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少攀
- 作品数:16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一种提高人工渗滤系统脱氮效率的进水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人工渗滤系统脱氮效率的进水方法及装置,其步骤:A、原污水收集与前处理:引排沟渠中的原污水由连接沉淀池的调控阀和污水泵抽取进入沉淀池,原污水在沉淀池中去除其中悬浮物及泥沙;B、水位提升:在沉淀池中经预处...
- 方涛鲍少攀汪贵和唐巍
- 文献传递
- 保安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被引量:2
- 2023年
- 为了探究保安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于2019年春、夏、秋、冬四季采集保安湖水样,使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保安湖水体细菌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保安湖不同湖区细菌群落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夏、秋季细菌丰富度、均匀度、香农及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春、冬季(P<0.05),夏、秋季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tiota)、蓝藻门(Cyanobacteria),而春、冬季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tiota)占主导地位;(2)温度、透明度、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及总磷等因素是保安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3)保安湖细菌群落构建过程在春、夏、秋季由随机性过程主导,在冬季由确定性过程主导;(4)保安湖细菌网络互作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从春季到冬季,保安湖细菌种间相互作用逐渐紧密复杂。综上所述,保安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温度、透明度、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等因素具有驱动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潜能。研究可为深入了解淡水湖泊水体细菌群落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提供基础资料。
- 薛璐向冬芳鲜博鲍少攀唐巍唐巍熊杰方涛
- 关键词:细菌群落宏基因组多样性
- 纳米银在铜锈环棱螺体内的氧化毒性作用及组织分布研究
- 鲍少攀方涛
- 关键词:纳米银底栖动物氧化应激毒性评价
- 基于宏基因组的保安湖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研究于2019年春、夏、秋、冬四季对保安湖进行了水样采集,基于宏基因组测序,在优化物种鉴定和丰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考察了保安湖浮游动物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共鉴定到浮游动物OTU 374种,其中原生动物282个;枝角类45个;桡足类26个;轮虫21个。从季节来看,夏、秋季保安湖的浮游动物多样性高;从湖区来看,肖四海和主湖区浮游动物多样性高。季节因素对保安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高于湖区影响。保安湖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型,水体温度、叶绿素a是影响保安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同,总体可分为5类。其中原生动物优势类群为混合营养的纤毛虫和丝足虫,同硝氮、化学需氧量、温度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枝角类和桡足类同环境因子的关系较为相似,与溶氧、叶绿素a、正磷酸盐存在明显相关。研究利用宏基因组方法对保安湖浮游动物多样性开展了研究,为从浮游动物这一角度来理解保安湖这一江湖阻隔型湖泊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提供了支撑。
- 罗帅刘真诚王粟谷思雨王雪艳姜传奇鲍少攀方涛缪炜熊杰
- 关键词:浮游动物多样性宏基因组
- 一种去除低碳氮比废水中硝酸盐的铁耦合自养反硝化系统及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去除低碳氮比废水中硝酸盐的铁耦合自养反硝化系统及方法,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去除低碳氮比废水中硝酸盐的铁耦合自养反硝化系统包括铁屑和黄色食氢菌(Hydrogenophaga flava);所述铁屑...
- 方涛刘夏薇唐巍鲍少攀
- 文献传递
- 一种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二氧化锆复合吸附除磷剂及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二氧化锆复合吸附除磷剂及制备方法,它由一定比例的氧化石墨烯、纳米二氧化锆组成,步骤:a.以石墨粉制备氧化石墨烯:称取石墨粉置于干燥的烧杯内,加入浓硫酸、过硫酸钾和五氧化二磷,再加入高锰...
- 方涛鲍少攀王秀荣罗鑫
- 文献传递
- 一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净化河水的沟塘集成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净化河水的沟塘集成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属于水污染治理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净化河水的沟塘集成系统,包括生态沟渠,沉淀塘,氧化塘,稳定塘和河道;所述沉淀塘的入水口分别与生态沟...
- 方涛鲍少攀唐巍
- 文献传递
- 近三十年保安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演变及其构建机制被引量:3
- 2023年
- 保安湖是江汉湖群的一个典型浅水湖泊。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保安湖面临多重人类压力影响,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历史上曾开展过数次的保安湖底栖动物调查,但有关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改变的认知仍为空白。本研究基于30余年(19862019)的多次调查数据,探索保安湖底栖动物的群落演变规律及其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共记录保安湖底栖动物5门10纲25目49科110属170种(历史记录154种,现场调查51种)。总物种数由1992年的107种降为2019年的51种;平均密度由1992年的433 ind./m 2增加到2019年的2177.6 ind./m 2;平均生物量由2001年的160.6 g/m 2降低为2019年的26.7 g/m 2。优势种在1987年有寡毛类、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多个类群,其后逐步演变为现阶段少数几种耐污的寡毛类和摇蚊类,如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等,而多年生大型软体动物衰退明显。PERMANOVA和SIMPER分析结果表明,2001和2019年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不同时期特征种差异较大。近20年间,底栖动物群落构建机制发生变化,主要驱动力由环境过滤(2001年)转变为中性过程(质量效应)(2019年)。现阶段(2019年),不同季节的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春冬两季的物种数、密度以及生物量均大于夏秋两季,但不同季节的特征种相似。同时,群落构建的关键因子及驱动机制在不同季节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除秋季外,其他季节的空间因子解释率均大于环境因子解释率。
- 刘洋李正飞李正飞鲍少攀刘振元谢志才谢志才
- 关键词: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大型底栖动物
- 纳米氧化铜对酿酒酵母的细胞毒性机制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以模式生物酿酒酵母BY4741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粒径的纳米CuO(CuO-NPs)及常规CuO在SD-Ura培养基中的水合粒径和溶出的可溶性铜含量,研究了CuO-NPs、常规CuO和Cu2+对酿酒酵母的细胞毒性效应及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ide Species,ROS)的产生.结果发现,CuO-NPs对酵母的细胞毒性远大于常规CuO,而Cu2+的细胞毒性最强,不同粒径的CuO-NPs对酵母的细胞毒性无显著性差异.酵母受试不同形态的铜4h后,常规CuO有30.75%~51.25%的可溶性铜溶出,而CuO-NPs溶出的可溶性铜高达77.32%~100%,且溶出的可溶性铜受pH的影响.Cu2+产生的ROS最多,CuO-NPs产生的ROS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在1265~2329之间,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常规CuO产生的ROS的平均荧光强度最低,约1000.上述试验表明,CuO-NPs对酵母的细胞毒性主要是由可溶性铜和ROS引起的,团聚作用和尺寸效应对CuO-NPs的毒性影响不明显.该结果可为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 陆其聪方涛戴和平魏婷张超高素娟鲍少攀
- 关键词:纳米氧化铜酵母活性氧
- 纳米银在水-沉积物中的迁移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为研究纳米银(Ag NPs)在水体中的迁移、水-沉积物中的分配及转化机制,采用武汉东湖湖水及沉积物开展模拟实验,以硝酸银(Ag NO3)为参照,研究了Ag NP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裹纳米银[Poly(vinylpyrrolidone)-coated silver nanoparticles(PVP-Ag NPs)]在上覆水中的沉降、在沉积物中的迁移和形态分布、以及扰动释放过程。结果表明,上覆水银初始浓度均为75 mg/L的Ag NO3、Ag NPs及PVP-Ag NPs在120h后分别为0.086、0.957和2.770 mg/L,显示纳米银和硝酸银进入水体后120h内大部分沉入沉积物中,且经过包裹的纳米银比未包裹的纳米银在水中停留时间稍长;60d后三种银均主要分布在表层沉积物中,Ag NO3体系银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Ag NPs和PVP-Ag NPs体系银在2 cm以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随后逐渐降低,表明纳米银比硝酸银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此外,PVP-Ag NPs在2—3 cm层中的银含量占总量的24.6%,而Ag NPs在同一层中含量仅为2.6%,说明前者的迁移能力更强。在沉积物中,硫化物和有机物是银的主要结合相。释放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纳米银的释放量远小于硝酸银的释放量,表明纳米银一旦与沉积物结合就难以再次释放。以上实验结果为评价纳米银的生态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 高素娟方涛王广召吕锦刚鲍少攀唐巍
- 关键词:纳米银迁移