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晶晶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植物
  • 2篇栖息
  • 2篇栖息地
  • 1篇植食性
  • 1篇植物次生代谢
  • 1篇植物次生代谢...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植物群落组成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研究
  • 1篇食物组成
  • 1篇食性
  • 1篇停歇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组成

机构

  • 4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南京大学环境...

作者

  • 4篇于晶晶
  • 3篇张明海
  • 1篇孙悦
  • 1篇王琳
  • 1篇张玮琪
  • 1篇刘策
  • 1篇于晶晶

传媒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 1篇野生动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气候变化对中国梅花鹿潜在栖息地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会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是物种灭绝。研究气候变化对物种栖息地的影响,对未来研究物种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提供实践意义。以梅花鹿(Cervus nippon)为研究对象,将23个环境因子通过去相关性后得到8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了梅花鹿基准气候条件下在中国潜在生境分布,并预测了ssp245和ssp585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2021—2040年(2030s)、2041—2060年(2050s)、2061—2080年(2070s)梅花鹿潜在分布。23个环境因子中,对3个不同的梅花鹿亚种,降水季节性、海拔、最干月降水量这3个因子是影响梅花鹿生境分布的主要因子。基准气候条件下,梅花鹿的潜在生境面积占总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72%。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区内梅花鹿东北亚种当前潜在生境面积明显增加,其中ssp585情景增加程度大于ssp245情景。在ssp585情景2050s阶段,总潜在生境面积将增加524.79%;梅花鹿华南亚种当前潜在生境面积明显减少,在ssp585情景下,梅花鹿适宜生境面积减小幅度将大于ssp245情景下梅花鹿适宜生境面积减小幅度,其在相应阶段分别减少77.61%、96.29%和93.62%。适宜生境逐渐消失。梅花鹿四川亚种在ssp245、ssp585两种情景下,适宜生境面积变动较小,并且都有5%—10%的新增适宜生境。
刘策张日杜海荣孙悦袁子奥于晶晶张明海
关键词:梅花鹿气候变化
辽宁省沈阳獾子洞白鹤的停歇生态研究
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的獾子洞湿地是极为重要的水鸟迁徙停歇地,每年有大量珍稀水鸟在此中转停留。经2011年春、秋两个迁徙季节对白鹤的迁徙动态、行为、对栖息地的利用情况、种群成幼比、以及獾子洞水生环境特点进行了观察研究。  ...
于晶晶
关键词:白鹤栖息地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草枯期植物群落与海拔对西藏马鹿食物组成的影响
2023年
西藏马鹿如何适应草枯期高海拔环境是其维持营养摄入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深入研究草枯期植物群落随海拔变化规律以及二者变化如何影响西藏马鹿食物组成是开展高原生态系统野生大型有蹄类营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西藏马鹿种群为对象,于2021年3月和2022年3月青藏高原草枯期,对西藏马鹿种群出现点的海拔、植物群落和采食痕迹开展野外调查,通过去趋势对应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分别研究植物群落随海拔变化的特点和西藏马鹿食物组成随海拔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西藏马鹿草枯期食物组成主要包括褐背柳、腺果大叶蔷薇和小叶金露梅等,其中褐背柳的采食比例超过50%,为草枯期西藏马鹿重要食物来源;在低海拔区域(4100~4300 m),植物群落主要包括变色锦鸡儿、腺果大叶蔷薇和西藏沙棘等,西藏马鹿主要以腺果大叶蔷薇、变色锦鸡儿和藏沙蒿为食物;在高海拔区域(4300~4600 m),植物群落由雪层杜鹃、草莓花杜鹃和窄叶鲜卑花等组成,西藏马鹿主要以褐背柳、毛坡柳、康藏嵩草等为食物。西藏马鹿在不同海拔均以植物群落优势种为主要食物,表明植物群落组成随海拔的变化直接影响西藏马鹿的食物组成,即西藏马鹿随海拔变化具有不同的食物组成模式。
魏楷丽梁晓平于晶晶王琳王琳吕忠海张明海张明海
关键词:食物组成海拔植物群落组成
植食性动物与植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动物与植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进化,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过程,探讨并揭示动植物互作关系有助于制定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科学对策。本文从动物与植物两个方面综述了植食性动物与植物的互作关系,并重点论述了植物次生代谢物对这种互作关系的影响。植物对植食性动物的主要作用是为植食性动物提供营养和栖息场所,而植食性动物对植物的影响具有正向和反向两方面。一方面,植物对植食性动物的啃食会产生物理和化学防御机制;另一方面,针对植物的防御策略动物会在生理和行为上产生反防御机制。以往研究证明,在植食性动植物互作关系研究中,植物次生代谢物可作为重要切入点,植物次生代谢物可影响动物对植物的啃食,也会影响动物生理,从而达到植物自身的防御目的。从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看,有关植食性动植物互作关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一些小型植食性动物,对大型植食性动物的研究相对较少;植物次生代谢物对大型植食性动物的生理造成的影响、危害等研究也相对较少;化学防御行为产生的诱导因子目前尚未明确,产生过程相对复杂。总之,植食性动物与植物互作关系的研究切入点较多,并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冯佳楠于晶晶于晶晶
关键词:植物互作关系植物次生代谢物防御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