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莹莹
- 作品数:7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光资源强度变化对结缕草植株克隆生长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4年
- 克隆植株的生长特征及其表型可塑性反映了其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性。论文以结缕草(Zoysi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采用4种均质光照水平(全光照、30%、50%和70%遮荫比例)和9种异质光照格局对结缕草进行处理,旨在揭示不同光照对结缕草不同发育时期克隆生长特征和表型可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70%均质全光照(即均匀遮光30%)条件下结缕草克隆植株生长情况最好,其总生物量和分株数目等指标都达到最大值。其次为全光照、50%和30%均质全光照。(2)对结缕草克隆植株实施异质光照处理时,30%遮荫条带对克隆植株生长和克隆构型指标未产生显著影响;50%遮荫条带处于植株基部相比处于中、尾部时,植株根冠比高,B分株数目低,但对其它指标影响不显著;70%遮荫条带处于植株基部相比处于中、尾部时,植株根冠比高,并且其它指标都显著降低;不同强度的遮荫条带处于植株中、尾部时,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这一研究有助于了解结缕草克隆植株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征和适应策略,对于结缕草地的科学经营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 王浩李德志程立丽何莹莹纪倩倩刘薇赖苏雯陈慧娟
- 关键词:结缕草光照水平发育阶段表型可塑性
- 克隆植物结缕草的形态可塑性特征对生境土壤养分水平和斑块格局的生态响应
- 形态可塑性已成为生态学或进化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植物具有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优化各器官生物量投资配置、以不同表型结构来响应和适应多样化环境,并维持其自身适合度的能力。克隆植物的形态可塑性因其本身的双重构件性特征而显得更...
- 何莹莹
- 关键词:克隆植物
- 文献传递
- 不同光照条件下结缕草全株碳素生理整合格局及其生态效应被引量:8
- 2013年
- 在4种光照处理条件下(处理Ⅰ:对所有分株光照处理;处理Ⅱ:对所有分株遮光处理;处理Ⅲ:仅对引入13CO2的复合节分株进行遮光处理;处理Ⅳ:仅对引入13CO2的复合节分株进行光照处理),分别从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克隆植株的基部、中部和梢部(分别为第7、第17和第24复合节)分株引入13CO2,对13C在克隆植株不同器官内的分配格局及传输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从克隆植株的不同部位引入13CO2,13C的传输格局均表现出以引入点为起始点沿匍匐茎向基和向顶双向运输的趋势,但向顶传输的陡度值均小于向基传输的陡度值,向顶传输的距离则均大于向基传输的距离,说明13C的向顶传输更具优势。分株叶片、匍匐茎和复合节根中13C的传输格局有一定差异;引入点分株叶中δ13C值较高,其他分株叶中δ13C值均迅速降低;匍匐茎内δ13C值总体较低,但13C传输范围广;当13CO2引入点位于基部和中部时复合节根的δ13C值高于匍匐茎,但当13CO2引入点位于梢部时复合节根的δ13C值低于匍匐茎。从13C的传输范围及陡度值看,总体上分株叶中13C的陡度值显著大于复合节根和匍匐茎;在匍匐茎中13C呈现出平缓的传输格局但传输距离最远。此外,在4种光照处理条件下,处理Ⅳ的根及匍匐茎中13C向基或向顶传输的陡度值总体上均最高,且各器官13C的传输距离均最远;但从基部、中部和梢部分株引入13CO2后,分别在处理Ⅱ、处理Ⅲ和处理Ⅰ的分株叶中13C向基或向顶传输的陡度值均最高。根据实验结果,对不同光照条件下结缕草克隆植株不同器官内光合产物的分配格局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探讨。
- 何莹莹李德志徐洁王浩程立丽刘微
- 关键词:结缕草光照条件克隆植物生态效应
- 克隆植物结缕草主匍匐茎中氮素的传输特征被引量:9
- 2011年
- 以克隆植物结缕草为研究对象,采用15N作为示踪元素(从3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复合节的根系引入),研究了温室环境条件下高(2.5 mmol.L-1)、低(1.0 mmol.L-1)两种浓度的15NH4+和15NO3-引入后15N在主匍匐茎内的传输特征。结果表明:15NH4+和15NO3-在引入复合节的叶、根和匍匐茎中δ15N值一般最高,然后以线性递减趋势进行双向运输,但以向顶运输为主。15N从基部和中部复合节引入后在主匍匐茎内的传输递减速率前者大于后者,而从梢端复合节引入15N后,顶端复合节作为"强汇"比较老复合节截获15N能力更强。根系在引入高、低浓度的15NO3-和15NH4+时,15N传输格局有所不同,引入高浓度15NO3-和15NH4+时,植株倾向于将较多的15N分配给匍匐茎进行远距离传输,引入低浓度15NO3-和15NH4+时,则倾向于将较多的15N分配给引入位点的A、B分株,优先满足该位点分株生长的需要。结缕草主匍匐茎中15NH4+和15NO3-传输特征总体趋势相似,但其对15NH4+营养表现出一定的偏好性。
- 李立科李德志赵鲁青潘宇吕媛媛赵美霞高锦瑾王浩程立丽何莹莹
- 关键词:克隆植物结缕草
- 基于复合节间组分关系的结缕草克隆植株形态可塑性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结缕草Zoysia japonica克隆植株的基本形态学单元是复合节间。分析复合节间组分关系,可以进一步揭示其形态可塑性的细微特征和资源传输与分配的差异,同时也可以为形态可塑性成因提供合理的生理生态学解释。本文对温室内、外两种环境条件下生长的结缕草克隆植株的复合节间组分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温室内、外植株主匍匐茎的长度和生物量的波动比一级分枝大,缩短节间长度比伸长节间长度稳定,但缩短节间生物量较伸长节间生物量变化幅度大。伸长、缩短节间长度、生物量分别与复合节序数呈二次函数关系。伸长、缩短节间生物量和分株生物量在一个生长季的生长方程亦均呈二次函数关系。主匍匐茎根数量、生物量随复合节数递增基本呈递增趋势。在两种环境下,A分株根数、生物量均大于B分株根数、生物量(在结缕草匍匐茎上,着生于每个复合节的基端和梢端缩短节间上的分株分别称为A、B分株),且差异明显。温室内植株,在分株发育形成后,伸长、缩短节间的长度、生物量分别与匍匐茎根、A分株根数、B分株根数、生物量间相关性显著,温室外的相关性格局较复杂,且总体显著性低于温室内。结缕草克隆植株基本形态结构单元的复合节上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的密切相关关系,是导致结缕草克隆植物形成形态可塑性的细微特征格局的主要原因。
- 赵鲁青李德志李立科潘宇吕媛媛赵美霞高锦瑾何莹莹程立丽王浩
- 关键词:克隆植物结缕草分株
- 克隆植物结缕草的水分生理整合格局特征及其生态效应分析被引量:8
- 2013年
- 以克隆植物结缕草为研究对象,采用18 O作为示踪元素,从克隆植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复合节根系引入H218 O,在"异质高水"、"均质低水"两种环境条件下,探测和分析结缕草克隆植株复合节根、匍匐茎、A和B分株叶各构件组分系列内的水分生理整合格局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在两种水分环境条件下,H218 O在克隆植株主匍匐茎内各构件组分系列中均表现出双向传输的趋势,但更倾向于向顶传输。(2)H218 O向顶传输时,在"异质高水"生境内,基部复合节根系吸收的H218 O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中部复合节根系吸收的H218 O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均质低水"生境内,中部复合节根系吸收的H218 O呈持续增加趋势。(3)在两种生境的3种引入情况下,H218 O均向顶传输到尖端生长点。其中在"异质高水"和"均质低水"生境内H218 O在克隆植株中向基传输过程中,传输强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H218 O在主匍匐茎中传输时18 O分配于分株叶片中的量较多;H218 O在二级匍匐茎中的传输都呈现出明显的向顶趋势,传输距离都到达了二级匍匐茎的顶端生长点。(4)在绝大多数情况下,A分株叶系列的18 O丰度均明显高于B分株叶系列,这与A、B分株系列的生长发育特征相一致;但在"异质高水"生境内,中部分株吸收的H218 O在二级匍匐茎中传输时,分配于B分株叶系列的18 O明显高于A分株叶系列,即A分株系列相对于B分株系列的比较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发生逆转。
- 程立丽李德志朱志玲何莹莹王浩纪倩倩刘微陈慧娟赖苏雯
- 关键词:结缕草水分生理整合
- 崇明东滩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的时空动态特征被引量:3
- 2013年
- 在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外来植物互花米草种群和本土植物芦苇种群在潮间带生境形成竞争态势。文中对2种植物体内各部分的非结构性贮藏碳水化合物(NSC)质量分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生长发育时期、各个潮位生境以及植株各部位,几乎总是芦苇体内的NSC质量分数多于互花米草,且随着潮间带高程的降低,芦苇和互花米草都表现出体内的NSC质量分数增加的趋势,尤其以互花米草更为明显,这可能有助于提高它们的耐盐能力。从生长初期到生长中期再到生长后期,芦苇与互花米草植株体内NSC总质量分数依次递增;芦苇与互花米草各部位中所含NSC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叶片、茎、根;互花米草体内的NSC总质量分数低于芦苇,但互花米草地下部分NSC质量分数所占比例大于芦苇,互花米草地上部分茎基部的NSC质量分数所占比例小于芦苇,表明互花米草的根和地下根茎的生长能力、耐干扰性及基部分蘖能力可能要强于芦苇。随着潮间带高程的升高,芦苇和互花米草地下部分NSC质量分数所占比例均有下降趋势,且植物体内NSC质量分数从地下部分占优势逐渐变为地上部分占优势。
- 吕媛媛李德志徐洁许丽丽高锦瑾潘宇赵美霞程立丽王浩何莹莹
- 关键词:芦苇互花米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