸引力大为降低。科举停废虽导致传统意义的“士”阶层消失,但多数旧学出身者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分化组合,直至清末民初仍然占据社会权势的重要位置。清廷虽为士子多方宽筹出路,可是无法遏止中年士人文化心理的失衡及青年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刘大鹏和朱峙三两位乡村士子的日记,为考察科举停废对士子命运与乡村社会的实际影响提供了生动的史料。
- 关晓红
- 关键词:科举制度政治体制文化心理
- 速成新政与清朝覆亡被引量:5
- 2012年
- 清末新政后期,移植域外政制形式,以变官制为实行宪政的先导。改革启动前,朝野官绅、国外政客和报刊时评,均对中国仿行立宪的基础、条件有所质疑,对官制改革方案的要旨、程序及实施措施,亦予以激烈批评,尤其对速成新政的做法给予劝阻示警,认为若当道一意孤行,新政最终难免速乱以致速亡的结局。对此,急于求成的清廷决策者未予重视,甚少采取相应对策及时调整以纠偏救弊,导致内外矛盾激化,救命丹反而成了催命符。社会改革不仅有基础、条件之别,程序、举措、时限与进程也直接制约着变革的进度与成效,而且往往交互牵涉影响。如此,则清季改制进程的种种教训与警示,值得后世反省深思。
- 关晓红
- 关键词:清末新政
- 章程条文与社会常情及其变态--清末政体改制的问题与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清末政体变动牵涉观念与体制各层面,并与中外新旧诸多问题联系密切,成为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的枢纽。然而迄今相关研究进展,与史事本身的丰富蕴涵及其对于认识中国现状和未来趋向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相比,差距明显。深入拓展研究,除应尽量搜集与甄别各类资料外,还应避免后出外来观念的影响、注重章程条文与社会常情及其变态的关系,将制度沿革放入历史进程的整体脉络中考察至关重要。而厘清晚清前后两套职官体制的联系与分别,对于认识中国传统典章制度的立意及架构,把握近代知识与制度转型的纠葛和利弊得失及其对于现行制度的制约影响,大有裨益。
- 关晓红
- 关键词:清末新政社会
- 议修京师贡院与科举制的终结被引量:13
- 2009年
- 1904年科举减额缓停至1905年立停之间,科举改革的走向、方式及时间,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议修京师贡院为其中重要关节。在京多数部院官员主修贡院,表明缓停定议可能节外生枝,废科举的取向变数极大。张百熙、端方、袁世凯等人采取断然之策,改缓停为立停;张之洞于此虽一度犹豫,但最终附和。疆臣与枢机相互沟通联络,促成军机处和政务处的人事调整,并说服当政绕开部院会议,直接宣布立停科举。制度变革进程充满玄机,从或然到必然,相关人物的主观努力相当重要。只是精心谋略与强行干预虽可排除障碍,促成科举终结,却难以消除隐患,化解矛盾,避免急行效应带来的社会震荡。
- 关晓红
- 粤人黎兆棠与晚清海防船政被引量:1
- 2022年
- 晚清海防问题伴随西力东侵,渐为统治者重视,福州船政局承担了自造舰船的重任。清廷于1879年10月任命黎兆棠为船政大臣,负责改造新式快船以固海防。黎兆棠在任内调整旧制,通过开源节流、转变师法对象、续派生徒出洋等举措,意图提升自建兵船的性能与水平以配合整体海防规划,不过却因多重障碍迫使造船迂缓,最终招致物议而引咎去职。黎兆棠改造新船遭遇的各种困扰,不仅反映静态章程与实践操作的差距,以及各方对船政事业的不同态度,更凸显出国人围绕洋务自强面临的诸多限制与困境。
- 孙锋关晓红
- 关键词:晚清海防
- 清末督抚衙门的改幕为职
- <正>清代幕府研究,既往成果丰硕,近10年来对晚清幕府变化的探讨更有明显进展。如朱东安注意到曾国藩幕府与增设局所的联系;杨国强指出太平天国之后出现了“朝廷命官檄调入幕和布衣幕客叙功得官”这一幕府人物职官化的趋势,并敏锐捕...
- 关晓红
- 文献传递
- 清末督抚衙门的改幕为职
- 本文对清末督抚衙门的改革进行评述。文章认为,政体改革是对既有秩序和既得利益的调整,方案与步骤的选择,对改革成败影响甚大。对于外官制改革,清廷最终采用渐进策略,不仅充分照顾原有幕友和幕主的历史关系,而且对各级不同机构的改革...
- 关晓红
- 关键词:晚清历史
- 文献传递
- 清末官制改革与行政经费被引量:6
- 2009年
- 清末官制改革牵动整个政体变制,然而,行政范围大幅度扩张、经费猛增而财政困窘、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造成新政与仿行宪政事务捉襟见肘,清廷因此要求各省督抚议复行政经费,旨在通过清理财政和试行预决算分摊财政负担,加速预备立宪进程。由于当政者未能审时度势,对督抚们若干重要建议和警示未予以重视,对舆论的提醒亦未采纳,一味通过简单削减预算的办法试图平衡赤字,导致财政与行政相互制约、督抚与清廷离心离德,矛盾日益激化,救亡变为速亡,教训深刻。
- 关晓红
- 关键词:新政官制改革行政经费财政预算
- 辛亥革命时期的省制纠结被引量:16
- 2012年
- 辛亥各省光复政权乃至民初政府的省制,多在清末外官改制和各省独立自治的基础上加以变通,共和制下如何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省制成为关键。民初朝野舆论相持最久、困扰最多的省制方案与争论,不宜单从民主与专制较量的角度立论,还应考虑时人对国家统一的向往与对分裂的隐忧。中国历史文化中,分合与治乱兴衰紧密联系。省制模式中集权与分权、官治与自治的平衡取舍,既与民主、专制相关联,也与统一或分裂的抉择相始终。由于以省为地方自治层级范围过大,东西方各国无此先例,单一制与联邦制均不适合,民初省制因此成为本土国情与域外制度纠结甚深的焦点。这一难解的症结,或许仍将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 关晓红
- 关键词:省制集权分权
- 科举停废与清末政情被引量:35
- 2004年
- 清末新政时期的停废科举 ,从戊戌的变科举发展演变而来 ,由维新派主导转为疆吏与朝臣唱主角 ,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递进。其决策过程 ,反映了清末政情的一个重要特征 :各项新政虽自上而下地通过朝廷政令颁行 ,其决策过程却往往由地方促动中央 ,即疆臣互相串联沟通 ,自下而上地提出议案 ,并以各种手段权谋 ,设法联络及鼓动枢要。由疆臣合力而枢臣同声 。
- 关晓红
- 关键词:科举制度清朝末期政治改革戊戌变法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