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春雨

作品数:36 被引量:183H指数:8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5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9篇小麦
  • 19篇冬小麦
  • 12篇选育
  • 9篇小麦品种
  • 8篇栽培
  • 6篇栽培技术
  • 5篇党参
  • 5篇杂交
  • 5篇抗条锈
  • 4篇冬小麦新品种
  • 4篇穴播
  • 4篇施肥
  • 4篇施肥量
  • 3篇锈病
  • 3篇栽植密度
  • 3篇条锈病
  • 3篇品种选育
  • 3篇旱地
  • 3篇丰产
  • 2篇地冬

机构

  • 30篇甘肃省农业科...
  • 10篇甘肃农业大学
  • 3篇甘肃中医药大...
  • 3篇天水市农业科...
  • 1篇陇南师范高等...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36篇何春雨
  • 21篇杜久元
  • 20篇白斌
  • 19篇鲁清林
  • 19篇张礼军
  • 18篇周刚
  • 16篇周洁
  • 15篇周祥椿
  • 7篇张文涛
  • 6篇蔺海明
  • 6篇白玉龙
  • 3篇杨芳萍
  • 3篇张延红
  • 2篇郭晔红
  • 2篇张耀辉
  • 2篇李贵喜
  • 2篇史红珍
  • 2篇黄高宝
  • 2篇柴强
  • 2篇邱黛玉

传媒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甘肃农业科技
  • 2篇核农学报
  • 2篇小麦研究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甘肃科技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中国种业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药材

年份

  • 2篇2017
  • 5篇2015
  • 9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膜覆土免耕穴播栽培技术对冬小麦产量效应的研究被引量:36
2010年
以小麦全生育期及地表全膜覆盖、膜上覆土、一膜连用、穴播为特点的全膜覆土免耕穴播栽培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旱作增产措施,本研究设计二因素四水平四重复随机区组试验,从不同密度下产量及其相关因子的层面,对其增产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技术可以显著改变冬小麦生育进程,播种期可推迟10d-15d,促使提前返青和成熟,提高越冬前壮苗率,对农艺性状变化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大幅增加产量,增产率较CK高22.79%-34.73%,净产量增加1304.11kg/hm2-1715.16kg/hm2;10粒/穴密度能够达到最高产量7055.10kg/hm2,产量的大幅提高获益于诸因子的综合效应,特别是群体、有效分蘖数、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和籽粒容重的显著增加。全膜对各性状和产量因子的效应,随种植密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8-10粒/穴密度可以最大化地利用该技术挖掘产量潜力、提高相关因子的生产能力,防止倒伏和后期脱肥早衰;密度小于该范围不利于群体增加,大于它则易于倒伏、脱肥,养分发生严重偏耗,造成减产。该技术在降雨量小于500mm的雨养旱地冬小麦区,能够达到积蓄无效降水、提升深层水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前期增加地表温度,后期有效降温的效果,可以挖掘品种产量潜力、提供优良生长环境等作用,有益于各因子的协调生长,从而获得高产。
何春雨周祥椿杜久元鲁清林张礼军周洁白斌周刚
关键词:免耕穴播冬小麦
兼抗条锈、白粉、赤霉三种病害冬小麦新品种兰天22号选育
周祥椿杜久元鲁清林何春雨周刚白斌
本课题是省科技厅下达的科技攻关计划《我国核心疫源区陇南小麦条锈病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及其应用》(GS042-A41-001-03)项目育成的兼抗条锈、白粉、赤霉三种病害冬小麦新品种兰天22号的选育,由甘肃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
关键词: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选育
陇南雨养旱区播期与密度对冬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6
2011年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品质分析,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天选45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的产量降低,通过增加密度可以提高小麦成穗数,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从播期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影响来看,适宜播种期为9月25日至10月1日,播量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基本苗由9月25日的390万/hm2增加到10月1日的570万/hm2。但随播期的推迟,粗蛋白含量和沉降值呈降低趋势,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上升趋势;当密度为390万/hm2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最大,分别为14.24%和31.72%。因此,可根据需要,确定最适的播期和种植密度,使产量和品质协调统一。
张耀辉宋建荣岳维云周喜旺何春雨
关键词:冬小麦播期
补灌对陇南北部冬小麦产量和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在陇南北部半干旱区清水试验站,在有限补灌条件下,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效应进行了研究,以期得到补灌时期的最佳结合点。结果表明:在补灌条件下,采用地面滴灌技术对冬小麦进行补灌的最佳时期是在"拔节期+孕穗期";最佳补灌量是播前土壤补灌9mm,拔节期、孕穗期分别补灌40.5mm;分次补灌效应优于一次性集中补灌,补灌可有效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适时适量补灌效应的研究,表明了补灌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也可为半干旱区水分高效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申三保邹倪杰何春雨
关键词:半干旱区冬小麦补灌WUE
党参立体栽培的产量效应及其因子回归与相关分析被引量:7
2004年
针对党参CodonopsisPilosula (Franch .)Nannf平作栽培技术因生长后期茎蔓匍匐在地 ,重叠郁蔽严重 ,导致位于下层的茎叶提前衰败死亡而严重影响产量的问题 ,进行了立体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立体栽培技术能有效改善党参田间通风、透气、透光条件 ,提高产量和品质。与传统平作 (CK)相比 ,立体栽培技术增产幅度达到显著水平 ,直立搭架栽培的单产、单根鲜重、有效株数比对照提高 4 8.8%、2 4 .9%和 2 0 .6 % ;水平搭架栽培的单产、单根鲜重、有效株数比对照提高 36 .0 %、2 1 .6 %和 1 1 .3%。直立搭架和水平搭架栽培的党参感病率较对照依次降低 4 5 .5 %和 2 7.3%。运用SPASS软件 ,对立体栽培条件下 ,影响党参产量的单根鲜重、有效株数和成苗率 3个主要产量因子效应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表明作用最大因子的是有效株数和成苗率 ,相关系数达到 0 .85 0 ;其次是单根鲜重 ,相关系数为 0 .6 83。
何春雨蔺海明马占川漆琚涛
关键词:党参立体栽培
“瑞奇”高效有机肥对当归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研究了施用新型高效有机肥料对当归根的形态﹑根重﹑产量以及麻口病害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高效有机肥处理的鲜、干芦头径分别为3.67cm和2.57cm,较施用化肥处理增大10.54%和7.08%,鲜、干主身径分别提高7.69%、6.60%;单根干重为38.82,比化肥处理增大15.02%,平均“干/鲜”比增加了40%;施用高效有机肥处理的成苗率提高了4.11%,干归公顷产量也高于化肥处理,达到2371.84kg/hm2;施用高效有机肥处理的麻口病发病率为6.95%,低于施用化肥处理17.04%,有利于当归的高产、优质栽培。
邱黛玉蔺海明王福安何春雨漆琚涛马占川
关键词:有机肥优质栽培干重病害发生当归
小麦航天诱变后代的条锈病抗性变异及选择效果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为明确小麦航天诱变后代条锈病抗性的变异和选择效果,在甘肃陇南用系谱法对8个小麦品种的诱变后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天10号、兰天14号、兰天17号在SP1(诱变一代)和SP2(诱变二代),PASCAL和85-173-4在SP2的群体病谱均较原品种对照发生了不显著的变异,但它们在SP1和SP2都没有出现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体;郑麦9023、陇原031和DORICO在SP2均出现了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系且有分离现象。8个品种的SP2和SP3(诱变三代)共获得9个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系和12个显著的非条锈病抗性突变系,其中15个突变系的后代都出现了条锈病抗性的分离和变异。经过4代的选择,证明感病品种在SP2出现的抗性不显著提高株系具有一定的选择可靠性,从郑麦9023和陇原031中分别获得了抗条锈、大粒和兼抗条锈、白粉病的优良突变系。这些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小麦种子能够引起后代条锈病抗性的丰富变异;变异可能出现在SP1、SP2或以后世代;对于感病品种在SP2出现的抗性不显著提高株系可以进行选择;不论哪一方面性状的显著突变系,一般会随世代进展出现条锈病抗性的分离和变异,都应作为抗性选择的目标对象而注意保留。
杜久元白斌金明安何春雨包文生张廷刚周祥椿
关键词:小麦航天诱变条锈病抗性
沙旱生寄生药用植物锁阳肉苁蓉组织培养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郭晔红蔺海明柳福智何春雨李梅英侯思伟陈垣晋小军王龙强邱黛玉武睿周伟善赵丹丹萧明明郭云云张关飞袁佩举刘婷李瑜李阳鱼亚群常艳莉
锁阳(CynomoriumsongaricumRupr.):又名铁棒槌、乌兰膏腰(蒙语),是锁阳科锁阳属的单科单属单种植物,多寄生于蒺藜科白刺属植物白刺(NitrariatangutorumBobr.)的根部,是一种全寄...
关键词:
关键词:肉苁蓉锁阳人工栽培技术药用植物
甘肃冬小麦品种(系)抗条锈基因Yr18的鉴定及其转育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了解抗锈基因Yr18在甘肃省冬小麦新品种(系)中的分布,验证标记的有效性,选育慢锈小麦新品种。【方法】以含Yr18基因的CP90-02-4-1为抗源,以洮157为农艺亲本组配杂交组合,培育小麦新品系,并利用分子标记csLV34和形态标记Ltn1对42份冬小麦新品种(系)、21份抗源亲本及洮157衍生后代进行Yr18基因鉴定。【结果】(1)csLV34有2种多态性,凡含有Yr18的材料均能扩增出150 bp的片段,不含Yr18的材料能扩增出229 bp的片段。但Ltn1对应的叶干尖不具有唯一性。(2)检测材料Yr18的分布频率低,主要原因是亲本携带目标基因的频率低。(3)以含慢条锈基因Yr18的材料为抗源,改良高产优质抗性丧失栽培种的可操作性强,是培育丰产、优质抗条锈小麦新品种的有效途径。【结论】标记csLV34可用于慢条锈基因Yr18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但叶干尖不能准确鉴别小麦品种(系)携带Ltn1;冬小麦新品种(系)Yr18的分布频率低,但Yr18的转育效率高。
杨芳萍王忠伟周祥椿杨文雄何春雨尚勋武
关键词:普通小麦标记辅助选择转育
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农田土壤含水率与耗水量时空动态被引量:6
2014年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全生育期0~10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和耗水量时空动态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全膜覆盖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优化地膜覆盖技术提供理论参考.设计M和露地(CK)、10粒/穴密度(相当于267.75 kg/hm2的播种量)、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全生育期显著影响到30~40 cm和40~50 cm土层水分;M在抽穗和灌浆前期能够显著影响30~50 cm土层含水率,使供水峰值提前出现.M灌浆中、后期能够充分调动50~60 cm水分到0~30 cm土层,对60~70 cm产生显著的提升作用以补充上层水分的亏缺.M也有效拉升70~90 cm区域水分的向地表运动,作为重要的水源在生长关键期发挥有效补给作用.本试验结果同时表明,M的水分利用高效区域主要发生在0~90 cm;对90~100 cm含水率和耗水量动态变化的分析表明,M效应可以达到100 cm以下.露地栽培(CK)在相同时期、相同土层,水分补给现象不显著;在灌浆中、后期,对50~70 cm水分的利用率较高,造成阶段性的水分高消耗和含水率快速降低现象,无法及时获得补给;对水分的利用主要发生在0~70 cm土层.此外,M最大的效应之一就是在生育期内、0~40 cm土层内拥有的水分含量总体远高于CK.对各层相关分析表明,取样层次、取样阶段、覆膜与含水率存在显著关系;M条件下,水分呈连续体,在补给、平衡能力方面显著高于CK,从而保证了小麦的生长.该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中、深层土壤水分,有效保蓄土壤水分,从而增强小麦抗旱能力;其对旱地冬小麦生产或可产生较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较之以往雨养旱区小麦覆膜技术有突破,即全生育期全地面平作覆膜、膜上覆土1~2 cm、一膜多年连用、免耕,解决了苗穴错位、前期低温有碍生长、后期高温逼熟问题
何春雨杜久元刘广才柴强张礼军申三宝鲁清林黄高宝
关键词:全生育期穴播冬小麦含水率耗水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