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琦

作品数:13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自我
  • 2篇新诗
  • 2篇叙事
  • 2篇语言
  • 2篇元语言
  • 2篇中国新诗
  • 2篇诗性
  • 2篇小说
  • 1篇道德
  • 1篇新文化
  • 1篇语言冲突
  • 1篇再审
  • 1篇症候
  • 1篇中国现代小说
  • 1篇中国现代小说...
  • 1篇日常生活叙事
  • 1篇身份
  • 1篇生活叙事
  • 1篇诗歌
  • 1篇诗歌阐释

机构

  • 11篇西安外国语大...

作者

  • 11篇乔琦
  • 3篇邓艮
  • 1篇李雪凤

传媒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华文文学
  • 1篇邵阳学院学报...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台州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4
  • 2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表层叙事与深层抒情:重审美国自白派诗歌
2020年
美国自白派诗歌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为诗歌叙事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文本。一方面,美国自白派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消解了西方诗歌的抒情传统,以日常生活作为表现对象;另一方面,这些诗人不再只将日常生活局限于表现工具,而是从个体生活中找寻经验并进行想象性表达,借助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自我表露打破传统日常叙事的冷静客观。美国自白派诗歌在表层叙事中仍然包含着强烈的主观化、私人化个体情绪,因而文本深层仍具备抒情特征。
李雪凤乔琦
关键词:日常生活叙事抒情
叙述分层与主体分化——论一种小说叙述传统及其现代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叙述分层在中外叙事文学中都有呈现,足够支撑起一种小说叙述传统。学术界目前对叙述分层的表现形式探讨较多,但对分层原因和意义尤其是它与现代主体分化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叙述分层意味着虚构叙述中人物、叙述者、隐含作者等多重主体意见的分歧,这种主体分化呼应着现代文明语境中人的主体性的破碎,因而越到现代,小说越讲究叙述分层,其叙述艺术也更纷繁迷离。分层的深层现代意义在于:对异质文化碰撞中"自我"之谜的揭示,借叙述归还主体一个明确的自我,从而实现文学治疗;在政治、伦理、道德等敏感问题的叙述中实现对责任的规避,平衡或舒缓政治伦理与艺术之间的冲突和紧张;用元小说式的组织故事的方式消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打破人与世界的单一关系,揭示人类存在的不确定性和现代人性的幽奥精微。
邓艮乔琦
关键词:自我
形式反叛、自由精神与诗性功能——理解李国辉《〈风行〉杂志与象征主义自由诗》的三个关键词被引量:1
2023年
李国辉的新著《〈风行〉杂志与象征主义自由诗》详细还原了《风行》杂志的创刊过程,以及兰波自由诗对后来诗人的影响,围绕《风行》《瓦隆》《法兰西信使》《新左岸》等杂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象征主义自由诗的发展历程。形式反叛、自由精神和诗性功能,是该著作提供的探索象征主义自由诗的三个重要维度,同时也是借以理解这本国内第一部象征主义期刊研究专著的三个关键词。
乔琦
“道德视景”与“感时忧国”: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再审视被引量:2
2022年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受“新批评”派及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之影响,早已是学界老生常谈的事实。但为什么是“新批评”和“大传统”,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却缺少追问。从道德的形式到形式的道德,夏氏孜孜矻矻于小说史对“道德视景”的呈现,在其持久的道德热情背后,映射出的是一个华人知识分子有关家国和文化传统的道德焦虑及其孤悬海外的道德身影。当我们对这部问世已60年的著作重审细读可以发现,夏氏认同、珍视中国现代小说“感时忧国”的大传统,正是其当年孤悬海外、反观故国时,以学术研究的形式而“感忧”的道德生活与道德抉择,以小说史的写作来完成对自身生命“不完整”的补偿和深切拥抱。
乔琦邓艮
关键词:《中国现代小说史》感时忧国
是咒还是诗?——读洛夫《大悲咒》兼谈元语言理论与诗歌阐释
2014年
《大悲咒》全诗竭力写"大悲",诗情的着力点却在漂泊,诗中的抒情主体为天涯浪迹者,欲与禅的纠葛是其形而上的呈现。漂泊天涯者,思乡又超脱于乡,其间多味杂陈,无限纠葛,此一悖论可谓《大悲咒》乃至洛夫诗歌之头条悖论。禅与诗的元语言交融,促成诗歌"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诗、禅与现实世界的元语言冲突,带来阅读的晦涩感。较低层次的晦涩,因"用钥匙砍柴,用斧头开门"的元语言误用而起,一般可以解决和避免;较高层次的晦涩,则为漩涡状态的复义,实乃诗歌的绝妙艺术。
乔琦
关键词:元语言禅诗
从标出性看中国新诗的走向被引量:2
2012年
随着古典诗歌的逐渐式微,二十世纪初期,新诗开启了一个新的诗歌表意系统。与古典诗歌相比,新诗因语言的标出性降低,而导致诗体确立困难重重。标出项要足够标出,才能确立自身。中国新诗在元语言性与诗性相互冲撞的漩涡之中沉浮,但未来新诗的出路,仍在于其标出性的强化。
乔琦邓艮
关键词:诗性中国新诗
莱辛《天黑前的夏天》中身份与自我的符号学解读被引量:2
2019年
符号学关于身份、自我、标出性等问题的分析,为《天黑前的夏天》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思路。凯特、杰弗里、莫琳和菲利普在或隐秘或张扬的抗争中,承受着多重身份冲撞带来的伤痛和诱惑。隐藏于众多不同身份背后的自我,在与他者的对照中,在难以逃避的镜子里,在自我撕裂的过程中,打量着各个身份。标出性为异项提供暂时的栖居地,但未必能够满足异项对自我的寻找。
乔琦
关键词:《天黑前的夏天》身份自我
《日近长安远》的“混沌”叙事被引量:1
2020年
《日近长安远》有意凸显凌霄花的坚韧、倔强和不屈,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新一代女性作家对20世纪80年代舒婷建构起来的二元对立式宣告和抒情传统的解构。与混沌的生命状态相伴而生的叙述形式必然充满空白、断裂等引发的含混问题,而形式的症候表征并不真的成其为问题。懵懂的生命状态和叙述中的突兀、空白、裂缝相互契合,共同展示出该小说“混沌”的力量。
乔琦
关键词:混沌
阐释之“度”与中国新诗的阅读困惑被引量:1
2014年
诗歌文本的超规定性决定着阐释难以得出确定结论,但阐释无度的合理性论证起来困难颇多。从卡勒对里法泰尔的批评,到卡勒与艾柯的辩论,再到刘西渭与卞之琳的讨论,共同呈现了符号衍义的开放性,也一并展示了设立界限的必要性。"圆宝盒"衍义过程最大的缺陷在于,卞之琳和刘西渭的阐释过程都隐去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路径,阐释成为封闭的自我行为;最具启示意义的则是刘西渭倡导的基本阐释立场——诗人挡不住读者。里法泰尔提供的诗歌阐释理论,为新诗阅读难题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我们必须清楚,诗歌符号学的每一次阐释实践获得的也只是部分文本意义。
乔琦
文本叙述与自我构建——以《接骨师之女》为例谈文学治疗被引量:1
2020年
人类学对文学治疗的探索集中于文学发生学、文学功能以及大量治疗个案的描述和分析,而对于文学如何能够治疗人类疾病伤痛的学理研究则相对较少。论文以小说《接骨师之女》为例,探讨"可能世界"领域的文学治疗。在虚构叙述中,主体的分化引起叙述分层,文本叙述建构起符号世界,以解决现实世界中因身份虚弱、身份冲突、单一身份执着等问题引发的自我确立困难。文学治疗实际上是借助叙述还主体一个明确的自我,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
乔琦
关键词:《接骨师之女》自我文学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