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剀

作品数:25 被引量:10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肾小管
  • 10篇小管
  • 9篇细胞
  • 7篇蛋白
  • 6篇亚细胞
  • 6篇亲和
  • 5篇亚细胞定位
  • 5篇肾小管上皮
  • 5篇肾小管上皮细...
  • 5篇细胞定位
  • 5篇小管上皮细胞
  • 4篇电生理
  • 3篇低亲和力
  • 3篇信号
  • 3篇肾病
  • 3篇枸橼酸
  • 3篇基因
  • 3篇高亲和力
  • 3篇IGA肾病
  • 3篇草酸

机构

  • 25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兰州军区乌鲁...
  • 1篇青海大学

作者

  • 25篇侯剀
  • 24篇陈香美
  • 15篇冯哲
  • 13篇吴镝
  • 12篇傅博
  • 11篇白雪源
  • 10篇洪权
  • 6篇丁瑞
  • 4篇许国双
  • 4篇朱晗玉
  • 3篇谢院生
  • 3篇尹忠
  • 3篇张雪光
  • 3篇师锁柱
  • 3篇吴杰
  • 2篇张萍
  • 2篇王涌
  • 2篇列才华
  • 2篇吕杨
  • 2篇陈仆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会...
  • 2篇中国科学(C...
  • 2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北京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肾...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10篇2004
  • 1篇200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gA肾病肾病综合征临床病理特点及肾脏病理危险因素被引量:24
2008年
目的:探讨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肾脏病理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987年~2006年经肾活检确诊IgA肾病并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患者11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按肾脏病变轻重分为A组(n=34,包括Lee氏分级Ⅰ级、Ⅱ级)、B组(n=84,Ⅲ、Ⅳ、Ⅴ级),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多因素分析影响肾脏病理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A、B两组高血压分别占11.8% vs 63.1%;肾衰竭分别占15% vs 41.7%;A、B两组尿蛋白≥6g/24h者分别占58.8% vs 32.1%;尿红细胞满视野分别为14.7% vs 50%。A组高血压、肾衰竭、镜下尿红细胞满视野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1),尿蛋白≥6g/24h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平均动脉压、血肌酐明显低于B组(P〈0.01);而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显著高于B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肾脏病理损害重的危险因素有平均动脉压、尿蛋白〈6g/24h、镜下尿RBC〉5.0×10^7/L(0R值分别为1.048,3.227,6.578;P值分别为0.034,0.047,0.002),血红蛋白是保护性因素(OR=0.723,P=0.035)。随着平均动脉压的升高、血红蛋白的降低、镜下尿红细胞数的增多,肾脏病理损害程度加重(P〈0.01)。结论: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病理表现存在差异,高血压、血红蛋白水平、24h尿蛋白排泄量、镜下尿红细胞程度有助于判断肾脏病理损害轻重。
列才华陈香美谢院生吴杰王涌陈仆侯剀
关键词:IGA肾病肾病综合征临床病理
不同时间采集尿样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同一病人不同时段采集尿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用优利特-100型半自动尿分析仪对107名志愿者同一天内的晨尿、2次晨尿进行常规尿沉渣定量和干化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次晨尿除亚硝酸盐、红细胞计数、变形红细胞阳性率低于晨尿外,其余指标均高于晨尿,其中尿糖、尿蛋白、白细胞、上皮细胞、红细胞计数、变形红细胞阳性率具有统计意义。结论:作为尿沉渣、干化学检查的标本,2次晨尿代替晨尿准确性不但无影响,还可做到从排尿到检查在2h内完成,使尿中红、白细胞、管型等成份不变形或溶解。显著提高了尿液分析中某些检验项目的阳性率,建议临床留取2次晨尿进行尿沉渣定量和干化学检测。
侯剀
关键词:晨尿干化学检测
人胆酸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及其在肾组织中的表达
2008年
目的:克隆人肾与小肠ASBT(顶端Na+/胆汁酸协同转运蛋白)基因并比较2者的序列差别,明确ASBT蛋白在肾小管上皮的亚细胞定位及在人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从人肾和小肠组织中提取总RNA,然后用带有8肽FLAG标签的PCR引物通过RT-PCR技术扩增ASBT全长cDNA基因并测序,并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ASBT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然后将其转染到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中表达并用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该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ASBT在人肾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结果: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肾小管ASBT基因的序列与小肠ASBT序列完全一致。Western blotting表明ASBT基因在LLC-PK1细胞中得到了正确的表达。共聚焦显微镜分析显示正常ASBT蛋白主要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与生物信息学的预测结果一致。免疫组化染色表明ASBT蛋白主要表达于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的刷状缘侧,在间质及远端小管没有表达。结论:人肾小管ASBT基因序列与小肠ASBT相同,ASBT蛋白主要表达于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管腔侧细胞膜。
白雪源马玉香罗成华师锁柱侯剀冯哲傅博陈香美
关键词:胆汁酸类肾小管亚细胞定位载体蛋白质类
大鼠低亲和力钠依赖二羧酸转运蛋白对枸橼酸及草酸转运电生理特性的研究
2005年
目的 探讨大鼠低亲和力钠依赖二羧酸转运蛋白(SDCT1)对枸橼酸及草酸的转 运特点。方法 克隆出大鼠SDCT1全长cDNA基因。应用爪蟾卵母细胞异源性表达SDCT1,并 使用双电极电压钳法记录通道电流。通过改变灌流液中枸橼酸、草酸的浓度,以及两种底物转运 时钠离子的浓度及pH值,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SDCT1对枸橼酸及草酸的转运均为底 物浓度及钠离子依赖。pH值变化显著影响2者的转运。但低pH对草酸的转运影响要远大于枸 橼酸。结论 在临床实践中,虽然升高尿液pH值可以抑制枸橼酸的重吸收,发挥其抑制钙盐沉 积的功能。但过度地碱化尿液也会使草酸的重吸收受到抑制,使草酸大量存留在尿中而导致结 石。保持适当的尿酸碱度是必要的。
吴镝丁瑞陈香美侯剀洪权朱晗玉冯哲
关键词:低亲和力枸橼酸电生理特性草酸CDNA基因碱化尿液
人SDCT2蛋白亚细胞定位信号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为了确定人高亲和力钠离子依赖性二羧酸共转运蛋白 (high affinitysodium dependentdicarboxylateco transporter,SDCT2 ,NaDC3)在细胞内的定位 ,构建了SDCT2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EGFP)的融合蛋白表达载体 ,并转染肾小管上皮细胞LLC PK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 ,SDCT2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的基底侧膜上 .同时将SDCT2 EGFP融合基因mRNA显微注射到爪蟾卵母细胞中表达 ,可见融合蛋白的绿色荧光仅分布在细胞膜上 .为了进一步确定该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信号序列 ,将SDCT2基因的N端及C端分别缺失 ,并构建缺失突变体与EGFP的融合蛋白表达载体 ,将它们转染到LLC PK1中 ,观察SDCT2缺失体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 ,N端缺失的SDCT2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中 ,顶膜和基底侧膜上也有表达 ;C端缺失的SDCT2蛋白主要位于基底侧膜上 ,顶膜几乎没有表达 ,细胞质中表达很少 .免疫组化结果也显示 ,SDCT2只表达于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基底侧膜 .这表明SDCT2蛋白的N端序列对其亚细胞定位是必需的 ,人SDCT2蛋白的基底膜定位信号位于N端序列中 .
白雪源侯剀陈香美冯哲傅博吴镝
关键词:亚细胞定位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肾小管
大鼠高亲和力二羧酸转运蛋白的克隆表达及细胞内定位
2008年
目的:克隆大鼠高亲和力钠依赖二羧酸转运蛋白(SDCT2)的全长cDNA,并明确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定位表达情况。方法:从大鼠肾组织中提取总RNA,用带有8肽FLAG标签的PCR引物通过RT-PCR技术扩增出SDCT2全长基因并测序,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SDCT2真核表达载体,然后将它们转染到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中表达,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该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扩增出2kb的SDCT2全长基因,Westernblot表明SDCT2基因在LLC-PK1细胞中得到了正确的表达;共聚焦显微镜分析显示正常SDCT2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与生物信息学的预测结果一致;为了比较不同连接温度对重组DNA连接效率的影响,观察了3种连接温度下的转化效率,结果显示温度循环法的连接效率明显比其他2种常规连接温度要高。结论:高亲和力钠依赖二羧酸转运蛋白全长基因被成功克隆,其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
侯剀白雪源陈香美冯哲傅博
关键词:三羧酸循环肾小管亚细胞定位
人尿酸转运蛋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定位表达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明确人尿酸转运蛋白(hUAT)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内的定位表达情况。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hUAT。绿色荧光蛋白的融合基因分别导入人HKC及非洲爪蟾卵细胞。构建hUAT的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融合表达载体并制备抗hUAT的多克隆抗体。利用免疫荧光、Western印迹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观察hUAT在人HKC的定位表达。结果成功制备了兔抗hUAT-GST多克隆抗体。利用该抗体及构建的pEGFP-hUAT荧光表达载体进行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hUAT是一种膜蛋白,并且表达于人HKC胞膜上,Northernblot结果也表明人HKC在高尿酸环境中的hUAT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hUAT并非典型的膜转运蛋白,可能是以二聚体的形式才能够表达在细胞膜上,它在细胞内的定位表达可能需要特殊的转录调控机制。
洪权吴镝陈香美侯剀冯哲傅博许国双丁瑞
关键词:肾小管膜蛋白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膜转运蛋白WESTERN印迹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人尿酸转运蛋白UAT的定位研究
目的肾小管对于尿酸的重吸收和分泌是由相应的转运蛋白完成的。负责将尿酸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至管腔的基因早在1997年被克隆出来,命名为人尿酸转运蛋白(Uric acid transporter,hUAT)。但该蛋白属gal...
洪权吴镝陈香美侯剀冯哲傅博许国双
文献传递
超重和肥胖对IgA肾病患者临床及病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对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及病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90例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体质指数(BMI,kg/m2)分为四组,分别比较低体重(BMI<18.5,n=32)、正常体重(BMI18.5~23.9,n=259)、超重(BMI24~27.9,n=252)和肥胖(BMI≥28,n=147)四组间的临床和病理指标,并按年龄段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超重和肥胖IgA肾病患者以男性为主(P<0.05),超重和肥胖组年龄、平均动脉压、甘油三酯、血尿酸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P<0.01)。超重和肥胖组肾脏病理总积分显著增加,肾小管间质积分及肾内血管积分显著高于低体重及正常体重组(P<0.05)。超重和肥胖对IgA肾病临床和病理指标的不利影响,以20~40岁年龄段最为明显。结论超重和肥胖与许多影响IgA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有关,尤其是青壮年,应重视并早期干预。
列才华谢院生陈香美吴杰陈仆王涌侯剀尹忠
关键词:肥胖体质指数IGA肾病
Uromodulin的肽段鉴定用于IgA肾病的诊断
吴杰谢院生蔡广研张雪光尹忠师锁柱侯剀陈香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