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鹿化煜

作品数:230 被引量:3,285H指数:3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8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1篇天文地球
  • 20篇历史地理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5篇水利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7篇古气候
  • 45篇气候
  • 45篇黄土
  • 37篇季风
  • 24篇沙地
  • 21篇石器
  • 20篇青藏高原
  • 20篇旧石器
  • 19篇冰期
  • 18篇气候变化
  • 18篇古土壤
  • 17篇青藏
  • 17篇全新世
  • 17篇粒度
  • 17篇黄土堆积
  • 16篇气候意义
  • 16篇黄土高原
  • 16篇更新世
  • 16篇光释光
  • 15篇土壤

机构

  • 177篇南京大学
  • 127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陕西师范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兰州大学
  • 7篇安康学院
  • 6篇青海师范大学
  • 5篇南京师范大学
  • 5篇湖北大学
  • 4篇西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林业科学...
  • 4篇aTrobe...
  • 3篇中国科学院南...
  • 3篇贵州省文物考...
  • 2篇赤峰学院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河南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作者

  • 230篇鹿化煜
  • 49篇弋双文
  • 31篇王先彦
  • 25篇安芷生
  • 24篇张红艳
  • 22篇王社江
  • 20篇王晓勇
  • 18篇徐志伟
  • 17篇季峻峰
  • 16篇周亚利
  • 15篇陈英勇
  • 15篇孙雪峰
  • 14篇张瀚之
  • 14篇李徐生
  • 12篇曾琳
  • 12篇张小曳
  • 12篇陈骏
  • 11篇孙有斌
  • 11篇韩志勇
  • 11篇张文超

传媒

  • 48篇第四纪研究
  • 20篇科学通报
  • 14篇人类学学报
  • 14篇海洋地质与第...
  • 13篇中国科学(D...
  • 11篇地理学报
  • 11篇中国科学:地...
  • 10篇中国沙漠
  • 10篇沉积学报
  • 9篇高校地质学报
  • 7篇第十一届全国...
  • 3篇地质学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地理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9篇2024
  • 5篇2023
  • 9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10篇2018
  • 15篇2017
  • 6篇2016
  • 13篇2015
  • 15篇2014
  • 20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7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9篇2006
  • 3篇2005
2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的磁性地层年代与古气候记录被引量:48
1998年
对黄土高原较完整的晚新生代风尘堆积序列的磁性地层研究表明 ,风尘堆积成壤序列开始发育的时代约为 7.2Ma,如果认为亚洲季风气候的起源与青藏高原的高度密切相关的话 ,风尘堆积在 7.2Ma的出现则可能意味着青藏高原在此时达到了有意义的高度 ,东亚古季风环流基本建立 .黄土高原的红粘土序列由 7个显著的红色黄土层以及与其相间的 7个古土壤组合组成 ,它们记录了 7.2~ 2 .6Ma的晚第三纪东亚古季风演变的历史 .
孙东怀陈明扬JohnShaw鹿化煜孙有斌岳乐平张云翔
关键词:磁性地层晚新生代黄土高原
渭河盆地蓝田始新世红河组沉积物特征和古环境记录被引量:15
2017年
渭河盆地渭南—蓝田地区堆积着连续的始新世以来的地层序列,是揭示新生代亚洲季风气候演化和环境变迁的良好材料。文章对陕西蓝田支家沟厚约330 m的红河组典型剖面进行了沉积学和环境替代指标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红河组发育时间属于中、晚始新世,是在较为稳定的沉积环境下的河湖相堆积。古流水方向为从南到北,且整个地层沉积环境稳定,从红河组上部到下部古水流方向未发生改变。赤铁矿是红河组的主要载磁矿物,可能含极少量磁铁矿。基于地层序列、岩性、哺乳动物化石和沉积物特性分析,渭河盆地地区在中、晚始新世时气候相对暖湿,植被覆盖度高,有湖泊、沼泽分布,东亚季风气候雏形可能已经出现;到早渐新世,气候趋向相对冷干,与全球范围内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的气候转型相一致。研究为认识始新世中国中部古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材料。
孙文峰鹿化煜王逸超冯晗王翰林李永祥吴耕泓李姝玥蒋品欣
关键词:渭河盆地古环境
浑善达克沙地的光释光年代序列与全新世气候变化被引量:35
2008年
浑善达克沙地具有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是研究环境变化的理想地区.相对于黄土而言,沙质沉积是近源、在沉积期堆积速率快,有可能记录了某些时间段千年时间尺度的干旱事件.应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浑善达克沙地东北.西南断面上具代表性的10个沙丘和沙/黄土剖面进行了年代测试,获得了35个样品的光释光年龄;结合野外地层观察分析和粒度、磁化率等测试,得到了浑善达克沙地全新世干旱事件和相对湿润期的气候变化记录:在距今9.9~8.2ka期问,沙地发育厚层粗砂层,沙丘处于活动状态,气候干燥,植被覆盖度低;在距今8.0~2.7ka期间,沙地发育有多层浅灰一灰黑色砂质土壤,沙丘总体上处于固定.半固定状态(也含有短时段的沙丘活化的干旱事件),指示气候较之前明显湿润,植被相对茂密;2.3ka以来,沙地沉积物以粗砂堆积为主,沙丘又重新活化,气候总体上为干旱.通过对沙丘沉积记录和沉积产状的分析,发现浑善达克沙地在全新世早期、8.2ka前后以及小冰期时期,气候较为干旱,植被盖度小,沙丘活化;在“隋唐暖期”和“中世纪温暖期”,气候较湿润,植被发育良好,沙丘固定.具有绝对释光年龄控制的沙丘沉积记录表明,全新世浑善达克沙地多次千年时间尺度的气候事件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
周亚利鹿化煜J.A.Mason苗晓东J.B.SwinehartR.J.Goble
关键词:浑善达克沙地光释光测年全新世干旱事件
晚第四纪科尔沁沙地干湿变化的黄土记录被引量:17
2006年
利用光释光(OSL)定年技术对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典型黄土剖面进行了测年,结合两个剖面的磁化率、粒度、有机质含量等气候替代性指标,对沙地古气候及环境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晚第四纪科尔沁沙地的古气候经历了万年-千年时间尺度的多次干湿变化,特别是在146.96 ka BP前后、141.98 ka BP左右和107.06 kaBP前后发生过重大转变;相应地,沙地地表植被也经历了干冷多风条件下的干草原、荒漠草原和温暖湿润或温凉稍湿气候条件下的森林草原、疏林草原的多次变化。科尔沁沙地古气候的干湿变化可能是晚第四纪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的反映。
弋双文鹿化煜周亚利苗晓东
关键词:光释光测年晚第四纪科尔沁沙地干湿变化
中国北方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沙漠与黄土记录——以光释光年代为基础的直接对比被引量:76
2006年
中国北方有约200×10^4km^2的面积被黄土、沙漠和荒漠戈壁沉积物覆盖,这些地区堆积物的形成变化与第四纪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关于中国北方沙漠与黄土记录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研究不少,但是,由于受到方法和条件等限制,系统的(高密度的)和独立的年代学工作比较薄弱,从而使诸多已经发表的关于沙漠-黄土记录的亚轨道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结论受到质疑。文章通过对黄土高原代表性的4个末次冰期以来的黄土剖面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的20多个末次冰期-全新世的沙-砂质古土壤剖面的研究,获得了150多个独立的光释光年龄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200多个样品的粒度、有机质含量和磁化率数据,重建末次冰期以来中国北方气候变化过程,对比分析沙地与黄土古气候记录的联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古气候在57.5—52.5kaB.P.相对干旱,41.5—37.3kaB.P.相对湿润,26—22kaB.P.逐渐干旱,22—18kaB.P.极端干旱,15—10kaB.P.干旱,10—8kaB.P.为干旱减弱的时期,8.0—2.4kaB.P.相对湿润,而2.4kaB.P.以来气候为相对干旱。其间,在8.0—2.4kaB.P.的湿润时期有几次干旱事件,而2.4kaB.P.以来气候变化频繁。具有独立年代控制的黄土和沙漠记录表明,中国北方的气候变化对轨道时间尺度的太阳辐射变化有大约3—4ka的滞后。
鹿化煜周亚利J.MasonT.Stevens弋双文J.Swinehart
关键词:晚第四纪全新世古气候变化黄土
秦岭东段卢氏盆地始新世沉积序列与气候环境变迁被引量:1
2024年
始新世是新生代重要的暖期,其气候环境的特征与演化备受学界关注。位于秦岭东段的卢氏盆地保存了> 1000 m厚的连续的始新世河湖相沉积物,是揭示古气候和环境变化规律的宝贵沉积记录。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本研究利用沉积学、古生物学、碎屑年代学等方法对卢氏盆地始新世地层的沉积特征、年代和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与碎屑锆石U-Pb年龄指示沉积序列年代晚于约60 Ma,与前人将张家村组-卢氏组化石组合对比到中始新世的结论基本吻合。2)始新统张家村组沉积相演化表现为冲积扇→河流→洪泛平原或滨湖,反映盆地拉张、初期成湖的过程;卢氏组为滨浅湖→深湖/半深湖→滨浅湖或洪泛平原→浅湖/半深湖,反映湖泊开始稳定出现后的扩张、收缩和复活过程;大峪组为河流→洪泛平原→冲积扇,反映湖泊淤满消亡后河流与冲洪积物相继充填的历史。3)沉积相、化石组合、盐类矿物种类揭示中始新世卢氏盆地古气候为半湿润半干旱,地表景观呈现径流活跃、动物种类多样、树木茂盛、发育淡水至微咸水湖的特征,并可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卢氏盆地沉积序列提供了始新世暖期中国中部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证据。
邵可涵鹿化煜梁承弘李广伟高鑫吕帆赖文汪颖珊陈璇璇吕恒志
关键词:中始新世沉积环境古气候
东秦岭卢氏盆地中始新世沉积-充填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被引量:2
2024年
秦岭山间盆地发育的厚层新生代沉积,对于认识秦岭新生代地貌演化及东亚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东秦岭地区众多中-新生代山间断陷盆地的沉积-充填过程及其记录的构造、气候信息研究不够。本研究对东秦岭卢氏盆地中始新世河湖相沉积展开沉积学与物源分析,测试了27个层位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盆地中始新世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张家村组、卢氏组和大峪组。张家村组为冲积扇-河流相沉积,卢氏组为浅湖-半深湖相沉积,大峪组为河流-冲积扇相沉积。张家村组和卢氏组锆石U-Pb年龄均以200~250 Ma(T-J)和400~500Ma(D-S-O-■)为主要特征峰,700~1000 Ma(Pt_(3))为次要峰,部分样品具有1800 Ma(Pt_(1))、 2500 Ma(Ar3)的年龄峰值,通过与周边地区地质资料比对,认为张家村组、卢氏组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相对远源的北秦岭造山带和南秦岭造山带。大峪组下部锆石U-Pb年龄以1000~1100 Ma(Pt_(2))、 1800 Ma(Pt_(1))和2300 Ma(Pt_(1))为特征峰值,物源转变成以近源的北秦岭造山带和华北克拉通南缘两个构造单元为主。近源的物质贡献先升高后降低,可能与河流溯源侵蚀作用有关。大峪组上部地层沉积环境转变为冲积扇,130 Ma(K)的锆石占比加大,可能与东南方栾川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的抬升-剥露有关。卢氏盆地中始新世河湖相沉积序列揭示了卢氏古湖从形成到消亡的过程和山-盆地貌侵蚀、搬运和堆积的历史,并记录了秦岭山脉两期区域隆升事件。
吕帆鹿化煜张瀚之赖文邵可涵梁承弘高鑫
关键词:中始新世锆石U-PB年龄盆地充填东秦岭
卢氏盆地中始新世沉积序列自生碳酸盐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1
2024年
始新世暖期可作为当代全球变暖的历史相似型,研究始新世气候变化及其机制对于理解现代气候变暖的幅度和速率具有重要意义。卢氏盆地位于中国中部秦岭东段,发育了连续的、富含碳酸盐矿物的始新世湖相沉积物,是重建始新世暖期陆地气候的良好材料。本研究在卢氏盆地郑家山-三角沟一带(34°04′N, 111°10′E)采集了张家村组中上部和卢氏组的样品,采样层厚约288 m,共采集样品505个。根据岩石薄片镜下鉴定,卢氏盆地中始新世湖相沉积物物质组成以碳酸盐、粘土和粉砂为主,其中碳酸盐沉积为表生条件下封闭或半封闭淡水湖或微咸水湖化学作用自生成因。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漫反射法测定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发现其与磁化率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分别指示了内源化学沉积和外源碎屑输入的贡献量,受控于流域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共同作用,揭示了中始新世卢氏盆地的干湿变化。当流域更加湿润,即降水量增加(蒸发量减少)时,径流量相应增加,不利于碳酸盐沉淀而有利于外源碎屑输入,表现为沉积物碳酸盐含量降低、磁化率数值升高,反之同理。在已有年代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了卢氏盆地湖相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时间序列,其记录了在中始新世气候适宜期(MECO)卢氏盆地较为湿润的气候环境,并且具有多旋回变化,与地球运动轨道的周期变化相关。
高鑫鹿化煜邵可涵梁承弘吕帆陈璇璇赖文
关键词:中始新世古气候湖相沉积物碳酸盐含量
渭河盆地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物源变化的钻探样品Sr和Nd同位素证据被引量:1
2024年
始新世暖期和始新世-渐新世降温阶段(EOT)在地球气候系统演化中具有代表性,对认识现代全球变暖过程和机制有参考价值。渭河盆地堆积了始新世以来连续的河湖相沉积序列,对其进行沉积物源示踪研究有助于重建渭河流域地貌演化、沉积过程和气候环境变化。本研究对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心固市凹陷荔参1井(钻探井深6535 m)下部的始新世红河组(6527~5529 m)和渐新世白鹿塬组(5315~4759 m)样品进行了Sr和Nd同位素分析,探索古近纪渭河盆地的物源变化过程。结果显示,红河组样品Sr和Nd同位素平均值分别是87Sr/86Sr=0.716127和εNd=-13.5,白鹿塬组Sr和Nd同位素平均值分别是87Sr/86Sr=0.720461和εNd=-12.4。分粒级(<2μm, 2~64μm和> 64μm)Sr和Nd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粒度效应对渭河盆地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物硅酸盐矿物的Sr同位素值影响较大,而对Nd同位素影响较小,表明硅酸盐矿物Nd同位素值可作为渭河盆地沉积物物源的指示。结合潜在源区Sr和Nd同位素分布特征,发现渭河盆地始新世和渐新世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地块的贡献,其物源变化与构造抬升和气候演变密切相关。渭河盆地始新世和渐新世沉积物传输和堆积过程与晚新生代相似,具有相对稳定的两端元物源,为利用红河组和白鹿塬组沉积序列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胡少磊鹿化煜李小强冯晗张瀚之张瀚之
关键词:始新世渐新世SR-ND同位素深部钻探
碎屑锆石年龄反映的渭河盆地~7Ma以来风成沉物物源变化及其气候指示意义
张瀚之鹿化煜雷昉蒋品欣张红艳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